熱處理卷發,所以近些年改用液體冷藥劑卷發,促使德語中的卷發一詞,也注入了“冷卷”的含意。在口語中“去做冷燙”的俗話是“Kalt-Wellezeit”,這“Kalt”就是“冷”的意思,直譯可做“去做冷波浪發型”。表現了德語俗語合成中的民俗觀念的轉換。這種和我國“冷燙”的叫法稍有些接近的特點值得注意,似乎原來的舊觀念中是存在“去做燙波浪發型”的意味的。讓我們再來用比較民俗語言學的方法探究一下“幹洗”這個矛盾混合詞的民俗文化觀念吧!用水洗滌衣物這種生活習俗在我國至少也有三千年曆史了。從古代直到電氣化的現代,洗的日常習俗從來就沒有離開過水,無水不成洗。有一則小謎語很能表述這種用水洗的幾千年一貫製的觀念:“此物真希奇,越洗越有泥;不洗還能吃,洗了吃不的。”(打一物)這則謎語在猜的時候,沒有一個人不是從被水所洗的物件中聯想的,所以很不容易猜中這種越洗越髒越不能入口的東西。實際上,這謎底是使用詭詞法隱藏起來的“水”本身,是水越洗越有泥,是水洗用之後不能入口。這是從謎麵到謎底都運用了水洗習慣引發思考的,可見水洗概念該多麼穩定。如今,用含苯的去汙劑就可以免去水洗,就可以使衣物潔淨,一改幾千年傳統習慣。這種化學藥劑除垢的新習俗在西方流行開初,它的俗名就和洗不同。“洗”在英語中叫“Wash”,洗手間叫“Washroom”,洗衣機叫做“Washing machine”,洗衣房叫做“Washhouse”,都離不開水洗。但是,幹洗在英語中叫“drycleaning”,隻有幹除垢幹去汙的意思,絕無洗的意思。所以在西方幹洗店叫做“drycleaner”,隻有除汙垢店的意思,與洗衣店叫法完全兩樣。甚至在英文中幹洗店的叫法和吸塵器的叫法相同,都可以叫“Cleaner”,可見幹洗屬於吸塵除垢性質,洗衣機才有水洗清潔的功能。這樣看來,幹洗與洗毫不相幹,但是傳入我國後,不論用水用藥劑,依然是傳統老習慣——洗,隻不過一個是濕洗,另一個是幹洗罷了。日本人引進了這種幹洗技術,同時引進了“drycleaning”這個除垢去汙的外來語專用俗名。他們把“洗濯”與除汙垢區分開,各有叫法,做法不一,觀念也有別。盡管在日本語中也有“幹式洗濯”的說法,但是廣泛通用的仍是外來語幹除垢去汙。就“幹洗”一俗語不能不再重提德語。在德國出現了這種用化學清潔劑除垢去汙的日常習俗後,德國人就按傳統習慣語合成了一個俗詞,叫做“Trocken reinigung”,前半部“Trocken”是:“幹燥”,後半部“reinigung”是“洗滌”,和我國的“幹洗”不謀而合。但是,如果細究起來,德語中還有一個常用的俗詞“Waschen”和英語的“Wash”相當,都是“洗”的本意,而“reinigen”這個俗詞,“去汙除垢”是它的本意,轉用時有了“洗”的意味,可見和我國漢字的“洗”的本意還不甚相同。民俗的發展和演變,處在急劇變動的時期,新舊習俗,本土傳統習俗與外來新潮習俗的合理衝撞,形成了民俗融合和民俗趨同,這是必然的不足為怪的現象。對於民俗觀念轉變過程中出現“冷燙”與“幹洗”這樣的俗語,也應當在社會進步發展中看到傳統民俗是如何努力去適應和配合現代化的進程這種積極現象,而不必咬文嚼字去挑剔字眼兒。人們的民俗觀念在適應新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設,艱難地改變,這是特大好事。在民俗文化推陳出新的發展前景中,適者生存,仍是一條不可抗拒的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