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二卷:又是藍電 第八章:風蕭索(1 / 2)

01

黃埃散漫風蕭索,雲棧縈紆登劍閣。

秦誌的家鄉是在陝南,那裏有這樣一句耳熟能詳的民諺:少不入川,老不去甘。

其實,富饒的漢中就位於川陝之間,漢水濫觴於斯。古人稱為南鄭,詩經裏叫周南,可以說是華夏文化的發祥地。

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東漢末年,天師張陵之孫張魯曾經割據漢中,大有王者風範。張魯自稱為師君,廣收天下信徒,傳授五鬥米教的真義。

諸葛孔明也曾經在漢中屯兵八年,六出祁山。他還留下了兩篇言懇意切和憂國憂民的出師表:“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

早歲哪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

樓船夜雪瓜舟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秦誌也曾經豪情萬丈,錄孟軻之語為銘:當今之世,舍我其誰?

然而,兩黨合作抗日的局麵很快就煙消雲散了。搶米事件發生之後,省委和川康特委都遭到了嚴重的破壞,羅世文、車耀先和郭秉毅被捕入獄,不明真相的群眾議論紛紛。

秦誌曾希望平步青雲,這個願望逐漸地落空後,便深居簡出不再奢談國事……

02

今年的早春二月,可謂是乍暖還寒。

位於紅岩嘴的八路軍辦事處是幢深灰色的大樓,略進西洋風格。

從外麵看,這樓隻有上下兩層。走進裏麵,便成了上中下三層,嚴謹的布局令人印象深刻。

當時,整風學習已經連開了好幾天的大會小會。到了農曆的二月十三號,第一階段的動員學習就應該結束了。

這一天還是周恩來同誌的生日,大家暗暗地屈指一算,正好還是四十五周歲。

整風學習是大事,鄧穎超沒有一點表示,所有知道的同誌也不敢像過去那樣,悄悄地進行安排和布置。

上午,又是傳達了一份中央的文件,還學習了三篇相關的文章。下午則是檢討會,大家都要麵對麵地展開批評與自我批評……

身著舊中山裝的周恩來神色很嚴峻,不像平常那樣既和藹可親,又妙語如珠……應該是也有壓力吧?這檢討會該怎麼開,大家心裏都沒有底,周恩來隻好率先發言,算是定調。

周恩來是黨的早期領導人和軍隊的創始人,有著豐富的閱曆和傳奇般革命事跡。他從自己的舊式家庭生活講到了東渡扶桑和留學法國,從朝氣蓬勃的黃埔軍校講到了波瀾壯闊的北伐革命,又從南昌起義講到了紅軍二萬五千裏長征……最後,周恩來做了深刻的自我剖析和檢討,最後總結說:“也許是受母親的影響,在瞬息萬變的革命鬥爭中,自己缺乏一種頑強和拚死搏鬥的野性。在黨內曆次的路線鬥爭中,也往往模糊是非,大搞調和主義,使革命受到了不該有的損失。改造我們的思想,關係到我們事業是成敗,真是馬虎不得……”

這話一出,埋頭默默記著筆記的秦誌就是心裏一驚。延安的情況大家都有些耳聞,從學運中走出來的幹部,已成重災區。

03

秦誌拖到最後再發言,深刻檢討了自己身上存在的小資情調。

最後,秦誌說道:“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我們革命人要永葆青春,堅持不懈地改造自己的世界觀。”

沒有想到,秦誌話音剛落,就有人尖銳地指出:“不知道秦誌同誌是沒有意識到自己問題,還是避重就輕。什麼是小資情調?僅僅隻是風花雪月嗎?當然不是!這是一種頹廢甚至腐朽的生活方式,沒有一星半點無產階級的革命氣息。別的不說,秦誌同誌常常在酒吧舞廳裏樂而忘返,就很成問題……”

“那是……那是工作需要!”

秦誌辯解了一句,立即就遭到會議主持人的嚴肅申斥:“我們提倡:言者無罪,聞者足戒。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接著,又有批評者說:“中央有過明確的指示,敵後工作必須隱蔽精幹,長期埋伏,積蓄力量,等待時機。我們希望秦誌同誌多檢討一下自己散漫的生活作風,而不是找借口予以搪塞。”

秦誌隻能是一言不發,想起一句老百姓常說的俗話:“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

04

讓秦誌代表重慶市委去紅岩嘴參加整風學習,整個領導班子也是經過了反複地溝通和認真地討論。

這樣的安排貌似四平八穩,卻疏忽掉了一個十分致命的環節。長期以來,軍統特務都對進出曾家岩和紅岩嘴的人員,進行了嚴密的跟蹤和監視。沒有必要和合適的借口,這些特務是不敢隨便抓人。皖南事變發生後,特務就衝擊了新華日報的發行機構。

那天晚上十點過,秦誌走出八辦後,就被兩個軍統特務悄悄地墜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