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安祿山的反叛蓄謀已久,而整個唐王朝又沉浸在醉生夢死當中,根本毫無防備。因而安祿山發兵之後得以直搗黃龍,一舉占據了唐朝的兩京。都城作為國家最重要的政治標誌之一,無論如何都是不能長期陷於敵手的,所以當唐王朝的統治者反應過來之後,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收複兩京,擔負這一重任的人正是郭子儀。憑借多年的軍事經驗,郭子儀成功收複了兩京,並且隨即開始了對殘餘叛軍的追擊,隻可惜在這個時候他遭遇軍事和政治上的雙重失敗,由此回到京朝為官。在此之後,郭子儀的主要對手就成了宦官集團的代表人物魚朝恩,而他在與魚朝恩的周旋過程中,也表現出了非凡的政治頭腦。
兩京之戰
眾所周知,長安並不是唐朝唯一的都城,而是被稱為西京,與東京洛陽並立。其中,長安在政治、經濟和文化方麵都是帝國樞紐,而洛陽雖然貴為陪都,卻隻是在軍事上占有重要地位,政治上居於次要。在洛陽和長安之間,有一道地勢險要的潼關要地,也是自古從河南進入陝西的必經之路,隻要這裏控製在唐軍手中,安祿山就休想打長安的注意。負責駐守潼關的是大將哥舒翰,其麾下更是聚集了二十萬兵力之眾,安祿山屢次進攻該城都被擊退。關鍵時刻,安祿山安插在玄宗皇帝身邊的宦官派上用場,他們收受了安祿山的賄賂,對玄宗皇帝說哥舒翰閉關不出是想保存實力,如此必定坐失良機。玄宗皇帝居然聽信讒言,命令哥舒翰主動出擊,結果被善於野戰的叛軍打敗,潼關也隨即告破。
潼關一失,長安再無險可守,倉促招募的民兵遲滯了叛軍兵鋒,玄宗皇帝和眾大臣才得以逃脫,長安旋即被安祿山叛軍占領。大將房盧在這個時候主動請命收複長安,他使用自己最擅長的車戰,企圖以此抵禦叛軍的騎兵,從而占據野戰優勢。可惜,騎兵作戰的優勢已經曆千百年洗禮和驗證,房盧軍和叛軍遭遇後不僅展開緩慢,而且動作遲鈍。戰端終於拉開之後,房盧還想憑借連排成片的戰車威風一把,卻不想安祿山根本沒有發動進攻,而是順風點火,加之潑灑燃油,木質戰車很快成為一片火海,將士死傷無數,房盧倉皇找來士兵的衣服穿上逃竄,才勉強躲過一劫。
消息傳來,坐鎮靈武的肅宗皇帝大為失望,隻能把最後的希望寄托在郭子儀身上。而這個時候,凱旋的郭子儀已經率眾趕到靈武,同時帶來了五萬常勝之師,包括他精心調教出來的一支騎兵部隊。當時,唐朝軍隊新敗,不僅士氣低落,而且軍容軍紀非常渙散,眼見郭子儀的部隊威風凜凜,裝備嚴整,無不自慚形穢。所謂知恥而後勇,這些殘兵敗將受到郭子儀軍的激勵,也在後來的戰鬥中發揮出重要作用,為唐朝的光複和國家的穩定做出很大貢獻。當然,如果沒有郭子儀在這一階段力挽狂瀾,這些殘兵敗將也很難恢複士氣和元氣,大唐王朝的命運也不知會走向何方。
見到郭子儀部隊的軍容軍紀,最高興的人莫過於肅宗皇帝了,因為這是一支讓叛軍都聞風喪膽的部隊。由於此前創下的豐功偉績,以及日後收複兩京的重任,肅宗皇帝當即拜郭子儀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也就是宰相,同時兼領兵部尚書,可謂名副其實的出將入相。不過,此時的榮耀隻能代表過去的成績,此時的整個大唐帝國陷入一片烽火連天的境地,安祿山叛軍的勢力越來越大,而且已經把國家都城據為己有。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不能及時剿除叛亂,不僅國家命運堪憂,而且天下百姓也會陷入無盡的磨難之中。
經過一番考量,郭子儀認為收複兩京必須先取潼關,然後蕩平流竄在關中地區的叛軍,收複長安。再以長安為根據地,東出潼關,收複洛陽,進而平定中原。郭子儀的戰略構想可謂切中契機,當時的陝西與河南兩省,是大唐帝國的根本所在,但兩省之間又有險要的潼關隔斷。如果潼關被叛軍控製,那麼無論唐軍先取長安還是先取洛陽,都會遇到另一座城市的拚死支援。而先取潼關就不一樣了,一旦戰略目的達成,長安之敵就成了無本之木和無源之水,再加上郭子儀軍的作戰勇猛,以及洛陽之敵的無法救援,長安被收複將成為十拿九穩的事情。
接下來,有了長安和整個關中地區做大後方,唐軍東出潼關剿除叛軍就可以免除後顧之憂了。眾所周知,當年的秦始皇之所以能夠統一天下,也是采用了這樣的策略。因此,對於郭子儀的戰略構想,肅宗皇帝和一眾文武大臣都極力讚成,整個唐朝軍隊也由此變得高度統一起來。這個時候,負責駐守潼關的是叛軍大將崔乾皊,郭子儀當時對此人並不了解,因而隻想做一次試探性進攻,於是派出部將仆固懷恩做試探性進攻。結果被崔乾皊大敗,仆固懷恩拽著馬尾泅渡過河,才保住了性命。
如此一來,郭子儀就隻能小心應對,不僅經過一番充分調查和準備,而且親自率軍進攻潼關。崔乾皊有了上一次勝利,對唐軍多少生出一絲輕慢之心,而這也正是郭子儀想要的結果。最終,在郭子儀的親自指揮下,崔乾皊叛軍所部不堪重負,終於全線崩潰,潼關由此回到了唐軍手中。這個時候,唐軍當中一些行伍出身的中下級軍官開始發力,他們憑借摸爬滾打獲得的作戰經驗,在各地組織武裝力量抵製叛軍,為郭子儀大軍的縱橫捭闔提供了極大助力,同時也使得郭子儀迅速穩固了潼關防線。
攻占潼關得手之後,郭子儀馬不停蹄人不歇腳,兵鋒一轉進逼長安城。應該說,此時的大唐王朝國運未盡,就在郭子儀一點點打開戰場局麵的時候,叛軍首領安祿山忽然被自己的兒子安慶緒殺掉,一時間整個叛軍內部人心失穩。此時的郭子儀雖然尚未完成攻城準備,但還是決定抓住這一天賜良機,果斷對長安城發起進攻。然而,安祿山當初的整體布局是從全國著眼的,長安也被他當成了都城來經營,奉命鎮守長安的安太清更是一名百戰老將。郭子儀大軍剛到城下,安太清便充分發揮叛軍騎兵作戰的優勢,出城迎敵,對不善野戰的唐軍部隊發起衝擊,結果唐軍大敗,郭子儀也遇到了自己從軍以來的第一次失敗。
慶幸的是,此時的大唐土地已經人人皆兵,大家對叛軍同仇敵愾,賊首安祿山又被殺死,叛軍一時陷入了極大被動。鎮守長安城的安太清同樣如此,雖然大敗唐軍,但是他並沒有能力大舉出擊,隻能見好就收,大勝之後仍然龜縮城中不出。在這種情況下,唐軍就有了繼續集結的時間,於是郭子儀很快又集結了十五萬大軍陳兵長安城下。為了挫敗叛軍的騎兵之銳,郭子儀還從回紇借來了五千精銳騎兵部隊,隻待安太清再次出擊時進行反衝鋒。這一次,肅宗皇帝對郭子儀寄予的希望更加深重,因為此次集結的十五萬大軍,已經算是李唐政權最後的家底,實在經不起再次失敗了。
應該說,此戰唐軍和叛軍都擺出了最強陣容,雙方在城外對峙,唐軍加強了騎兵力量,而叛軍又加強了步兵力量。於是,戰鬥從一開始就進入了白熱化,騎兵對衝之後,雙方步兵將士隨即混成一團,戰鬥從中午一直打到晚上,場麵非常慘烈。最為激烈的時候,一塊小小的陣地都會讓雙方反複爭奪,連後勤部隊都被派上了戰場。關鍵時刻,郭子儀帶著五千回紇騎兵再次出現,兵鋒所過之處,叛軍望風而逃,這極大地鼓舞了唐軍士氣。原來,郭子儀在戰前已經預料到戰事會進入相持階段,因而用回紇騎兵挫敗了叛軍騎兵之後,立即將回紇騎兵撤下戰場休整,並且用唐軍精銳騎兵換上回紇騎兵的衣服補足了編製。如此一來,當齊裝滿員的回紇騎兵在郭子儀的帶領下再次出現,戰局立即發生了一邊倒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