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築城升州 一絲不苟破阻礙(2 / 2)

“豈有此理,”徐知誥聽完後用手重重錘了下桌子,“你是怎麼查到的?”

“出城往東走二十裏就有一家民窯,我專門去那裏查過,他們說最近官家買得比以前多,他們的銷量也比以前多了。”

“你是怎麼得知那家民窯的?”徐知誥好奇的問道。

“修城牆的工匠告訴我的,他們說民窯的磚和官窯的表麵很像,光靠眼睛很難分別,但因為燒磚的過程、用料、火候不同,因此重量和質感都不一樣,他們說這個不是什麼秘密,泥瓦匠用手一掂量就能分辨出來。”

“還有,我們用的是特殊的黏土,能讓磚粘結緊密不鬆動,這樣才能保證城牆長久堅固結實。但如今也讓人慘了假,那些磚與黏土不能很好的粘合,現在正好是升州梅雨季節,所以就導致了城牆的坍塌。”聽完周宗的話,徐知誥怒不可遏,他知道底下那些官吏都是被慣壞了,但沒想到這麼膽大包天。

很快徐知誥就把負責修建城牆的責任人都叫在一起,有負責買磚的、有負責運輸的、有負責記賬的、有負責砌牆的、有負責監督的,該來的都來了,徐知誥以一套客氣話開場。

“這段時間大家辛苦了,我在此先謝過。今天把諸位叫來還是為了修城牆的事,之前我就說過,重修升州城牆,關係到我淮南的安危與未來,朝中從上到下都非常重視,尤其是徐溫大人,把修建城牆作為頭等大事來對待,要人給人,要錢給錢,隻盼著早一天能完工。但就在這種情況下,新修的城牆居然倒了,是天災還是人禍,有人心裏應該明白。如果問題不解決,這次能塌一處,下次就有可能塌兩處、三處,甚至都塌掉。”

“徐大人,升州每年這個時期都是陰雨連綿,那是下雨造成的,哪是人禍啊!”有人說道。

“升州是古城,三國時就是東吳的都城,七八百年了有的城牆還屹立沒倒,難道經曆的風雨還少嗎?”徐知誥大聲反駁道。

“徐大人,我們都是按照要求來修的城牆,用多少磚多少黏土多少水,那都是有規定的,不能是人為造成的啊!”又有人說道。

“我剛才已經說過了,是天災還是人禍,各自心裏應該有數。我今天把大家叫來,不是為了追究誰的責任,隻是想給大家夥提個醒,升州城牆如果不能按時修建完畢,朝中追究下來,我們大家誰也逃不掉。”眾人有的低著頭,有的左顧右盼,沒一個人出聲,徐知誥接著說:

“之前我沒有想到會出現這種事,我也有責任。但我把醜話說在前頭,我希望這是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我不希望看到有下次,否則絕不輕饒,到時候別怪我無情無義。就算我的頭被砍了,也要將害群之馬繩之以法,給朝廷和徐大人一個交代。”徐知誥用洪亮的嗓門大聲斥道,他用堅毅的眼神看著眾人,並且將“徐大人”三個字故意太高了音調。眾人看到徐知誥態度堅決,表情冷酷,又想到他後麵巨大的靠山,於是一口同聲的答到“我等必將盡心盡力”。徐知誥環顧一周,感覺已經起到震懾效果了,於是見好就收說道:“那就有勞各位了,我們明天繼續開工。”

所謂“吃一塹長一智”,徐知誥這回製定了詳細的條例,把責任落實到人來保證後續磚料的質量。明確規定磚隻能用官窯的,並且磚上麵刻上窯廠名稱,還有燒製的日期和燒製人的名字。一方麵防止官員弄虛作假,另一方麵也是方便一旦出了問題可以快速找到責任人。另外,徐知誥讓周宗告訴附近幾家民窯,禁止他們把磚賣給官家,否則官府將查封他們。經過一係列的整治,沒有再發生城牆倒塌事件,徐知誥心裏總算踏實了。過後周宗對徐知誥說:

“你猜那幫人心裏在想什麼?”

“想什麼?”徐知誥問。

“我猜那些人現在最盼著你走。”

“哦,為何?”徐知誥好奇地問。

“你想啊,你現在如同鐵公雞一樣,又定了很多約束他們的條文,他們哪還能撈到半點好處啊!”

“盼著我走換個人來,他們就有機會繼續中飽私囊。”徐知誥說道。

“沒錯,”周宗說,“他們以前都被上麵慣出毛病了,長期以來養成的風氣,哪能說改就能改呀。不過還好你力度夠大,加上徐大人作為你的後盾,這些人不敢再胡來,否則他們可不好對付啊!”徐知誥點點頭,不由心生感慨,這些人之所以沒敢弄出更大的事來,雖然與自己的努力不無關係,但重要的還是畏懼養父的權勢啊!徐知誥再一次感受到權力的威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