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二卷:山間鈴響 第六章:沐之源(1 / 3)

01

翌日,晨曦如沐,群山簇擁。

仆人帶栗原北雪去溪邊洗漱,說了句:“我們今天走大茅!”

“改路了?”

“老爺想去大茅,再看一處岩畫,也就繞大半天的路。”

回想起昨天晚上的那幕奇跡,栗原北雪相信甲古所說的山海圖,應該就是後來鑄之於九鼎之上的禹貢九州圖。

“古詩曰:蕩蕩夷庚,物則由之。蠢蠢庶類,王亦柔之。木以秋零,草以春抽。獸在於草,魚躍順流。四時遞謝,八風代扇……”

這裏天遠而地闊,甲古站在高高的山梁上長聲夭夭地唱起了遠古的詩篇:“漫漫方輿,回回洪覆。何類不繁,何生不茂。物極其性,人永其壽。恢恢大圓,芒芒九壤……”

“老爺在做晨祭!”

看到栗原北雪望著山梁發呆,仆人解釋了一句。

02

腳邊的小溪,野花淩波,掬手而捧。

“這一帶以前叫沐之源,相傳支格阿龍曾帶大軍行進於此,升火做飯。”

是呀!漫漫方輿,回回洪覆。

那是五千多年前的文明之初,這一幅山海圖既是赫赫夏都的重寶,也是天下九州和眾國的方輿圖,更是行軍布兵的具體指南。

卡琳娜判斷,那時的世界中心就是西康,背負著巍巍的昆侖山,帝俊高座於雲天九極之上,厤象星辰,猶如布子棋枰。或者驅日車橫空,引洪流於歸墟。

所謂歸墟,古書列子在湯問篇裏解釋說:有大壑,是無底之穀。八弦九野之水,天漢之流,莫不注之……

當時,在昆侖山的四方,南有雲貴高原,北有黃土高原和蒙古高原,身後有青藏高原和伊朗高原;東麵是富饒的四川盆地。這四方皆有其神,在其低伏的丘陵與河穀地帶,也各有其姓。

那時,天下的最高峰就是貢嘎雪山,其山峰呈現出完美的金字塔造型。

後來,這種金字塔結構就移植到了政治結構和人們的文化生活中,固定為綱常。

03

“今天要去的大茅,其實就是各弄穀的終點,那麵有一麵幾百丈高的絕壁,形如一支立地柱天的巨矛。”

甲古一邊領路,一邊說:“還記得昨天我畫的那幅山海圖嗎?其實就是摹寫了大茅上的岩畫,各弄穀的狩獵圖隻是個大概輪廓。”

接著,甲古畢摩又給栗原北雪作了一個解釋:“那裏的畫麵與岩石的紋理渾然一體,以前我以為這是一些古怪的字,不可解讀。其實,這應該是一幅圖,以天然的石棱為經緯。”

一路之上,甲古畢摩都滔滔不絕,說的全是山海經上的內容,諸如軒轅之國,其不壽者八百歲,人麵蛇身,尾交首上。其丘方,四蛇盯繞,鸞鳥自歌,鳳鳥自舞。窮山之北,不敢西射,畏軒轅之丘。後來,刑天與帝爭神,帝斷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為目,以臍為口,操幹戚以舞……

窮山當指今天的邛崍山,既是橫斷山脈北端的東緣,又是岷江與大渡河的分水嶺,平均海拔應該是在四千米以上。常羊之山就是後來的巴布涼山,平均海拔在三千米以上。

怪不得,昨晚在夜幕上麵浮現的那副地圖又大又清晰,甲古隨筆所劃能做到大體不差。

栗原北雪注意到大茅這個地名與日本天照大神的稱呼,其讀音十分相近,這難道僅僅是一個偶然的巧合?

日本起源於日神之子伊邪兄妹:伊邪那岐和伊邪那美。

相傳,伊邪兄妹手提巨大的天沼矛在大海裏攪出日本三島之後,又立巨矛為天柱,建立出了大和國。在日語裏麵,大和就讀作邪馬台。

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