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年雜文作家即我們所說的共和國第三代雜文家,年紀一般在30—50歲左右,大多是從80年代中後期開始嶄露頭角的。他們是處在世紀的更迭點上、處在劇烈變動的時代風雲中的群體。他們的出現不僅改變了雜文作家隊伍的結構,而且使整個雜文界的格局發生了巨大變化,他們對國家、民族、社會的今天及未來都承擔著義不容辭的責任。
中青年雜文作家、作者中的大多數從事新聞出版、宣傳文化工作,信息量十分乞分,這是前兩代雜文家元法比擬的9他們思想解放、觀念更新,創作力十分狂盛。他們的雜文涉獵廣泛、尖銳大膽,給人以清新、明澈之感,他們異彩紛呈的新作使當代雜文的畫廊更加色彩磁斕。
然而,這支隊伍及其創作道路又存在著帶有普遍性的隱憂,擇其要者大抵有:
一、知識豐富、學養深厚者少,閱曆單薄、見解淺陋者多。我們見到的許多雜文選題不嚴、開掘不深、命意膚淺、立意平庸蓋
出於此。
二、注重或勇於創新者少,不避雷同與模仿者多。創作,其實質是創新而作,而文藝作品的魅力說到底是個新字:迭題新、角度新、構思新、語言新、風格新、立意新。任何文乞作品離開這個新字,都要在感染力、震撼乃上有所削弱。乞術形式的墨守成規或思維方式的因循守舊歸根結底是一種平縻,而平庸永遠是與錆品無緣的。不少雜文剛一接觸便給人似曾相識之感,因為它隻不過是妃一篇或幾罵別人的雜文題材、觀點、語言等重靳組裝了一番,沒有任何新發現、新價值,是名符其實的克隆雜文。
三、甘於寂寞者少,呈浮躁狀者多。創作是十分艱苦的勞動,需要有淡泊明誌的心態、耐得住寂寞的毅力。遺憾的是,一些青年雜文作家、作者卻功夫在詩外,往往熱衷於同雜文創作毫不相幹的事物,如匆匆忙忙湊篇數出集子;有求必應,隻要人家約稿便速成一篇,以致文章多是半成品等等,令人惋惜。
四、藝術功力純熟、追求獨特風格者少,人雲亦雲、習慣作元個性、無枝巧之文者多。凡作品得到好評、創作成績斐然的雜文作家之作品都有別於他人作品的個性,並有較深的藝術功底。如我們選的八大家,即代表八種創作風格。好的雜文當別開生麵、獨出心裁。許多中青年作家、作者的雜文永遠是平鋪直敘、陳套路、舊幸法,如同人群中再普通不過的麵孔,看過後隨即就被淡忘了。與其如此,莫不如多下功夫,借鑒、學習老一代雜文家的藝術手法,學習其它文體的表現手段,學習古代雜文、現代雜文中的典範之作,調動各種藝術手段,嚐試創造,闖出一條屬於自己的創作道路。
四、
在編輯《雜文選刊》雜誌近九年的少月定,我們收讀了許許多多讀者來信。他們對那些勇於抨擊腐敗、深切關注人民疾苦的雜文作家、作者的信任和崇敬溢於言表;他們甚至把淨化人民心靈、改造國民性、過製腐敗及醜事醜類瘋長之希望寄托於雜文作家的身上。可見,讀者對雜文作家、作者是多麼信任!
巴金先生說:是讀者養活了我。這看似平常話,但又十分確切、坦誠。我想,若出自雜文作家、雜文編輯之口也是恰當的。其實,讀者不僅僅是養活了雜文作家、雜文編輯,更為雜文創作、雜文事業營造了生存環境。如果沒有當今如此廣大的讀者群,會有多少報刊開辟雜文欄?會有多少出版社出版雜文集?又會有多少雜文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呢?雜文作家、雜文編輯惟有傾聽其呼聲、尊重其意見,創作、編發更多、更好的雜文作品才能不負讀者的盛情。
八大家和與之同代的雜文作家們開創了當代雜文創作的嶄新階段。他們的創作實績將是對普迅錆神最好的弘楊和對第三代雜文作家最有說服力的鼓舞與帶動。他們的許多篇章將獲得人民和曆史的雙重首肯,並將成為當代雜文史冊中熠熠閃光的部分。我們深信。
1997年6月28日於長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