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完美的人生(3 / 3)

應該說,郭子儀作為當時社會的第一名將,乃是各個政治集團極力拉攏和討好的對象。再加上“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鬥爭法則,依靠一個可以庇護自己的政治集團,對他來說是自然而然的選擇。但是從另外角度來講,郭子儀依附任何一個政治集團,都會讓他惹出勾結朝臣的嫌疑,從而讓統治者感到擔憂。眾所周知,不管一個政治集團的勢力有多雄厚,統治者的個人意誌都是專製統治下最重要的政治風向。如果失去統治者的信任,再雄厚的政治集團也無法提供庇護,因而郭子儀的做法堪稱智慧。

接下來,以寬厚仁愛和信任的態度駕馭部將。郭子儀之所以能夠在朝廷當中屹立不倒,深諳與統治者及同僚的關係維護之道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卻是其自身的政治資本,也就是在軍隊中的極高威望。由於每次平定戰亂之後,朝廷都會收回郭子儀手中的兵權,因而每次他前往軍中擔任主將,基本上都是孤身一人。在這種情況下,如果駕馭驕橫跋扈的部將們,無疑需要極高的智慧。而郭子儀之所以能夠得到將士的普遍擁護,主要依靠的有兩樣法寶,其一是寬厚仁愛,其二是高度信任。所謂寬厚仁愛,郭子儀對自己的部下從來不施高壓,而是充分體恤他們的難處,盡自己所能滿足他們的需求;所謂高度信任,郭子儀很少就具體的戰鬥細節下達命令,而是隻給出一個戰略目標,隻要部將能夠完成便加以表揚和封賞。

麵對部將的具體能力,郭子儀總是能夠人盡其才,隻要他們能夠勝任某個職位,他都能夠不問出處且不計前嫌。比如李光弼、仆固懷恩和李光遠等名將,都有賴於郭子儀的栽培和舉薦,才得以出人頭地。應該說,郭子儀的這一做法同樣具有深意,因為當時社會危機四伏,藩鎮割據現象嚴重,單憑號召已經難以聚攏人心,大多數將領拚死沙場完全是為了個人利益,郭子儀舉薦賢才,無疑能夠激勵將領們奮力殺敵,從而在根本上保障軍隊的戰鬥力。相反如李光弼,始終以高壓政策治軍,以至於多次激起兵變,最終還是要由郭子儀出麵,憑借他的高度威望來收拾殘局。

在具體的軍事行動中,郭子儀也能夠審時度勢,一切從現實角度出發。比如在“安史之亂”後,大唐王朝的國家經濟受到嚴重破壞,財政常年處於赤字狀態,無力支付日益加重的軍費開支。再加上統治者對統兵大將多有猜忌,國家對於軍隊的後勤補給很難保障,普通士兵非但拿不到報酬,甚至連基本的吃飯穿衣都有困難,而當朝大員卻貪汙腐敗成風。在這種情況下,將士們不免心生怨恨,在戰場上的表現也就可想而知了。因此,郭子儀在率軍作戰的時候,通常默認將士們的搶掠行為,以此來確保他們在戰鬥中的勇猛殺敵。不可否認,這樣的做法有失名將風範,但是從現實角度出發,這樣的做法也無可厚非。

最後,對待盟友以誠相交。少數民族的戰士多半都是天生的,他們生活在窮山惡水之間,解決問題基本都是使用暴力手段解決。尤其是居於草原和高原地區的戰士,他們常年生活在馬背上,隨便武裝一下就能形成威力強大的騎兵作戰力量。而中原士兵多半不善騎兵作戰,通常隻能憑借堅城固守,因而在戰場上總是處於被動挨打的境地。麵對這種情況,郭子儀想出了一個非常有效的辦法,那就是聯合同樣善於騎兵作戰的吐蕃與回紇軍隊。由於李唐政權常年與吐蕃及回紇作戰,這個辦法施行起來具有很大難度,但郭子儀卻憑借自己的真誠加之利益驅動,得到了吐蕃與回紇的幫助,從而在鎮壓叛軍的過程中受益頗深。

更為重要的是,吐蕃與回紇是唐王朝的宿敵,在與他們結成聯盟之後,基本解除了西北方向的威脅,從而避免了唐軍的兩線作戰。在此過程中,郭子儀還深入研究了邊疆少數民族政權的習氣,簡單來說可以總結為四個字,即“重財尚氣”,也就是重財而又豪爽。於是郭子儀給了他們大量財物,同時與其首領歡飲暢談,結拜為異性兄弟,以至於少數民族都把他當作最真摯的朋友。後來,唐軍叛將仆固懷恩有樣學樣,引來吐蕃與回紇軍隊助陣,對李唐政權形成極大威脅。而郭子儀出麵平定亂局後,居然以單騎勸退回紇軍,憑借的正是他在少數民族當中建立起來的威望。

總而言之,就是憑借這些處世哲學,郭子儀才得以在政治黑暗的曆史時期立足於朝廷,同時以忠君愛國之心獨善其身。唐建中二年(781),油盡燈枯的郭子儀在長安家中壽終正寢,享年八十五歲。當時的德宗皇帝李適贈其太師封號,諡忠武,陪葬建陵。與此同時,廢朝五日,供群臣前往吊唁,並且德宗皇帝還在安福門親自為郭子儀送葬。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德宗皇帝為了表彰郭子儀的卓越功勳,還將他的墳墓加高了一丈,一代名將郭子儀的人生就此落下帷幕,宋代詩人徐鈞有詩讚郭子儀:

身佩安危三十年,饞鋒雖中節彌堅。

古今多少功名在,誰得如公五福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