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滿朝大臣支持改回本姓,徐知誥自然非常高興,誰不希望光宗耀祖,誰不希望光耀門楣,誰想一輩子都用別人的姓。當徐知證和徐知諤剛提出這個事時,徐知誥心裏高興的不得了,但作為皇帝,不能給人一種忘恩的嫌疑,不能讓滿朝文武和天下人認為自己沒良心,所以沒有立即答應。但如今滿朝文武都讚同了,那就沒有理由再拒絕了,否則倒顯得自己冥頑不靈了。不過為什麼是徐溫的兒子最先提出請徐知誥改回李姓呢,仔細想想,也隻有他們先拋出這個話題最恰當,其他人都不合適,這就是徐知誥的權術啊!
不過有一個問題需要徐知誥決定,就是給自己取個什麼名字。因為徐知誥出身低微,父母並沒有給他取正式的名字,彭奴隻是他兒時的小名,如今是皇帝了,肯定不能再用這個名字了。因此宋齊丘和周宗等人擬定了幾個名字讓他選,最終徐知誥選擇了“昪”這個字,“昪”乃光明之意,徐知誥覺得這個字的蘊意好,於是李昪就成為了徐知誥的新名字,同時徐知誥也將兒子們的姓也改了。
古人講究功成名就後認祖歸宗,李昪也想追認一下自己的祖先。李昪跟大臣講,自己雖然出身貧寒,但自己的祖先可以追蹤到唐朝的憲宗那一脈。於是宋齊丘和周宗等心領神會,查古籍,找文獻,追本溯源,終於弄清了唐憲宗後裔的情況。於是宋齊丘在朝堂上告訴大臣們,唐憲宗有個兒子是建王李恪,李恪有個兒子叫李超,李超有個兒子叫李誌,是徐州判司,李誌有一個兒子叫李榮,就是皇上的父親,因此推算下來,皇上是唐朝建王李恪四世孫。經過這麼一繞,李昪由一個出身卑微的孤兒,變成了唐王朝的皇室之後,可謂用心良苦。李昪也很高興,自己並不是草根,身體裏本來就留著皇室的血,如今當上了皇帝,也是命中注定的。
據說朱元璋當皇帝後也一度想認朱熹當祖宗,但由於兩者出生地相差太遠,年代又隔著很近,實在不能強綁在一起最後才作罷。李昪也好,朱元璋也罷,無非就是想攀個名人或貴族後代的名聲,以便洗白自己草根的身份,表明自己天生的高貴,是純粹的、與生俱來的皇帝命,以此來證明自己統治的合法性。
既然認了祖宗,那就得給祖宗追個封號,因此李昪給李恪、李超、李誌、李榮四個人分別追尊為孝靜皇帝、孝平皇帝、孝安皇帝和孝德皇帝,徐溫被追尊為義祖,這樣一來李昪就是名正言順的唐王室後代了。不過既然是唐王室後代,那國號繼續叫齊國就似乎不妥了,李昪就想將國號也改為唐,進一步證實自己是正宗的唐朝李氏後代。當初李存勖就是因為自己姓李才將國號定為唐,自己也姓李,也應該將國號定為唐。
升元二年,即公元938年,李昪將國號改為唐,由此正式與南吳劃清界限,成為一個全新的王朝走進了曆史的長河。為了與李淵建立的唐和李存勖建立的後唐加以區分,後世稱為南唐,在中國曆史中具有重要地位和影響力的南唐就此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