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4.《用孩子的思維與孩子平等對話》
教育的前提是尊重孩子、了解孩子、與孩子平等交流。隻有對孩子施以“春風化雨”般的教育熏陶,才能得到孩子的正麵回應。簡單來說,就是尊重孩子要以人為本,講究平等交流的藝術。
——著名教育評論家 譚柳青
如果你現在回想小時候,那麼你一定能把記憶中的那個場景清晰地顯現出來——當你還很小的時候,仰起頭看著身旁的大人,他們發號施令一般的對你說著話。
“把我的眼鏡拿來!”
“不要動那本書!”
“今天晚上不準出去玩!”
“就是不許這麼做!”
而你感到十分不耐煩。
是的,你的孩子也在經曆著這一切,小小的他們,總是仰起頭來看著你,聽著你嚴厲的教訓。當然,他們的心中也如同你小時候一樣,充滿了不耐煩。
當時你倒是夠威風、夠痛快的,可是你逐漸地會發現,孩子們慢慢地不吃這一套了,而是常將你的一道又一道的命令當耳旁風。
當孩子們有了一個小秘密的時候,當孩子們有了一些小麻煩的時候,他首先去找的,並不是最為親近的媽媽,而是自己的小夥伴。
這是為什麼呢?
我們知道,隻有兩頭高度差不多,水才有可能在中間的管道裏來回流動,如果一頭高,一頭低,水就隻能往一個方向流了。孩子與媽媽的交流也是相同的道理。蹲下來和孩子說話,媽媽與孩子才有可能平等地交流。
粗暴命令的方式,易於形成媽媽與孩子間的對立。命令並不是一種好的教育孩子的方式,所以請你蹲下來和孩子平等地說話!
如果父母能在家庭中創造一種平等和諧的氣氛,這是孩子的幸運。在這樣的家庭,孩子會覺得父母是自己的朋友,而不是高高在上的權威。
同事林博士的兒子今年九歲了,正在讀小學,長得虎頭虎腦的,非常的調皮。這個孩子的學習成績一直都不是很好,最近變得越來越貪玩,連寫作業都開始馬馬虎虎,隻要能完成任務,他就不顧作業質量。後來孩子竟然開始偷著少交作業,被林博士發現之後,林博士非常氣憤,火立即就上來了,就狠狠地說了孩子一頓,命令他以後在完成作業之前不許玩!
看到媽媽那麼生氣,孩子當時嚇哭了,信誓旦旦地跟林博士保證會好好地完成作業,絕對不會再馬馬虎虎的了。
可是沒過多久,林博士就接到孩子班主任的電話,說這個調皮蛋又不認真上課了,做功課也馬馬虎虎。掛完電話後,準備等孩子放學回家後請孩子好好吃一頓“竹筍炒肉絲”,可是隨著時間慢慢過去,林博士冷靜了下來。她開始反思兒子這麼不愛學習的原因到底在哪裏呢?為什麼兒子才剛向她做出保證沒多久就又再次犯錯?經過一番思考,林博士意識到也許是她自己的教育方式不對,隻是一味的說教對於一個什麼都不懂的孩子而言根本不會起到實質的作用,而且這種說教次數多了之後,反而會讓孩子感到厭倦和無所謂。
於是兒子放學回家,林博士跟兒子進行了一次長談,這次沒有責罵,沒有懲罰,林博士和孩子談起了她的童年,她的三、四年級,以及她小時候的頑皮。兒子的眼神從抵觸成為了好奇,最後完全融入到她童年的故事中,想象著母親調皮的童年。這個調皮蛋驚奇地發現心目中一直是成功的母親小時候竟然成績平庸,絲毫沒有什麼值得驕傲的回憶。他漸漸放鬆了自己,和林博士一起討論自己的“人生大計”,他很認真的告訴媽媽,自己一定要比媽媽小時候愛學習,為了實現這個目標,他一定會認真地學習。
林博士對於兒子的反應很高興,為了持續住孩子的這種高漲的熱情,此後她常常跟兒子交流談心,有時候還常常貶低自己小時候的成績以此來讚賞兒子的傑出和才幹。得到媽媽如此讚賞的孩子更加高興,更加努力地表現自己,他的學習成績慢慢地也越來越好,做功課自然也就更加認真了。
孩子心理分析:
林博士第一次發現兒子的作業偷工減料時,用責罵和命令的粗暴方式來解決問題。最後問題為什麼沒有得到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