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徐溫的死,意味著楊行密時代的正式謝幕,吳國也迎來了新生的力量,吳國朝中大權落入到徐知誥手裏,朝中曾經跟隨徐溫的人很多投靠了徐知誥,而在金陵,徐知詢暫時代管徐溫的職權。半年後,徐知誥在宋齊丘等人建議下向楊溥提出稱帝之事,徐知誥說:
“我王,如今吳國萬象更新,朝局穩定,百姓安樂,社會富足,四方頌揚,所謂天時、地利、人和,此時正式我王稱帝的大好時機,望我王上應天意,下順民心,早日登基。”楊溥一聽,心想這不是之前徐溫的意思嗎?徐溫讓自己的哥哥建國稱帝,哥哥用建國不稱帝來拖延,現在吳國已經建國了,自己是吳國的王,沒有別的可以拖延的東西了,還能有什麼辦法呢?如果不同意徐知誥還有下次,或者下下次,反而會激怒他,楊溥想了想說道:
“既然民心所向,朝中又非常讚同,那本王也應該順民意,就有勞徐大人了。”
“恭喜我王,我王放心,臣等必將登基大典辦的風風光光的,讓四方看看,我吳國如今是繁榮昌盛,君臣一心,百姓富足安康的新氣象。”
不久楊溥正式即皇帝位,追尊楊行密為武皇帝,楊渥為景皇帝,楊隆演為宣皇帝。而徐知誥被封為太尉,徐知詢被封為輔國大將軍、金陵尹,代徐溫治理金陵,徐溫四子徐知諫在徐知誥的安排下做了鎮南軍節度使。在徐溫的幾個兒子中,徐知諫是與徐知誥關係最好的一個,當年要不是徐知諫保護,徐知誥可能都死在徐知訓手裏了。
徐知詢當上金陵尹後吳國局勢逐漸形成三派,一方是廣陵派,以徐知誥為核心,成員有宋齊丘、周宗、馬仁裕、王令謀、孫忌等;另一方為金陵派,以徐知詢為核心,成員包括嚴可求、徐玠,還有幕僚周廷望等。而第三派就是以楊溥為核心的楊氏舊將,不過那些舊將也都到了暮年,再加上楊氏政權旁落,他們無心再爭奪權利,都在自己的駐地盡量保持中立,置身於二徐鬥爭之外。尤其是楊溥不好站隊,一旦站擇錯了就將招致禍端。當然了,他想坐山觀虎鬥,更希望二徐能兩敗俱傷。
徐知誥作為太尉走到了吳國權力的中心,就在此時正室王瑛病逝。看著這個自己並不愛,卻又陪伴自己十多年的女人離去,徐知誥心裏還是免不了難過。王瑛身體一直不好,當初就是因為這個原因,王戎才讓宋福金作為滕妾一起嫁過來的。說起來還得感謝她,要不然自己和宋福金可能就不能在一起了,這麼多年自己給她的愛太少,雖然沒有給自己生下兒子,但看著女兒一個個活潑可愛,徐知誥突然覺得有點愧對她。王瑛死後,徐知誥立宋福金為繼室,如今她給徐知誥生了四個兒子,看來宋福金真是有旺夫的命啊!
二
再說徐知詢,自從當上了金陵尹後變得信心滿滿,因為他手握重兵而且占據有利地形,所以一心想取代徐知誥掌握朝權。再加上徐知詢認為自己是徐溫的親兒子,大哥不在了,自己就等同於長子,繼承父親的權力是理所當然的;而徐知誥隻是養子,靠著自己父親的提攜才有的今天,理應讓位給自己。徐玠由於之前計劃破產,一直憋著一口氣,他時常在徐知詢麵前說:“徐知誥野心甚大,心機很深,早晚會對付你,你得早做打算啊!”不過徐知詢對徐玠的話不以為然,他覺得徐玠是誇大了徐知誥的能力。
徐知誥現在很為難,徐知詢不可能歸順自己,自己也不可能歸順於他,兩個人勢必會有一場爭鬥。小時都在徐府長大,徐知誥很了解徐知詢,他是個好高騖遠、言過其實的人,除了脾氣不像徐知訓那麼暴躁外,沒有過人之處,因此對付徐知詢,徐知誥是很有信心的。但徐知誥對徐家是心存感恩的,他不想出現不愉快的事情發生,而且他答應過徐夫人要照顧徐家諸子,他與徐夫人的對話有如昨日還在耳旁縈繞。而且徐知誥擔心一旦因爭權與徐知詢爭鋒相對,外人會覺得他不懂感恩,忘恩負義,影響了自己的名聲。正在他迷茫之際,內樞密使王令謀對徐知誥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