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作為一個老師,教育孩子是我的工作,也是我的責任。
在十幾年的教學曆程中,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作為老師,要如何做才能教出內心善良、強大並且勇敢的好孩子。慢慢地,我發現,這樣的孩子不是老師教導出來的,而是媽媽熏陶出來的。
我的學生多,家長就更多,10個孩子就有20個媽媽,20個媽媽各有各的樣。我曾經教過這樣兩個學生,這兩個男孩的父親都是普通的工人,母親都是下崗員工,家庭條件很不好。為了讓孩子能上這所重點小學,家裏已經傾盡所有。所以在營養供應上根本就跟不上孩子的身體成長速度,這兩個孩子常常因為沒吃早飯輪流暈倒,這在班裏還成為了學生們的談資。
按理說家庭條件差不多,家庭情況也相近,兩個孩子也應該很相似,但情況正好相反。這兩個學生中,一個孩子成績極差,性格也較內向,還常常與同學發生口角,甚至動手打人。而另一個孩子不但成績很好,還是活潑開朗,與同學之間的相處也很融洽,大家都覺得這個孩子很討人喜歡。
班裏的老師老愛把兩個孩子放在一起比較,作為班主任的我也對此感到有些好奇,於是決定分別對兩個學生進行家訪。
去“好孩子”家裏家訪進行的很順利,他很歡迎我去他家,他媽媽在家,非常熱情、樸實,雖然居住環境較差,但能感覺出這一家人生活得很滿足和幸福。“好孩子”的母親在與我的談話間表現出來的熱情與謙和,讓我覺得很舒服,也很溫馨。我能從孩子和他母親相處的一些細節裏看出來,孩子和媽媽的感情非常好。談話中,他媽媽告訴我一個事實,她很注意和孩子的交流方式,孩子有什麼想法都願意告訴她。隨著談話的深入。她還告訴我,隻要把握好了孩子的心理情緒,就開啟了教育孩子的大門。這讓我很驚歎,這麼一個普通婦女居然熟諳孩子的教育之道。夜幕降臨了,我婉拒了孩子媽媽邀我留下來吃飯的熱情挽留。在回家的路上,我陷入了沉思:這麼一個優秀的好孩子到底是我教育出來的,還是他媽媽的功勞?雖然我很想是因為前者,但是我心底也知道後者才是正確答案。
而“壞孩子”的家訪就一點也不順利了。再此之前,我曾多次與那個“壞孩子”溝通,問他為什麼要打人,為什麼要與同學爭吵,為什麼不好好學習,得到的答案均是沉默。他根本不願意跟我溝通。後來,當“壞孩子”得知我要去他家做家訪之後,極為驚恐。一開始他不願意告訴我他家的地址,更不願意我給他的媽媽打電話,在我的堅持追問下,“壞孩子”竟然痛哭流涕,他哭著求我不要去家訪,不要找他媽媽,不然他會挨打的,而且會被“打得很慘”。
思量再三,我決定尊重孩子的請求放棄家訪。後來,我給“壞孩子”的媽媽打了一個電話,在電話裏我告訴他們,孩子在學校表現得很好,就是常常因為沒吃早餐而暈倒,要他們注意孩子的身體健康,此外,孩子的性格有些內向,希望他們能多關心一下孩子,多跟孩子聊聊天。
此後,“好孩子”依然優秀,有人緣;“壞孩子”依然內向、罵人、打架,我的電話和教育沒有起到任何的實際作用。我也有試著多次和“壞孩子”的溝通,但最後也都不了了之了。
2007年,是讓我難忘的一年。年初,我老公被公司晉升為華南大區市場總監,他要遠離我們溫馨的家去異地工作。因此,教育兒子的重任基本上都落在我肩上了,開始我信心尚可,可是這個小家夥越來越不聽話,經常對我采取“暴力不合作”態度。我自認為我的教育意圖是良好的,可是結果卻與我的期望背道而馳。我的教學經驗在他這裏基本上毫無用武之地,這讓我在學校裏積累下來的信心在他麵前逐步喪失殆盡。幸而我還沒有愚蠢到將問題產生的原因歸罪到孩子身上,畢竟孩子絕對不是一塊天生就不可雕的朽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