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隴集團,從北魏末期開始成型,是盤踞在中國西北的貴族集團,宇文泰、楊堅、楊廣、李淵都是其中赫赫有名的大人物,從西魏到北周、隋朝、唐朝,中國曆史的起伏就由這個集團主導。長孫無忌,正是這個集團的後代,高貴的出身,良好的教育,注定了他必將有一番作為。
年少時代,長孫無忌結識了影響他一生最重要的朋友李世民,在風雲變幻的時局中,他跟隨李世民,牢牢地把握著自己的人生,並成為李世民心目中最依賴的部屬,最信任的親人。
貴族少年
日升月落,濤走雲飛,白發漁樵可在江邊閑話天下大事,王侯將相卻早已塵歸塵,土歸土。奸賢善惡,是非黑白,隻有後人能在橫向與縱向的曆史中,細細考量,給出相對公允的評判,當事人“身在此山中”,麵對的卻是一個接一個的岔路口,一念之間就可讓今後的人生千差萬別。富有天下的帝王如此,那些位高權重的將相臣子同樣如此。他們麵對的是風雲莫測,成敗興衰,國計民生,社稷存亡,身家性命……位置越高,他們的決定越有分量。他們的思考、權衡、決策,都是性格與智慧的融合。
大唐帝國的開國功臣長孫無忌,是唐太宗李世民最為寵信的臣子。長孫無忌與李世民相識於少年時代,一生跟隨李世民建功立業,君臣之分從未有隔閡,直到李世民去世,還在感念長孫無忌的功勞與忠心,“我有天下,多是此人之力。”這樣的長孫無忌也曾是個在書齋裏翻閱一卷卷古籍,思考古今之事、君臣之道、國家之治,遭遇人生之困惑的少年。這位少年胸中自有一番宏圖大誌,但那時候他絕對想不到千載之後,後人在他身上看到的不隻是一位重臣,還有一位率性睿智的君王,一段曲折多變的曆史,一個風起雲湧的時代。
長孫無忌,字輔機,出生於隋朝開皇年間。在中國曆史上,隋文帝楊堅結束了三百多年的分裂局麵,重新締造了統一國家。在隋文帝兢兢業業的治理下,“開皇之治”取得了豐碩成果:內政清明,外戰連連告捷,隋朝國力有了巨大提高,一時間海晏河清,四夷賓服,飽受戰火摧殘的人民終於享受到來之不易的和平,安居樂業。
長孫無忌就出生在這樣一個欣欣向榮的年代,他是一位名副其實的貴族子弟,他的家庭與曾盤踞在中國北方的諸多政治集團有千絲萬縷的關係。長孫無忌的先祖原姓“拓跋”,鮮卑血統,是北魏拓跋王室的後裔。雄才大略的北魏孝文帝於公元495年遷都洛陽,推行漢化,提倡穿漢衣、說漢話,建立以漢文化為基礎的政治、文化製度,鼓勵鮮卑貴族與漢族通婚,並帶頭將自己的姓氏“拓跋”改為“元”,一大批鮮卑貴族都開始使用漢姓,長孫無忌的先輩正是在這個時候,將自家姓氏改為“長孫”。
再後來,北魏衰落,權臣們立北魏皇族後裔為傀儡皇帝,分裂為東魏和西魏,再之後,權臣廢掉元氏皇帝,建國北齊和北周。公元577年,北周武帝宇文邕滅北齊,統一北方。不過幾年,北周外戚楊堅篡權,於公元581年建立隋朝,並完成南北統一。在這個過程中,長孫家的後代以勇武善戰,奠定了家族的地位。
長孫無忌是貴族後裔。長孫無忌的父親長孫晟,本為北周貴族,他驍勇機變,既有沙場克敵之勇武,又有以靜製動之謀略,在北周、隋朝對抗突厥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因功封為右驍衛將軍;再說說他的母親,長孫無忌的母親高氏是北齊宗室的後裔,其父也曾在北齊任高官,北齊滅亡後入北周、再入隋朝,一直擔任朝廷官吏。
公元609年(隋煬帝大業五年),長孫晟去世,長孫無忌與妹妹尚年幼,高氏獨自撫養兩個孩子,備感艱辛。幸好有高氏的哥哥高士廉憐憫妹妹喪夫、長孫兄妹年幼喪父,將他們三人接入自己家中,對他們格外厚待。高士廉時任隋朝治禮郎,他品性端方,學識淵博,在朝廷上朋而不黨,具有很高的威望,這位正人君子把教育妹妹這一雙兒女視為己任。
正因如此,長孫無忌雖然是將門後代,從小受的卻是舅舅的文官教育,過的是書齋生活。他勤奮好學,經史子集無所不讀,但他並沒有詩詞歌賦的細胞,也不想走文人入仕的路子。對未來,他心中自有一番打算,這既來自祖先的高貴血統、父親長孫晟的赫赫功績,也來自他博覽群書後做出的思考。他更多地留意考察曆代政治的得失,特別是法律方麵的種種知識。這種偏好也決定了他今後的道路。
與長孫無忌一同進入高士廉家的還有他的妹妹,這個年幼的女童小名“觀音婢”,父親死後,與母親、哥哥相依為命,兄妹感情自是非比尋常。北方經曆了幾百年的胡化,加之關隴集團一向看重女子的地位,觀音婢也被舅舅悉心教育,和她的哥哥一樣讀書識字,每每有不凡的見解。高世廉偏愛這一對聰慧的兄妹,事事為他們考慮,所以,這對幼年喪親的兄妹並未失去家庭的溫暖,反而因舅舅的因材施教而日漸顯得出類拔萃。
人以群分,長孫無忌這樣的名門後代,自然免不了認識一些貴族子弟。隋朝的貴族子弟們成分複雜:隋朝王室是關隴集團的後代,隋文帝能夠奠定大一統基業靠的也是關隴貴族們的鼎力支持;此外還有北齊貴族;隋朝滅掉陳國後入仕的南方貴族;隋朝建立後培養的文臣武將,等等。隋朝是北方王朝,又紮根於北周,一向有尚武風氣,貴族子弟們平日遊玩的內容,不外乎騎射遊獵,舞槍弄棒,長孫無忌顯然不擅長這些,但他這個喜歡讀書的公子哥,偏偏交了個英氣勃發、擅長騎射的好朋友。
此人名為李世民,是關隴貴族後代,曾祖李虎是西魏八柱國之一,祖父李昞是北周唐國公,父親李淵為隋朝高官,更是隋文帝的皇後獨孤氏的外甥,與當今皇帝隋煬帝楊廣為姨表兄弟。李世民從小文武雙全,愛交朋友,與長孫無忌尤其投緣。這件事被高士廉看在眼裏,高士廉見李世民龍章鳳姿,不由動了一番心思。
古代父母最擔心兩件事:兒子當官,女兒出嫁,這兩件事關係到孩子的終身幸福,但凡有些本事、有點門路的父母,都會想盡辦法為兒子的仕途鋪路,為女兒選個好婆家。高士廉對長孫兄妹視若己出,自然時時為他們考慮。長孫無忌是名臣後代,朝廷自會照顧,所以關鍵問題就是替長孫家的女兒找一個好丈夫。高士廉左看右看,認定李世民是上上之選。高士廉看重的不僅僅是李世民的家世,更是欣賞少年身上的大氣和韜略,這樣的人今後必然是人中龍鳳,既能讓外甥女妻憑夫貴,又能讓外甥今後的仕途多一個強大助力,可謂一舉兩得。
外甥女的出嫁年紀剛到,打定主意的高士廉就開始張羅這門婚事。按理說,李淵本應為二兒子選擇家世更好的貴族小姐為正妻,而不是一個失去父親、無權無勢的長孫小姐。但事有湊巧,此時的李淵恰好是人生最落魄的時期:隋煬帝楊廣忌憚李淵的家世與能力,總疑心李淵會造反,想找機會收拾這個親戚,李淵為了活命,每天不是躲在家裏裝病,就是以吃喝玩樂掩人耳目,兒子的親事,自然也不敢太惹眼。他敬重高士廉的為人,相信他教育出來的女孩必然知書達理;又見李世民與長孫無忌親如手足,當下樂見其成,將這門婚事定了下來。
公元613年,李世民與長孫氏完婚,長孫氏端莊聰慧,是個標準的賢內助,少年夫妻,伉儷情深。而李世民與長孫無忌的“親上加親”,更是猶如一家人一般,再無半點隔閡。從此,長孫無忌的一生都與李世民結下了不解之緣,即使風雲動蕩,人事變遷,也從未更改他們之間的親密關係。也正是因為這樣的機緣、這樣的親密,使長孫無忌成為隋唐史上一個特殊的人物,他見證了唐朝誕生、初唐發展的全部曆史。
南征北戰
人生的第一步,往往是由父母、由師長、由環境決定的,而接下來如何走,卻要靠自己的思考,否則便隻能聽憑他人安排,隨波逐流。長孫無忌從懂事起,便是一個有主見的人,他並不喜歡出風頭,他隻是牢牢地控製著自己的選擇權,這也許得益於他的博學多聞。
從少年時代到青年時代,沒有過仕途經驗、人生經驗也並不豐富的長孫無忌,卻無師自通般學得了深思熟慮,懂得謀定而後動。他也是個有理想有抱負的人,但卻不急於尋找機會去證明自己的能力,反而在其他貴族子弟紛紛從軍從政之時,繼續躲在書齋裏研究那些艱深的古籍,對未來,他有他的考慮。
此時,隋朝統治就麵臨全麵解體的危機,隋煬帝楊廣不斷征伐高麗,搞得國內民怨沸騰,起義聲浪接連不斷。這位好大喜功的國君在這種情況下非但不知悔改,還不斷地征稅、修長城、巡遊江南,讓人民的負擔更加沉重。長孫無忌目睹了一個帝國怎樣在短短十幾年時間,由繁盛統一到分崩離析,隻覺觸目驚心。昨日還看得到長安城火樹銀花的盛世景象,今日便置身於風雨飄搖之中。
全國各地都有起義軍的影子,偌大的帝國已經處於四分五裂的邊緣,官兵們還在四處剿匪,百姓們卻已在起義領袖的帶領下占山割地,稱霸一方。有武力的人加入起義軍想趁機建功立業;有謀略的人投靠自己看中的頭目想一展身手,時代的洪流中,每個人都在尋找自己的機會。長孫無忌的好友兼妹夫李世民,跟隨父親李淵在太原起兵造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