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野川之死真是一石擊起千層浪,引起了東條英機首相的關注。
同時,第二師團也在瓜達爾卡納爾島上遭到了毀滅性的重創,那須弓雄少將和兩個聯隊長也在戰場上先後戰歿。
膳英雄一個人坐在自己的辦公室裏,沮喪的情緒有如大海的潮湧……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這些年來,一部分學者強調日本三島坐在火山口上,隨時都可能沉入海底。還有的學者把日本稱為濱外島,意思是它是歐亞大陸的唾餘。
十分認真地看了一遍歐亞大陸的地勢圖,膳英雄同意雄偉的歐亞板塊就像是一頭健碩的公牛。這樣一來,自己的國家便成了一撮含在牛嘴裏的草。
這當然是一個不可能接受的事實,膳英雄更願意相信,日本三島是一條遊動的蛇。
02
在歐洲的西邊,英國的處境也大體如此。
應該是從十七世紀開始,護國公克倫威爾征服了愛爾蘭和蘇格蘭,奠定了國家的統一和強盛。幾百年後,大英帝國主導到整個世界的現代化進程。在明治維新以後,天皇十分推崇英國的政體,下詔改製。經過幾十年的勵精圖治,先後打敗了滿清帝國和沙俄帝國,逐漸成為了僅次於德國和美國的世界強國。
難道說,這一切都會在頃刻之間灰飛煙滅?
膳英雄有一種很不好的直覺,這個野川風之信就是要以自己的死,給如日中天的帝國撞響喪鍾。
就在昨天的深夜,風之信小組另一個成員也在菲律賓島上的一個軍營裏自殺了。可惡之處還不在此,這個人在服毒之前,竟用明碼發了一則通電,內容是一首中國的古詩:
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牆來。
這是一種很危險的失敗情緒,大本營已經決定立即逮捕風之信小組的其餘五名成員,防患於未然。
03
早稻田是所頗負盛名的私立大學,創辦者總理大臣大隈重信宣稱:學問要獨立,知識要經世致用。
這所學校長期重文輕理,學生以貴族子弟居多,曾以熟悉漢語為時尚。
有資料顯示,早稻田大學建校後,先後接納了數以千計的中國留學生,其中就有諸如廖仲愷、李大釗、陳獨秀和彭湃這樣的激進分子。
野川領導的風之信小組就十分推崇漢語,長期主張隻有切實聯合中國,才能從英美俄法荷手中拿回東亞的主導權。
這一年來,看到中國的戰事久拖不決,野川就曾上書大本營,提出應該立即取消五號作戰,迅速回收遍布海外的軍事的力量,力爭以衝繩島為支點與強大的美軍決戰。若是不能斷其臂,就不可能重建東亞的新秩序。
在野川的上書中,他就把日本稱為濱外島。
他認為,日本被海洋所包圍,沒有一支強大的海軍就無法生存。
長途奔襲珍珠港成功後,野川曾有過這樣的設想,海軍應該依托強大的陸軍力量,以東南亞為跳板迅速拿下印度,吸引美國海軍遠離本土作戰。
這種魯莽的言行使大本營的官僚十分惱火,塚田攻也把他請出了司令部。
顯然,這樣的處理也有失於草率,也不利於在框架內妥善地解決認識上的種種分歧。
04
在一個月前,野川再一次向東條首相和大本營上書。
膳英雄不可能知道文稿裏的詳細內容,隻是聽說野川又進一步地提出了應該立即放棄南太平洋戰事的具體主張。
僅就戰事的實際進程上看,野川的思考和擔心確實有幾分道理。
不過,膳英雄並不讚同野川預設的大陸政策,更不同意他把日本定義成濱外島。
從大和民族的永世利益來考慮,就必須以滿洲為前進基地,逐步移國於東亞大陸的腹心地帶。
前輩殫精竭慮,我輩浴血奮戰,不都是為了這個宏偉而遠大的終極目標嗎?
在十年前,投軍報國的膳英雄還僅僅是關東軍裏一個負責情報工作的尉官,也曾給參謀本部軍寫過一份有關帝國大戰略的調查報告。
在自己的報告裏麵,膳英雄旗幟鮮明地提出了一個觀點:帝國雄飛海外的大戰略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必須予以果斷地處置。他的理由有兩點:其一是滿洲內附,其二是親近英美的國民政府以北伐為號召,逐漸平定了軍閥割據的地方勢力,日益強大。這樣一來,東亞大陸有可能徹底擺脫帝國的控製,成為英美在遠東地區的附庸。
從濟南事件開始,以奉天事變為標誌,曆史讓帝國的陸軍將士們擔負起了一個個光榮的使命……無論是上海事變,還是華北事變,都在華人軟弱的抗議聲中大獲全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