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綱正:(長沙博物館館長)
這篇文章為報告文學開創了一個新的題材,同時對城市,特別是曆史文化名城的研究開辟了一個新思路。我們作為研究人員、領導幹部對一些曆史文化有些了解,但作更深入的理性思考卻是很不夠的。這篇文章促使我們一些了解長沙的人,甚至專業人員、領導幹部作一些理性思考也是很有作用的。作為一般市民也將受到啟迪來考慮一些問題。也不是盡善盡美,如站在古文化角度上看就有幾處錯誤,但它的思路、方法是對的。
鄧君智:(長沙市高開區總規劃師)
文章我讀了以後首先是有親切感。其次是有啟發,對於搞城市規劃的來講,有兩點重要啟發,一是城市規劃的編製與實施必須注重當地曆史文化,二是我們在搞規劃、搞城建,應該突出其地域的特色。再次就是增強了我們的責任感。文章最後寫的“跨世紀的橋”,實際上是為現在與將來搭設的一座“橋”,我們現在所從事的工作和付出的努力,都是為了今天向明天過渡的橋梁,從廣義上去體會這個“橋”字,我們的責任感就更強烈了。
何維祺:(長沙市政協副主席)
我認為這篇文章的發表,在市民、幹部群眾中廣泛的傳播所起到的作用不可低估!
作為報告文學來介紹長沙,很容易為人所接受,而各個方麵所起的作用,不是我們一二次開會作報告能夠達到的,並且這個作用又是長久的。
文章當然也有不足之處,如科技、教育方麵寫得還是不夠,湖南人會讀書不是隻讀了書去造反、去打仗,不光是出了大批政治家、軍事家,而且出了許多工程技術專家、科學家。
閻家革:(長沙市建委總工程師)
這篇文章確實了不起,無論從文采、內涵、構思,都是
很有水平、有教育意義的,是很難得的一篇好報告文學。寫一個城市不同於寫一個人,必須要有高超的技巧和豐富的知識,寫曆史也不是簡單的羅列,而是用很髙的文采,大幅度的調動材料,看起來有如行雲流水,一氣嗬成,作者不僅僅文學上造詣很深,而且涉及到城市學、經濟學、曆史學,還包括自然科學裏的規劃學、建築學。有的東西講得非常中肯。
作者對建築美學也頗有研究,他在寫到建築之間的關係、整體與個體的關係時,見解是十分深刻的。
李克儉:(長沙市建委主任)
讀了這篇文章以後,感到讀後不輕鬆,感到很有壓力,我是要求我們建委係統的同誌好好讀一卩這篇文章。這篇文章成功之處還在於能使人反思、使人回味。我還覺得這篇文章在文學與理工中間來了一個突破,這對於我們無疑也是一種新的啟示。
顏克初:(長沙市副市長)
“文如其人”,我認為隻有精神境界達到較高的層次才能寫出這麼好的作品,才能觸及到這樣嶄新、嚴肅而又嚴峻的話題。我不僅是從欣賞文學作品的角度上去看這篇文章,更多的是從理論研究、從社會學的角度、從實際工作需要的角度上來拜讀這篇文章,讀後是獲益非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