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相識於年少(3 / 3)

長孫無忌一向主張冷靜,不做沒把握的事。他看上去是個守成持重之人,但在關鍵時刻卻往往果敢善斷。他當即說:“我早就有這個意思,隻是不敢開口。既然你也是這個心思,那麼我立刻就去勸說秦王。”當下二人會同杜如晦,一起去找李世民。

李世民何嚐不知道情況險惡,但一來顧忌著父子兄弟之情,二來又掂量自己的實力並不如太子府,三來他這個人特別在乎個人形象,不想留下“殘害手足”的名聲,所以一直猶豫不決。長孫無忌反複陳述利害,他最了解李世民,說的話字字入心,李世民一向了解長孫無忌的縝密,如今他開了口,又有房、杜二人在旁勸說,就知道事情再也沒有回旋的餘地。

但造反是件大事,李世民依然下不了決心和狠心,他一猶豫,太子府又有了新動作。李建成早就調查過李世民的家底,他對李元吉說:“秦王府隻有兩個人需要忌憚,就是房玄齡和杜如晦!”很快,李建成借故調走了房、杜二人,李世民失了左膀再失了右臂,這時候,隻能慶幸長孫無忌從來就不露頭角,才躲過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虎視眈眈,讓他身邊始終有個可靠的謀士。

到處都有監視的耳目,李世民隻能在秦王府閉門不出,長孫無忌在這個時候不辭勞苦,偷偷與那些被調到外地的文員們聯係,充當了秦王府的情報員和統戰部長,傳達李世民的意思,又將眾人的意見彙總給李世民。長孫無忌看得明白,雙方都在暗地裏搞小動作,不肯起正麵衝突,但時間拖得越久,太子府勢力越大,秦王府實力越弱,局麵越有利於李建成。在正史上,這一段曆史還有若幹小插曲,如李建成、李元吉安排李世民騎劣馬差點摔死李世民,設計李世民喝毒酒讓李世民吐血數升,等等,這些細節應該是史官們為了維護李世民的形象,故意抹黑李建成和李元吉,不足為信。但局勢的劍拔弩張卻是真的。

唐武德九年(626)農曆六月,大唐的老對手突厥趁著唐朝還沒站穩腳跟,帶著軍隊越過長城,想要直攻長安。李世民很想借著抵禦外敵的機會帶著一批手下離開長安,但李建成哪裏肯給他這個機會?他啟奏李淵,以李元吉代替李世民出征,還命李世民的心腹武將尉遲敬德、段誌玄、秦瓊、程知節等人一同前往。

消息傳來,李世民和長孫無忌叫苦不迭,秦王府的重要文士幾乎被李建成調空了,如今李元吉又要帶走李世民身邊的武將,這件事倘若施行,李世民就再也沒有還手餘地,隻能任人宰割。長孫無忌見情況緊急,連忙派人偷偷給房玄齡和杜如晦送口信,讓他們務必趕回秦王府商議大事。

公元626年6月29日,太白金星出現在天空,古代人認為這是“變天”的預兆,處於政治旋渦的長孫無忌等人,預感到大事即將發生。長孫無忌和仍留在秦王府的幕僚們苦勸李世民下定決心,李世民仍在遲疑,尉遲敬德大聲說:“事情已經到了這個地步,大王還在猶豫不決!人都是怕死的,您如果不行事,請允許我立刻逃跑,以免被您連累!”長孫無忌推波助瀾,也說道:“尉遲敬德說的沒錯,如果您還不下決心,那麼我也會和他一起逃亡,不留在這裏等死!”

見屬下們如此,李世民終於下了最後的決心。

626年7月2日,李世民率兵於皇宮北門玄武門殺死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逼迫李淵下詔誅殺二人子女、親信。三日後,李淵再次下詔,立李世民為皇太子,宣布所有國家大事由太子全權處理。這就是唐朝曆史上著名的“玄武門之變”。

政變前後

直到李建成、李元吉人頭落地,李世民向李淵“認罪”,得到李淵的“原諒”,父子二人抱頭大哭,皇帝、大臣、太子府的餘黨都被李世民控製,長孫無忌懸著的心才終於踏實地落回原處。政變前的每一天,長孫無忌日不能眠,夜不能寐,竭力為李世民操持王府內外事務,在“玄武門之變”中,他無疑是首功之臣。

長孫無忌首先提出了政變建議。在太子府咄咄逼人之際,長孫無忌不避嫌,不畏險,第一個提出政變建議。特別是在房玄齡、杜如晦等文臣被外調之後,李世民隻剩長孫無忌一個親信在身邊。此時,長孫無忌的決定無疑會對李世民的決策產生巨大的影響。李世民本就猶豫,如果長孫無忌打了退堂鼓,必定影響秦王府的士氣。而長孫無忌毫不動搖,一而再、再而三地勸說李世民,促使李世民下定決心。

長孫無忌是政變的籌劃者之一。7月1日當天,李世民突然被李淵召見,李淵麵色嚴肅地遞給李世民一份奏折,奏折是負責觀星象的天文官員傅奕寫的,說太白金星出現在秦王的封地上空,這代表秦王即將擁有天下。李世民大驚失色,他當即向李淵陳述自己的忠心與孝心,並毫不客氣地指責李建成和李元吉陷害自己,還趁機丟了個重磅炸彈,指控李建成與李淵的妃子私通。李淵決定第二天叫來三兄弟,當麵審理此事。

所謂私通純屬不實指控,一旦三堂會審立即就會穿幫,李世民知道事不宜遲,決定馬上發動政變。長孫無忌腳不沾地地忙碌,一麵不斷派人去外地叫回“自己人”,一麵又動員秦王府的士兵,一麵又聯絡外援,以增加政變的勝算。當晚,秦王府偷偷召開作戰會議,確定明日在玄武門伏擊李建成和李元吉。長孫無忌從頭到尾參與了決策。

長孫無忌是政變最重要的參與者。7月2日,李世民帶著長孫無忌、尉遲敬德、房玄齡、杜如晦、宇文士及、侯君集、程知節、秦瓊、段誌玄、屈突通等人守在玄武門外。玄武門的守將常何原是李建成的心腹,現在卻已經被李世民收買,將會為他們打開北門。當李建成和李元吉帶著隊伍出現,李世民一箭射死李建成,尉遲敬德結果了李元吉的性命。

身為文員,長孫無忌親自騎馬陪伴李世民走上最險要的戰場,這自然讓李世民銘記於心。而且,長孫無忌的舅舅高士廉也發揮了重要作用。他打開監獄,對犯人們許下重賞,當太子府與秦王府的人馬相互廝殺時,這批人又為秦王府增加了一分力量;當太子的親信們看到李建成已死,立刻調轉馬頭圍攻秦王府,想要為李建成報仇。秦王府的精銳部隊都在李世民身邊,來不及趕來救援,是高士廉沉著地指揮秦王府的衛兵們擋住一波波的攻勢。李世民的妻子、長孫無忌的妹妹長孫氏也親自出麵,鼓勵士兵們奮勇殺敵。

可以說,這場政變從開始到結束,由長孫無忌一力促成,並參與了每一個關鍵的步驟。李世民是果敢之人,唯有政變一事,因為涉及了手足相殘,一向重感情、重形象的他進退兩難,不知如何是好,這時候最親近的人的推動,無疑為他減少了負擔,增加了底氣。正因為如此,在他心裏長孫無忌的功勞始終最大,其他臣子盡管有南征北戰、運籌帷幄之功,卻始終要排在長孫無忌後麵。

長孫無忌對李世民的感情也是複雜的。他明白他與李世民是一個利益共同體,李世民倘若被太子除掉,其他人尚有一線生機,而他這個李世民的內兄、心腹肯定難免身首異處。所以,在政變問題上,他沒有其他選擇,隻能勸說李世民往前走。在李世民猶豫的時候,他必須推著拉著李世民往前走。但是,這種推動又不僅僅是考慮他個人的利益,對李世民長久以來的忠心,也讓他處處為李世民的未來考慮,他明白,在當時形勢下,李世民隻有這條路可走。

長孫無忌了解李世民的雄才大略,李世民一次次出征打敗大唐的敵人,一再擴充大唐的版圖,為的不是待和平之日到來時,甩手做個親王。他真正的夢想是親自治理這個龐大的國家,在史書上留下千古一帝的美名,這才是李世民內心深處最隱秘的想法。

而長孫無忌本人,他看到過隋朝盛世的海晏河清,看到過隋煬帝暴政下的民生凋敝,看到過戰場上生靈塗炭,他飽讀經史,自然也有自己的一份抱負。他和李世民誌同道合,目標一致,他們和在太原起兵的李淵一樣,選擇的是一條注定不能回頭的道路。在這個過程中,長孫無忌更沉著、更堅定,他成了一向主動的李世民的推動者。

而且,長孫無忌對自己的地位有相當的認識。盡管多年來他默默無聞,但秦王府的人卻都知道他的重要性,在關鍵時刻,他必須起到表率作用,還要起到樞紐作用,緊緊地將秦王府的追隨者與李世民聯係在一起,讓他們知道一榮俱榮,讓他們沒有臨陣脫逃的機會,直到塵埃落定。

所謂心腹,不但要“知心”,還要“得力”。長孫無忌正是這樣一個能人。

就在玄武門之變的兩個月後。公元626年9月4日,李世民登基,尊李淵為太上皇,李淵遷宮太極殿。

公元627年,李世民改元“貞觀”,長孫無忌的人生即將翻開新的一頁,大唐曆史也將翻開“貞觀之治”的輝煌篇章。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