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山水小品 1.中街,一支流淌千年的歌(1 / 1)

第一章 山水小品 1.中街,一支流淌千年的歌

一部水頭史,七分寫中街。來水頭,必走中街,因為它是古鎮水頭的縮影。

中街是一條老式街肆,它東起埠頭殿,腰經天成,西止欄杆橋,全長不到1公裏。整條街道沿溪走勢,呈孤形。前門臨街,後門枕水,街路由青磚錯縫鋪就,麵寬2米餘。街上的人,各自坐在門檻上,可以隔街遞煙點火。街房多係磚木結構,以木樓為主,出簷深遠,參差錯落。上宿下店或前店後房,格局基本一致。房麵均用板門、板壁。褐色的木板,豎擺就成了木牆,橫放便作攤鋪。街道兩邊的層簷相對稱,把原本就不寬敞的街麵擠成一條空窄縫。狹、長的街道,反倒襯出老街的古樸凝重。早年間,水頭鎮僅有中街這一條主要街道,店鋪鱗次櫛比,素有“三爿油車、六爿鹽行、九爿曲當”之說。而今,盡管市場分散,然中街下首的魚腥行,中段香煙行,上首的理發行,仍是聲播北港地區。走進中街,迎麵便撲來一陣魚腥味,漸行漸覺有煙草清香,再往深處走,便覺濃烈的香水味,老街就是這樣奇特,一街間三味。

中街的形成,已有一千多年的曆史,據史書記載,水頭古稱涇口,宋元明諸朝,居民基本集中在中街,當時的中街內港是鼇江的北源,也是潮水的終端,百村來商,檣桅如織。那從順溪出發的滿載山雜的竹排,朝著太陽上升的方向,魚貫而入中街天成灣;那從鼇江港開出的商船,踏著海上的潮蹤,鼓著它們的風帆,駛進中街埠頭殿下……當時,中街的市麵已經相當繁榮了,北港“五鎮三鄉走中街”曾持續了一個相當長的時期,你隨便攔住哪位老人,隻要他是北港人,他們都能說出一些老字號店鋪的典故:陳恒元南貨店的蝦花、林益盛南貨店的香菇、益泰興南貨店的魚脯是如何,他們甚至還想得起在陳濟生藥店抓過什麼藥,在信大祥布店扯過什麼布……

隨著歲月的更迭,這些老字號店鋪大多湮沒無聞,信大祥布店早換為南雁照相館,雖然陳濟生藥店尚在,也已是“舊瓶裝新藥了”……其實,能體現中街厚實曆史積澱的,不單單是百年老店,還有布列在街道邊上的明清時期的豪宅大院——李仁和、周全升、陳日豐、施元茂、蔡宅。盡管這些屋宇已破敗不堪,可是,那布滿青苔的黛瓦、翹動的簷角、斑駁的板壁、塵封的雕欄、泛紫的花窗、凹陷的石階,無不記錄著它們的滄桑。置身其間,讓人依稀想見當年鍾鳴鼎食人家的輝煌。

街上的居民都在一條街上出入,彼此都非常熟悉,水瓢聲、鍋勺聲和圓潤清遠的越腔,在低矮的屋簷下交揉雜錯。一聞到飯菜的香味,一聽到越劇的唱腔,每一個進街的人就感到“家”的溫馨。老街民風淳樸,居民大多率性健談。那挨家挨戶的攤頭店口,都很隨意的擺放著一兩張長條凳,供路人閑坐小憩。相識的不相識的人,都相當自然的聚攏在一起,天南地北的聊著,於是,中街成了北港地區十裏八鄉的新聞集散地。飯餘的老者喜歡邊走邊剔著牙,自然而然地踱進街上的“樂餘亭”。他們在棋盤上可以拚個你死我活;在茶室裏,又為了說書人的一句詞兒的閃失而爭個麵紅耳赤,可是回到家中,他們都會把家人留給自己的兩個桔子分一個給住在對門的對手,像兩個孩子和好如初。在中街,生活便這樣無拘無束地流淌著。

一座人煙鼎盛的城鎮是無法原封不動的,它不是可以封存於櫥間的古董。歲月的嬗變,使中街的純樸古風不可避免的受到了現代氣息的熏陶:新建的樓房鶴立於老式民居之間,早年的青磚路早已被水泥所覆蓋,街上那式樣繁多的化妝品昭示了“螺殼油”時代的終結,街上的行人已不複有那種“青箬笠,綠蓑衣”的閑情雅致……中街,盡管曆經滄桑,可每天在街上演繹著的買賣方式,卻依舊在重複著昨天的故事。假如將來的哪一天,中街湮廢於曆史的變遷,我想,中街將依然會縈繞在人們的心間,成為抹不去的回憶。因為,中街是一支流淌千年的歌,永遠不老的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