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卷:寒冬臘月 第二章:哀江南(1 / 2)

01

那一天是臘八節,蘭昭敏寫了一幅字給鄧陵。

清水塘邊血作磷,正陽門外馬生塵。隻應水月無新恨,且喜雲山來故人。

晴臘無如今日好,閑遊同是再生身。自傷白發空流浪,一瓣香消淚滿巾。

字是又粗又大的鋼筆字,遊龍走鳳的行筆也頗見功力。詩是明末遺老顧夢遊留下來的一首七律:臘八日水草庵即事。

這一個顧夢遊是崇禎十五年的貢生,收金石,善草書。平生任俠而好義,與黃道周、龔鼎孳、周亮工、冒襄、張風、函可等相往來,入清不仕。

順治初年,方外之人函可住在他的裏家,收集材料寫了一部記錄南明福王小朝廷的私史。做這樣的事自然是有風險,果然有人向清廷檢舉了函可和顧夢遊。

事發之後,函可被清廷抓進了大獄,天天盤問,夜夜刑訊。堅貞不屈的函可一直都口無二詞,顧夢遊也不顧被朋友牽連,數次探監。

鄧陵目睹著詩句,仿佛看到了那一部沉痛無比的曆史。區區十萬騎清兵何以能橫掃華夏?幾百萬挾紅衣大炮之威的明軍何以又不戰自潰?

青螢燈火不成歡,薄醉微吟強自寬。何意有家還卒歲?久知無地可垂竿。

壯心真共殘更盡,淚眼重將舊曆看。同學少年休問訊,野人今已擲儒冠。

顧夢遊應該是沒有想明白,三百年來有誰想明白了嗎?隻有鄭板橋說了一句:“難得糊塗!”

02

這幾天,壞消息真是接踵而至,令蘭昭敏和鄧陵相對無言。

臘八節的前一天,也就是一九四一年的一月四日,新四軍奉重慶軍委會的命令,移師出征,竟慘遭自己人的伏擊圍殲。

新四軍軍機關和作戰部隊一共九千餘人,從皖南涇縣雲嶺和附近地區出發,準備繞道茂林、三溪、寧國、郎溪,到江蘇溧陽。待機渡過長江,北上抗日。

蔣介石聞訊以後,密令第三戰區司令官顧祝同迅速調集幾路重兵,在涇縣一帶設伏,予以就地圍剿肅清。

一月七日的拂曉,當新四軍行至涇縣茂林以東山區時,立即遭到國民黨軍層層堵截和猛烈的進攻。

新四軍皖南部隊九千餘人,在五萬多政府軍的圍剿下,血戰了八晝夜,直到彈盡糧絕……據悉,該軍陣亡者兩千,有四千人被俘,僅有一千餘名幹部戰士衝出了重圍,僥幸生還。

一月十八日的新華日報在頭版開了天窗,上麵隻有重慶八路軍辦事處領導人周恩來的手書題字:“為江南死國難者誌哀:千古奇冤,江南一葉;同室操戈,相煎何急!?”

古語猶在:兄弟鬩牆,而外侮至。

在民族危亡之際,在民眾家破人亡之時,當權者怯於外敵而狠於內鬥,太難思議。

03

很快,蘭昭敏和鄧陵就讀到了重慶軍委會的通告:

據第三戰區司令長官顧祝同亥電稱: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違抗命令,不遵調遣。自上月以來,在江南地區,集中全軍,蓄意擾亂戰局,破壞抗日陣線。陰謀不軌,已非一日。本月初,自涇縣潛向南移,竟於四日,膽敢明白進

攻我前方抗日軍隊陣地,危害民族,為敵作倀,喪心病狂,莫此為甚!我前方被襲各部隊,對此不測之叛變,若不忍痛反擊,不僅前線各軍之將士,無以自衛,而且整個抗戰之國策,亦必被其破壞無餘,瞻念前途,痛憤無已!職為

應付危急,伸張綱紀,不得不為緊急處置,關於該軍叛變全部陰謀,業於十三日將拿獲該軍參謀處長之供詞,電陳鈞察。

茲已將該新編第四軍全部解散,編遣完畢,該軍軍長葉挺於當日就地擒獲,該軍副軍長項英潛逃不獲,正在飭部嚴緝歸案……

據此,該新編第四軍抗命叛變,逆跡昭彰,若不嚴行懲處,何以完成國民革命軍抗戰之使命?

著將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番號撤銷,該軍軍長葉挺著即革職,交軍法審判,依法懲治,副軍長項英著即通令各軍嚴緝歸案訊辦,藉伸軍紀,而利抗戰。

這樣一個有違事理的說法,何以服眾?

幸災樂禍的日軍情報部門認為:這是一場蓄意已久的報複。

04

顧祝同身為第三戰區司令長官兼江蘇省主席,其轄區包括蘇南、皖南、贛東和閩、浙兩省,戰線綿延長達兩千公裏。

三年來,除了一些局部的爭奪外,顧祝同基本上未和日寇發生過較大的戰鬥。他把所有的心思和精力都放在了中飽私囊之上,借口建立戰時經濟,囤積居奇,魚肉鄉裏,大搞走私貿易,大發國難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