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3 / 3)

這檔節目對我的吸引,首先是純技術原因,其次是工作方式和思維方式。我特別迷戀那些技術環節,法醫科學家們屏息斂念,不加預判,不問結果,直麵線索本身,專心查驗,真則真、偽則偽,這種純技術姿態極具魅力,甚至令人癡迷。與此同時,他們傑出的意識、對方向的正確選擇、從蛛絲馬跡、寸絲半粟入手的精心細意,以及排解披紛、簡化亂象的能力,既散發著理性的光輝,也帶來對於獨特的智力美感的滿足。

《典型文案》各篇寫作或多或少也包含類似享受。這是由寫作對象提供的,無論人、事、史,這些題材的發生、線索、關節、起承、分岔、聚彙、流變……近緒遠端,萬縷千絲,錯節盤根,紛至遝來,以致寫作中有時恍如做“案情解析”,而非文藝研究——我的意思是,雖然本書內容屬於某個專業領域,但其題材的具體性狀,包括作者的處理,並不以此為限,不從文藝角度看,也能引起興趣;或者說,“文案”二字,讀者忽略“文”字、隻盯住“案”字,我看也行得通——當然,並非全部如此,有的題材就不提供這種機會,例如《周恩來時間》,那裏麵的情形是相當簡明的。

感謝接受本書使之出版的人民文學出版社和潘凱雄社長,感謝為書稿付出辛勞的責任編輯劉稚女士。感謝為本書寫作提供過幫助的賈夢瑋先生、李秀龍先生、趙晉華女士。也借此機會,感謝《典型文壇》出版後給予熱情關注的陳福民先生、白燁先生、劉錫誠先生、胡明先生、孫小寧女士、賀紹俊先生、陳曉明先生、孟繁華先生、程光煒先生、嚴平女士、章德寧女士、徐坤女士、劉頲女士、田泥女士、柯琳芳女士、李國平先生、傅小平先生等,不盡一一。

李潔非

2010年元月13日謹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