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1 / 2)

附錄

《城市與人》(上卷)評價摘要

易允武:(空中之友報總編)

《城市與人》有對曆史的追述;有對失落的沉思;有對複業的驚喜;有對前景的展望;作者有感而發,旁征博引,論古說今,縱橫捭闔,情理相融,壯懷激烈。說它是城市的話題,莫如說是關於人與文化的思辨,

它寫曆史,但不拘泥於曆史,它寫現實,但不滿足於現實。它像一首龐大的交響詩,鳴奏了時而悲壯、時而髙昂、時而舒緩、時而亮麗的樂章。

王蔚琛:(長沙市人大原主任)《城市與人》寫了我們的文化思想史,而且是用文學的筆法,寫得很吸引人,很生動,看了第一段想看第二段,看了前麵想看後麵,看了之後想思考,思考之後又想看。文章有貶有褒,有肯定有質疑,其中有許多見解是富有哲理的,提出了許多令人深思的問題。

羅丹:(市文化局原副局長)

韓作榮同誌用的題目很有特色、很巧妙又很樸素。整個文章讀後有一種親切感、樸實感,也很令人深思。我想:文章為什麼這麼快就引起了大家的興趣,引起了人們包括靑年人的思考,就是文章中有一些有意義的問題。

何迎春:(市人大副主任)

多年沒有讀到這麼好的文章了,它不失為一篇優秀文學作品,不僅集可讀性、知識性、趣味性於一體,又是一部長沙市的曆史著作,也是一部謳歌長沙曆代名人的詩篇,更是一幅我們今後規劃長沙、發展長沙的宏偉藍圖,使人讀了情神振奮。

方怒江:(長沙市規劃局副局長)

這篇報告文學時空跨度相當大,能使我們更好地認識長沙,從曆史到現在有個全麵的了解,有啟迪大家的作用,看到我們長沙的先人,也看到未來,既給我們提出了問題,也指出了尋求解決問題的思路。更為重要的,怎樣創造我們的未來?這個未來就是我們子孫後代的曆史,有先人留給我們光輝的曆史,我們將來留給後代什麼?

劉良吉:(長沙市政府原巡視員)

看了這篇文章後,感到振興長沙的緊迫性,感到有了新的信心,覺得有了新的思路。比如文化曆史名城與現代化國際性城市的關係,又如人的問題,怎麼提高人的素質?去適應現代化國際性城市建設的需要?這些都啟迪我們思考,在今後的規劃、建設、發展中去完善,去充實。俞紹昌:(長沙市財政局原局長)

總的來說,這篇文章是寫得比較成功的,引子部分寫得相當精彩,一下子就把讀者吸引住了;最好的是第二章,內涵深厚,但多讀兒篇,覺得名人之間的內在邏輯關係不太強,脈絡還可以更清晰一點;弱一點的可能是第三章“新城與人”,新城寫得比較多,人寫得比較少。長沙的“人”不能不提科技界的群體,還要寫寫我們的教育,長沙之所以出人,就出在教育上。

鄔思波:(《長沙晩報》社副總編)

認真地讀了兩遍,感到這是篇上上下下都十分滿意的好文章。我們晚報發文章一般是短小為主,像這篇文章我們安排了三個整版分三次刊出,把下麵的廣告全部撤掉了,這樣集中地刊出大文章,可以說是我們報紙前所未有的,而這篇文章登出後,反響也是前所未有的,讀者紛紛打電話,向我們記者反映這是篇好文章。我認為,《長沙晚報》轉載了這篇報告文學以後,對我們長沙的人民群眾認識長沙、了解長沙、熱愛長沙,為振興長沙而奮鬥起了很好的推動作用。

文章給人的感覺是博大精深。我認為它有三個有機的結合。一是曆史與現實的結合,現實有曆史的痕跡,寫曆史不忘它給現實留下的影子;二是哲理與實踐的結合,文中比較多的曆史與現在的敘述和介紹,但也不乏精湛的、帶有哲理性的議論,給人以更多的思索與啟迪,三是報告與文學的有機結合,這篇文章對現實與曆史的描寫是紀實的,而從結構到整個的文字,文學意味又很濃,具有很強的文學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