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第96節
1994年,談入關、再談入關。
1994年,《北方市場導報》要我在頭版寫專欄,叫做《導報社評》,當然是談經濟。或許正因為我在經濟領域隻是初生牛犢,無知者無畏,就寫將起來:《入關》、《再談入關》、《先有車還是先有路》,等等。
90年代我的非常經濟非常改革,隻是80年代的延續,80年代的造就,或者說是我的後80年代。
鏈接
2004年起,海外設立了教授漢語和傳播中華文化的孔子學院,現已在64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210所孔子學院。當然也是因為中國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的增長。
2007年我寫的反映浙江民企的書《中國第一商幫》出版。
2008年2月26日《參考消息》報道,全球藝術市場時興“中國概念”。
2008年,500名“80後”在798工廠參加了一場名為“威馳簡酷風潮派對”的活動。
2008年6月11日新華網寧波電;美國未來學家托夫勒30年前提出的“第三次浪潮”,如今再度成為中國互聯網業界人士的焦點話題。在第十屆浙洽會舉行的首屆中國電子服務大會上,網絡精英認為,互聯網即將迎來“第三次浪潮”——電子服務。
2008年6月30日,台灣13家銀行開辦人民幣和台幣雙向兌換業務。民眾踴躍。
台灣銀行先行從彙豐銀行購入一億多人民幣參與辦理業務。
2008年7月19日德國《明星》周刊文章:中國在過去30年間創造了獨一無二的成功傳奇。如今的經濟總量差不多是1978年的70倍。
2008年8月1日,深圳市實行“賦予打工者市民待遇”的居住證製度。有人稱這是一種過渡形式。
附錄:前80年代
鏈接
當前最重要的問題是擁抱和接吻嗎?
《大眾電影》作為當時惟一一本有彩頁的娛樂雜誌,在第5期的封底刊登了英國電影《水晶鞋與玫瑰花》的接吻劇照;一個讀者憤怒地給編輯部寫了封信提出抗議:“社會主義中國,當前最重要的是擁抱和接吻嗎?”這一詰問引起不少人的共鳴。
——摘自《新京報》2008年2月22日
《人民日報》本報訊:東北三省和華東五省市協商解決工人夫妻長期兩地分居問題。
《人民日報》,新華社上海電:《理直氣壯地實行獎金製度》。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重放的鮮花》。
皮爾·卡丹帶著12名外籍模特,在京城民族文化宮舉行了中國大陸破天荒的時裝表演,雖然隻是內部觀摩。國務院正式批準廣東寶安縣更名為深圳市。《讀書》雜誌創刊,《讀書無禁區》一文發表。
《解放日報》在1966年全國報紙禁止刊登商品廣告後,第一家登出了廣告。
安徽鳳陽的18戶農民,齊齊按下手印,悄悄地開始了後來席卷中國的包產到戶。
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
鄧小平同誌指出:擴大增派出國留學人員。
《光明日報》刊登《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惟一標準》。第二天,此文由《人民日報》、《解放軍報》、《解放日報》、新華社通稿刊登,震撼全國。
北京大學恢複高考後首批大學生開學。
《紅小兵報》上,有了趙樸初、蔣孔陽、王遙熙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