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相識於年少(2 / 3)

李淵一麵寫信給當時威望最高的起義軍領袖李密,表達自己對對方的忠誠;一麵派手下以重金賄賂突厥人;一麵舉起義旗,宣布反對隋煬帝。做事如此老辣周到,可見隋煬帝平日對李淵的疑心一點都沒看錯。眼看朝廷大勢已去,隋煬帝甚至躲到了江都,根本不敢看朝臣們遞上來的奏折,也不敢聽隋朝軍隊兵敗的消息。隋煬帝的皇後蕭氏甚至對大臣說:“事已至此,不要再告訴皇帝了,隻會讓他更煩惱。”

隋朝這座大廈眼看就要倒塌,不想被砸死的人紛紛尋找出路。長孫無忌不願當“忠心臣子”,陪著暴虐的隋煬帝一起送死。和平日的深思熟慮不同,他毫不猶豫地求見李淵,表達自己願意為李淵效力。真如古書所說的“靜若處子、動若脫兔”。李淵正是用人之際,當即授予長孫無忌“渭北道行軍典簽”一職,這是個不起眼的官職,但長孫無忌的目標不是李淵所給的官職。

長孫無忌知道李淵的誌向,造反是一條不能回頭的道路,李淵必然要成為一國之君,而李淵的嫡子、李世民的哥哥李建成便是日後的繼承人。但長孫無忌毫不猶豫地跟隨了自己年少時的好友、也是自己的妹夫李世民。在這雙重關係下,長孫無忌似乎沒有其他選擇,但前途未卜之時,這種選擇無疑給了李世民一劑定心針,在此後漫長的歲月裏,不論李世民手下有多少能臣猛將,能讓他全心全意信任的,始終隻有長孫無忌。

若幹年後,已經成為帝王的李世民常常在宮中和老大臣們一起喝酒跳舞,其中,長孫無忌跟隨他最久,他們總能在彼此熟悉的動作和眼神中,回味那一段南征北戰的歲月:

太原起兵後,李淵帶著人馬前往長安,一路攻下霍邑、龍門、河東……年輕氣盛的李建成、李世民是起義軍的主力,取得了一次又一次艱難的勝利;

公元617年(大業十三年)十一月,李淵攻下長安,立代王楊侑為帝,尊隋煬帝楊廣為太上皇,自封為唐王,主管長安一切政治軍事行動;

公元618年,隋煬帝的手下宇文化及帶頭造反,隋煬帝被殺,隋朝覆滅;

同年,李淵在長安登基,建立唐朝,改元武德。立長子李建成為太子,二子李世民為秦王,四子李元吉為齊王。李淵以李世民為統帥,積極準備著統一全國;

公元618年年底,李世民奉命征討割據甘肅的薛舉,這也是李世民獨立軍事行動的開始。李世民是個遇事喜歡找人商量,聽取各方麵意見的人。一開始,他商量事情的對象隻有長孫無忌。他巨細無遺地與長孫無忌探討如何行軍,對手下將領的看法,對各地局勢的看法,他們交換彼此的意見,分享勝利的喜悅,並驚喜地看到,秦王的隊伍一天比一天擴大,房玄齡、杜如晦、尉遲敬德、程知節、段誌玄、屈突通、殷開山、張亮、侯君集、張公謹……這些人有的是李世民在民間搜羅而來;有的是傾慕李世民的大名前來效忠;有的是被李世民打敗後被重用;還有人在戰場上見李世民英武不凡,直接倒戈投誠。

在這一時期,李世民和長孫無忌都顯示出了各自的性格特點。

李世民是個天生的領導者,他鋒芒畢露,精力充沛,渴望建功立業。在自身的優越條件下,他更有寬大的心胸和容人的肚量,隨時注意吸納人才,禮遇人才,他看到一位人才,必然誠心誠意地請對方為自己做事,如果對方不願意,他也不勉強,反而會贈送金銀給對方作為傍身的盤纏,不會在對方拒絕後使詐暗算。他的光明磊落,在亂世之中大得人心,才使得手下的文臣武將們死心塌地為他效命。

長孫無忌和李世民正好相反,他穩重內斂,辦事周密,亦步亦趨地跟隨李世民,就像是李世民的影子,在李世民的光環下,人們幾乎注意不到這個幕僚的存在。而長孫無忌也安於現狀,既不強自出頭,與人一爭長短;也不因自己與李世民關係親密,而打擊那些對自己無禮的文員武將,他的低調態度,不但讓李世民大為滿意,也得到了其他人的尊敬。

從唐武德元年(618)一直到武德七年(624),李世民與長孫無忌在南征北戰中度過了他們的青年時代,在這七年裏,李世民已經成為聲名斐然的秦王,長孫無忌依然是名不見經傳的幕僚。在這個過程中,長孫無忌愈發像李世民的影子,他為李世民殫精竭慮,與李世民一起聽取謀士們的意見,處理行軍中遇到的種種問題,一切行軍命令,一切軍事機密,李世民的一切心事,都在長孫無忌的掌握之中。長孫無忌的名聲遠遠不如房玄齡與杜如晦,他更不能像尉遲敬德等人那樣伴隨李世民征戰沙場,但李世民明白,他的每一個決定都包含了長孫無忌的智慧,每一次勝利都有長孫無忌的心血。

李世民的戰功豐碩傲人。當時唐朝敵人無數:河南的王世充,河北的竇建德,山東的徐元朗,長江流域的蕭銑,盤踞河東與突厥人勾結的劉武周……這些強大的敵人,除了蕭銑被唐朝將領李靖平定外,其餘勢力幾乎都由李世民消滅。隨著江淮一帶的杜伏威、輔公祏被平定,大唐一統天下,分裂的國家終於重新統一,和平終於再次來臨。

當李世民帶著威武的軍隊、帶著豐厚的戰利品、帶著馳名天下的美譽回到長安,接受李淵的封賞與讚揚,長孫無忌卻憂心忡忡,他從李淵複雜的神態中,從太子李建成與齊王李元吉敵視的目光中,從滿朝文武曖昧的恭賀中,看到了近在咫尺的危機。

李世民的危機

回到長安,李世民和長孫無忌同時意識到,這裏是更加危險的戰場。

按照皇室向來的傳統,皇太子是國本,不宜外出行軍,所以,在大唐開疆擴土的過程中,太子李建成一直在長安幫助父親李淵處理政事,軍事功勞最大的人是秦王李世民。看到二兒子屢戰屢勝,唐高祖李淵大喜過望,不斷提高李世民的地位,從秦王到太尉、尚書令、司徒,最後又被封為天策上將,甚至破天荒地允許李世民設立自己的天策府招攬臣屬———這是太子才有的待遇。但李淵在封賞李世民的同時,仍然推重太子李建成。

長孫無忌老到,他看得出來李淵不希望傷害父子間的感情,不希望兩個兒子反目成仇。這種調和無疑是失敗的,一方麵太子李建成感到了巨大的威脅,一方麵那些對李世民忠心耿耿的部下們見李世民功勳卓著卻要居於李建成之下,都在憤憤不已。長孫無忌更擔心的是,李淵已經年老,一旦李建成繼承王位,他怎麼能允許自己的弟弟有這樣龐大的勢力?

這種擔心是對的。李世民回到長安沒多久,太子李建成與齊王李元吉就勾結在一起,伺機對秦王府下手。李建成並非無用之人,他在長安將政事掌管得井井有條,他也是個懂得招納人才的人,手下有不少謀士和武將。恰好此時河北劉黑闥叛亂,他便親自請纓,平定了河北地區。在不斷積累政治資本的同時,他又不斷籠絡李淵身邊的臣子和後宮的妃子,使李淵耳邊總能聽到旁人對太子的頌揚。

太子府不斷打探秦王府的一舉一動。李世民讓車騎將軍張亮去洛陽,廣泛地結交當地豪傑。張亮辦事得力,在河南、山東一帶為秦王交下了不少“好朋友”。這件事很快被李建成和李元吉知道。李元吉立刻到李淵麵前狀告張亮想要造反。李淵自然不能允許有人心懷異誌,命人抓來張亮嚴加審問。張亮在監獄裏被打得皮開肉綻,受盡苦刑,但他是個硬骨頭,就是不供出李世民的名字。

秦王府草木皆兵,時時提防太子的行動。李建成並不真想害死李世民,他隻想剝奪李世民的權力,分散他的人手,讓他孤掌難鳴。他向李世民的手下尉遲敬德送了一大車金銀,試圖“挖角”,被尉遲敬德婉言謝絕;李建成又不斷將秦王府的人調到外地,李淵對此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李世民眼睜睜看著人才流失,毫無辦法。

秦王府的人急得如熱鍋上的螞蟻,文員武士們心裏都有一個念頭,但誰也不敢第一個說出來。當今之計,唯有勸李世民先發製人,殺掉李建成和李元吉,逼李淵立自己為太子,或者幹脆直接奪權登上皇位。謀劃造反,挑撥父子兄弟關係,威脅國家安全,條條都是死罪。誰敢去提這種大不敬的建議?

所有人都在嘀咕,秦王府的智囊頭子房玄齡偷偷跑到名不見經傳的長孫無忌家裏,對長孫無忌說:“秦王和太子間的怨恨已經成形,再也無法更改,一旦禍患發生,不但秦王府不能保全,社稷安危也會動搖,不如勸秦王行周公之事,以保全國家。事關存亡,不能猶豫!”周公之事,指的是周公曾經殺死自己的兄弟管叔、蔡叔。這話不去和李世民說,卻來找長孫無忌商量,可見房玄齡深知長孫無忌的分量。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