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中流砥柱(2 / 3)

郭子儀受命平叛之後,撥給李光弼一萬精兵,讓他攻入叛軍的大後方河北。李光弼也確實不負眾望,出兵之後勢如破竹,接連收複數座城鎮,一直進攻到叛軍腹地,並且占領軍事重鎮常山。當時,由於李光弼打出了威風,很多被安祿山打散的唐軍將領紛紛聚眾抗賊,以至於掀起了一場浩浩蕩蕩的敵後戰爭。後來,雖然是因為得到了郭子儀的解圍才擊退叛軍,但是在得到支援之前李光弼已經禦敵四十餘日,並且頗具膽識地起用了一批降將。可以說,如果單純從戰術角度來講,李光弼幾乎可以和郭子儀比肩,隻是在戰略上比郭子儀稍遜一籌而已。

擊退叛軍之後,郭子儀隨即舉薦李光弼為範陽節度使,隨即開始在河北各地往來馳騁,收複了大片失地。從當時的情況來說,朝廷實際上已經把整個河北交給了李光弼收複,由此可見其軍事能力之強。最終,在李光弼的接連打擊下,經略河北的叛軍守將史思明隻能退守老巢範陽,而李光弼也很快開始籌劃攻取範陽。當然,這個時候安祿山在前線的戰事又取得重大進展,長安最重要的門戶潼關失守,李光弼才被迫放棄經營河北,緊急趕往潼關參加會戰。在此,我們不妨設想一下,如果玄宗皇帝沒有出現戰略性失誤,哥舒翰能夠得以守住潼關,李光弼在整個“安史之亂”中的作用還將更大,至少收複河北是輕而易舉的。

肅宗皇帝繼位之後,李光弼軍受命趕往靈武,拱衛天子。作為封賞,李光弼獲封戶部尚書銜,同時擔任靈武留守。在接掌禁衛軍之後,李光弼發現這支軍隊紀律渙散,作戰能力低下,實在是難副其名,隨即對其展開了大刀闊斧的改革。然而,改革縱然有千萬種益處,李光弼卻有一個必須要克服的問題,那就是改革過程中必然會觸及多方利益。前麵已經提到過,以魚朝恩為首的宦官集團與郭子儀不和,因而與李光弼建立了密切的關係。於是,在宦官集團和肅宗皇帝的支持下,李光弼斬殺了最大的改革反對者崔眾,從而威震三軍,並就此奠定了他在大唐軍隊中的地位。應該說,對於大唐禁衛軍的改革得見成效,在當時恐怕是郭子儀都無法完成的高難度動作。

後來出鎮地方,李光弼的轄區在太遠,負責守衛李唐政權的北麵安全。太原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李光弼出鎮此地之後,果然遭到史思明的大舉進攻。當時,由於史思明率大軍而來,李光弼毫無還手之力,隻能退守太原。其部將建議,史思明勢大,必須盡快加強太原城的防禦工事。但李光弼卻表示反對,認為采取守勢隻能等待援軍來解圍,而當時的唐軍已經被完全牽製,且分散在全國各地,即便有援軍來助,恐怕也等不到了。不過,李光弼的軍隊雖然精銳,但是和史思明的部隊相比尚有不及,主動出擊無異於自取滅亡。在這種情況下,李光弼把全部精力用在了機械製造上,最終製成了一批威力巨大的炮石投放器,並且在城內修築了多座高台,用於炮石投放。戰爭開始後,李光弼正是憑借這一利器,才成功擊退了史思明的進攻。

在此之後,李光弼因功獲封舒國公,從而達到人生和軍旅生涯的巔峰。再後來,在十二路節度使兵圍相州的戰鬥中,李光弼軍隊也是重要的一支。史料記載,各路節度使大多考慮自身利益,相互推諉責任,誰都不肯與叛軍死戰。唯有郭子儀和李光弼軍,在戰鬥打響後和叛軍展開了殊死搏鬥,並且在大敗之後負責掩護各路節度使撤退。值得一提的是,相州大敗讓各路軍隊的後勤供應失去保障,各路節度使都有縱兵搶掠的劣跡,就連郭子儀也未能及時製止部隊的不法行為。而李光弼軍卻因為向來軍紀嚴明,盡管在撤退路上衣不蔽體,食不果腹,卻對老百姓秋毫無犯。

郭子儀因兵敗被罷免職務後,李光弼升任天下兵馬副元帥,負責鎮守東都洛陽。這個時候,恰逢叛軍掀起第二輪攻勢,賊首史思明率眾來攻洛陽。由於敵眾我寡,李光弼主動放棄洛陽城,有效地保存了部隊的有生力量。在史思明進占洛陽後不斷襲擾,對其形成了有效的牽製,如此才避免了史思明對潼關的衝擊,進而保住了大唐首都長安城。隻可惜,在朝廷的“既用又防”的政策前,李光弼和郭子儀做出了截然相反的選擇,他擁兵自重,拒不入朝,成了割據一方的軍事豪強。與此同時,由於李光弼麾下有很多郭子儀的部將,這些人時刻謀劃著發動兵變。再加上朝廷的不斷施壓,李光弼年僅五十七歲便鬱鬱而終,一代名將的人生由此畫上了句號。

戰吐蕃

“安史之亂”對於唐王朝的最大負麵影響不在經濟損失,而是中央權力向地方權力的轉移,因此可以說“安史之亂”才是唐朝走向覆滅的開端。在此之後,唐王朝出現外重內輕的軍事格局,當國家出現禍亂的時候,地方軍鎮被倚重的程度越來越重,同時他們所獲得的權力也越來越大,直到這些軍鎮逐漸變成了實際上割據一方的軍閥。本來,隻要唐王朝的統治者對症下藥,在“安史之亂”結束後立即調整戰略方針,把主要任務放在消除地方將領坐強坐大上,事情還可以有所回轉。但是就在這一關鍵時刻,西域的吐蕃再一次興兵來犯,大舉助長了地方將領的割據之勢,以至於唐王朝的統治者根本騰不出手來有所作為。

唐寶應二年(763),吐蕃攻陷唐朝的邊防重鎮涇州(今甘肅涇川),涇州刺史高暉投敵叛變,成為敵軍的引路向導。前麵已經說過,李唐政權的主要威脅來自西方,這也是唐軍多次向西用兵的原因,吐蕃軍隊此次來勢洶洶地進攻,自然讓滿朝文武大為震驚,形勢越來越嚴峻。然而,這個時候的李唐政權正值宦官弄權,這些對內搞陰謀內行,麵對外敵侵略卻是外行,從來都是壞事的胚子。郭子儀回到朝廷被控製後,他的部將們多有不滿,其中尤其以仆固懷恩表現最強烈。宦官集團因此想要鏟除仆固懷恩,而仆固懷恩作為大權在握的地方將領,也隨應時代潮流,不再把中央政權放在眼裏,因而聯合了一些對朝廷不滿的郭子儀舊將,並且在吐蕃和回紇的支持下豎起叛旗。

需要說明的是,太宗皇帝之所以能夠輕而易舉地震懾住吐蕃,軍事強大是一方麵,吐蕃極為落後的生產能力也是重要原因。但是隨著文成公主入藏,帶去了大批先進的文化知識和生產技術,經過數十年的教化和發展,吐蕃的實力已經大為增強。再加上李唐政權內部矛盾日益突出,並且已經激起了仆固懷恩等人的造反,李唐政權又一次陷入了深重危機。這個時候,代宗皇帝又想起來郭子儀,任命他為副元帥,領兵鎮守鹹陽。然而,名義上雖然讓郭子儀以副元帥職位領兵,實際上卻隻讓他帶了身邊的數十名親衛,其餘將士全部交給了李光弼統轄。郭子儀想要鎮守鹹陽抵禦吐蕃,隻能臨時招兵買馬,但是在他匆匆聚集一萬人之後,吐蕃兵就以十萬之眾進逼鹹陽城下了。

就在郭子儀準備全心迎敵的時候,吐蕃聽說鎮守鹹陽的是郭子儀,居然兵鋒一轉,直接殺向長安城了。負責防衛京城的程元振無才無德,根本沒有組織起像樣的防禦,再加上代宗皇帝率先逃往陝州(今河南陝縣),長安城已經是岌岌可危。郭子儀聞訊火速趕回長安,但是由於宦官集團的攪局,此時的他也是無力回天,隻能主動撤離,吐蕃就此攻占長安城。一片混亂中,郭子儀得知唐軍殘部多逃亡商州(今陝西商州),又馬不停蹄地趕了過去。眾將士聽聞郭子儀到來,紛紛表示願意效力,很快就組建了一支臨時部隊。在此之後,一些尚存建製的部隊將領也紛紛率眾來歸,郭子儀手中的軍隊越來越多,同時也再一次擔起了挽回危局的重任。

當時,距離長安最近的地方軍鎮是邠州(今陝西彬縣)節度使白孝德的部隊,郭子儀以便遣使去求援,自行組織長安收複戰。當時,吐蕃軍隊雖然已經攻入長安,但是還沒有來得及穩定局麵,因而主要兵力都駐紮在藍田(今陝西藍田)。郭子儀遂派長孫全緒帶領二百輕騎在藍田城四麵的山上虛張聲勢,白天遍插旌旗,晚上點火如星。如果有空閑時間,還用馬匹拉著樹枝揚塵撒土,目的是讓城中的吐蕃士兵心生膽怯;其次,郭子儀在敵軍來援的必經之路上設置伏兵,且安排了集中力量隨時準備增援;最後,郭子儀讓部將率少數兵馬趁著夜色在藍天城東發起佯攻,他則率領大軍在城西準備發動猛攻。吐蕃兵果然中計,大部分將士趕往東城後,郭子儀催動大軍,一舉攻進了藍田城。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