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中歐(2 / 2)

有人說,要達到奧地利農村的境界,需要經曆一個“否定之否定”的過程,即在富裕之初先讓人力畢現,富裕到一定程度就會提高教育水平和審美水平,再讓人跡收斂。這個過程也可稱之為“低級自然化——非自然化一高級自然化”三段論。這種說法有一定道理,但人們應該力爭少走第二段(即“非自然化”)的彎路,盡量讓山區農村在自然化的原則下從低級走向高級。這是因為,“非自然化”的進入和擺脫,都需要花費大量資金,而且終究對自然造成無法彌補的破壞。然而,要跳過這個階段很不容易,取決於農民自身的文化教育水平,也取決於高殿計人員的介入和引導。奧地利的山區農村完全看不到拆除那種“非自然化”建築留下的任何痕跡,顯然沒有走多大的彎路,用最儉樸的方式抵達了高級自然化狀態。

甚至,在奧地利的山區農村,也幾乎看不到那些自以為非常熱愛自然風光,卻又以觸目的別墅、度假村之類損害了自然風光的城裏人印跡。我們周圍的很多城裏人不知道,當他們把“回歸自然”的口號付諸實踐的時候,實際上是騷擾了自然。他們為了謀取窗口的山野景象而帶來的建築樣式和建築材料,與山野的素樸本質格格不入,結果便點點塊塊地蠶食了山區農村的整體美學生態。奧地利這麼美麗的山區農村中一定也有很多城裏人居住,他們顯然謙遜得多,要回歸自然首先把自己“回歸”了,回歸成一個散淡的村野之人,居所當然也毫無市儈氣息,而是徹底消融,如雨入湖,不分彼此。

由此,便出現了一個有趣的繞口令:奧地利的山區農村由於居住著非常合適的人,因此非常適合人居住。

3

奧地利使歐洲的山、水關係平衡了,這不禁使我想起中國古代的山、水哲學。

孔子對山、水並無厚此薄彼,說過很著名的八個字:“智者樂水,仁者樂山。”

中國古人喜歡用比喻手法在自然界尋找人生品質的對應物,因此,水的流蕩自如被看成智者的象征,山的寧靜自守被看成仁者的象征。這還不僅僅是一般的比喻和象征,孔子分明指出,智者和仁者都會由此而選擇自己所喜愛的自然環境,這已近乎現代心理學所說的心理格式對應關係了。在我的記憶中,先秦諸子都喜歡以山水來比附人間哲理,但最精彩的還是“智者樂水,仁者樂山”這個說法,直到今天還給人們許多聯想。

海洋文明和大河文明視野開闊、通達遠近、崇尚流變,這一點,早已被曆史證明。由這樣的文明產生的機敏、應時、銳進、開通等等品質也常常成為推進社會變革的先進力量。與此相對比,山地文明一旦剝除了閉塞的包袱,也會以敦厚淳樸、安然自足、堅毅忠誠、萬古不移的形態給社會曆史帶來定力,而這在過去常被我們看成是落後傾向。

其實,就人生而言,也應平衡於山、水之間。水邊給人喜悅,山地給人安慰。水邊讓我們感知世界無常,山地讓我們領悟天地恒昌。水邊讓我們享受脫離長輩懷抱的遠行刺激,山地讓我們體驗回歸祖先居所的悠悠厚味。水邊的哲學是不舍晝夜,山地的哲學是不知日月。

正因為如此,我想,一個人年輕時可以觀海弄潮、擇流而居,到了老年,或者不到老年而有了靜定心態,則不妨在山地落腳。

此刻我正站在因斯布魯克的山間小鎮塞費爾德(Seefeld)的路口,打量著迷人的山居生態。那些原木色或深褐色的農舍門前全是鮮花,門口坐著一堆堆紅臉白須、衣著入時的老人。他們無所事事,卻無落寞表情,不像在思考什麼,也不東張西望。與我們目光相遇,便展開一臉微笑,那表情是說:“出來玩呢?天氣真好!”並不期待你有太多的回應。

也有不少中年人和青年人在居住。我左邊這家,妻子剛剛開了一輛白色的小車進來,丈夫又騎著摩托出去了。但他們的小車和摩托都掩藏在屋後,不是怕失竊,倒是怕這種現代化的物件竊走渾厚風光。妻子樂嗬嗬地在屋前劈柴,新劈的木柴已經壘成一堵漂亮的矮牆。

現在是八月,山風已呼呼作響,可以想見冬季在這裏會很寒冷。這些木柴那時將在煙筒裏變作白雲,從屋頂飄出。積雪的大山會以一種安靜的銀白來迎接這種飄動的銀白,然後兩種銀白在半空中相融相依。突然有幾個彩色的飛點劃破這兩種銀白,那是人們在滑雪。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