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完美的人生(2 / 3)

當然,在與朝臣的交際方麵,郭子儀也是如履薄冰,絲毫不敢大意。郭子儀晚年身染重病,長期臥床不起,朝中大臣按理輪流到家中探望。時任禦史中丞的盧杞也來探望,郭子儀聽聞門吏來報,立即讓家人並仆人全部退下,隻由自己一個人接待。盧杞進屋之後不明所以,郭子儀隻對他說自己的家人難登大雅之堂,何況自己還有一些重要的話對他說,但郭子儀實際上也隻是說了一些無關痛癢的動情話而已。盧杞隻是覺得郭子儀小題大做,同時又覺得他太容易動情,但是由於郭子儀已經年老病重,他也沒有起疑。

後來,郭子儀曾經對自己的妻子言明原委,盧杞此人相貌奇醜又動作滑稽,如果留家人並仆人一起接待,難免會有有人對他私下議論,甚至有可能當場笑出聲來。而盧杞又是器量極其狹小之人,同時又深受皇帝寵信,如果因此和家人並仆人結下仇怨,將來必然遭到他的打擊報複。到時候,宦官集團必然從旁慫恿,皇帝恐怕也會坐視不理,更為重要的是,此時的郭子儀已知自己的生命進入最後時光,無力繼續保護自己的家人。事實證明,郭子儀的擔心絕非多餘,盧杞在皇帝的寵信下一路平步青雲,最終做到了宰相的職位,而凡是得罪過他的人全都遭到了歹毒的報複。

大智慧

縱觀郭子儀一生,曆經玄宗、肅宗、代宗和德宗幾位皇帝,他平定了“安史之亂”,解除了吐蕃和回紇對大唐的威脅,中興唐朝,可謂功績顯赫。與此同時,郭子儀本人一生安康,膝下聚有八子七女,兒子和女婿也都是朝廷重臣,處世哲學也常常為後人所津津樂道。對此,我們也可以做出一番探究,看看郭子儀的大智慧到底存在於哪些方麵,相信無論是明史還是辨己,都會產生極大助益。一般認為,郭子儀的大智慧可以總結為以下幾點:

首先,爭取皇帝的信任。“安史之亂”爆發後,太子李亨逃到靈武另立朝廷,同時自行稱帝。而靈武所在的地區,正是郭子儀著重經營的地方,因此可以說,是郭子儀幫肅宗皇帝攢下了平定安史之亂的班底。在肅宗皇帝的詔令下,郭子儀果斷回師,幫助肅宗皇帝迅速穩定了局麵,從而在極大程度上得到了肅宗皇帝的信任。

郭子儀從來不做任何一件有悖忠誠的事情,哪怕遇到不公的待遇,甚至受到誣陷和打擊也不例外。這樣的做法高度契合了統治者的心理需求,不僅輕鬆避開了當時的法律問責,而且符合封建社會的最高道義準則,乃是極為高超的生存藝術。史料記載,不管是在朝為官,還是在外禦敵,隻要有朝廷的詔令下達,郭子儀從來都是毫不猶豫地予以執行。也許有人會說,郭子儀奉行如此原則未免顯得有些愚忠,然而在皇帝疑心滿腹和朝廷充斥奸佞的當時的政治環境下,他所奉行的政治原則盡管有些無奈,卻可以稱為最明智的做法。

當然,在不涉及忠誠的事情上,郭子儀做事從來都是當仁不讓的。李唐政權在受到西部吐蕃與回紇等番兵的威脅時,一些目光短淺的大臣勸代宗皇帝遷都洛陽,代宗皇帝最終也趨向於采取這一做法。但是郭子儀很清楚,番兵雖然勢大,但是向來隻懂得用強,對於中原王朝的威脅隻在晝夜之間,而不在心腹之上。因此,郭子儀力勸代宗皇帝放棄遷都,並且將各種緣由陳述得一清二楚,代宗皇帝被說動,最終采用了郭子儀的建議。後來,中原地區的藩鎮勢力日重,洛陽幾次經曆戰火荼毒,長安卻能夠憑借潼關之險得保周全,郭子儀的遠見自然讓代宗皇帝大為欽佩。

其次,拒絕參與各種政治鬥爭。在我國古代社會,始終不乏正直之士對奸佞之徒發起攻擊,客觀來講也確實站在了國家命運和民族大義的角度。然而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統治者往往會從自己的利益角度出發,所以正直之士大多會敗於善於逢迎的小人之手。到頭來,正直之士空有忠義的美名,於國於民卻並無助益,稍有不慎還會身敗名裂。與此同時,但凡發起或被卷入政爭者,都會在道義上尋求製高點,同時把對方無限度貶低。然而,在利益麵前,一切是非對錯都有可能被扭曲,因而政爭當中極少有人能夠永遠立於不敗之地。郭子儀早早地看清了這一點,從而拒絕和任何政治集團綁定關係,所以在整個朝廷不斷風起雲湧的過程中,郭子儀能夠始終躲在鬥爭旋渦之外、笑看風雲變幻。

比如在麵對魚朝恩、程元振和元戴等人時,郭子儀雖然不恥與之為伍,但是從不與之發生正麵衝突,甚至犧牲自己的利益和原則與之周旋。因為郭子儀很清楚,如果想要為國家社稷做出貢獻,必須想辦法立足朝廷,而立足朝廷則絕對不能與皇帝倚重的宦官集團為敵。當然,郭子儀還有另外一個貌似正確的選擇,就是帶領群臣發動對宦官集團的打擊。但是這樣做不僅結局難料,而且還會加重國家的內耗,這自然是“親者痛,仇者快”的事。相對之下,郭子儀不去打破已經形成的權力製衡關係,而是在各種政治鬥爭的夾縫中謀求生存,以便在國家需要的時候挺身而出,才是最正確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