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在美國人的安排下,共產黨的全權代表林伯渠到了陪都重慶。
國民黨宣傳部長王世傑和軍委員政治部長張治中奉命與中共代表進行談判,試圖改善兩黨和兩軍的現實關係。
蔣介石指出:“對於延安,在政治方麵,我們可以酌情予以放寬。在軍事方麵,軍政、軍令與軍紀必須絕對統一,嚴格遵守,不可違背。”
最初,延安的首腦製定出了三條基本的方針:針對國民黨,我們的要求是抗戰到底和團結到底。對於中間派,我們要廣泛地宣傳民主思想。對於美英方麵,我們要高度強調敵後作戰的意義與現實困難,謀求支持。
在豫中大潰敗以後,林伯渠代表中共中央迅速加碼,進一步對當局提出了十二條書麵意見,要求得到明確的回答。其中包括實行民主政治和人民地方自治,開放黨禁並釋放所有愛國的政治犯;承認中共四十七萬的武裝,並提供相應的軍需供應;停止針對華中新四軍和廣東遊擊隊的軍事進攻,撤銷對各個抗日根據地的軍事封鎖和經濟封鎖,允許中共在全國各地辦黨辦報。
以前,國民政府是按照三個師四萬五千人的編製給華北的八路軍提供補給。在皖南事變之後,蔣介石就把這一點常常拖延的補給停掉了。
02
國民黨考慮再三,做出了三點回答。
一、在戰爭結束以後,依憲召開國民大會,重修憲法,實施憲政。
二、八路軍的編製不能超過十萬人,由中央集中使用。其餘三十七萬人必須遣散。
三、各個抗日根據地,都必須遵守並實行中央政府的法令,不可自行其是。
林伯渠立即指出:“你們的回答是避重就輕,毫無一點改善兩黨兩軍關係的誠意。我們不會接受,四萬萬同胞也不會答應。”
在這之後,判斷陷入了僵局,雙方劍拔弩張。
這時,美國已經對重慶政府失去了信心,羅斯福要求蔣介石將最高軍事指揮權移交給史迪威將軍,挽回戰場上的頹勢。
坐臥不寧的蔣介石很希望衡陽能夠擋住日本人的進攻,從而堵住美國老板和中共的嘴巴,保住自己的領袖地位。
長沙淪陷後,蔣介石就讓戴笠想辦法去跟竹機關接觸,表示可以在桐計劃的基礎上重啟合談,恢複到七七事變之前的兩國態勢,有尊嚴地實現全麵停戰。
日本方麵得到消息後,表現得十分積極。
裕仁天皇點頭後,小磯國昭內閣要求柴山兼四郎全麵負責談判事宜。
柴山機關長通知栗原北雪,讓重慶方麵立即派代表到漢口,確定全麵停戰的具體措施和種種細節。
東京的大本營將進駐漢口的十一軍簡稱旭,竹機關便把這一次合談稱之為旭工作。
03
八月一日,蔣介石的私人代表祁牮從恩施走水路到了漢口。
柴山決定把談判地點設在五號營,並安排歐陽萱負責接待事宜。
栗原北雪提供了一份材料:“美國政府有棄蔣之心,史迪威策動地方勢力聯合倒蔣,延安方麵乘機發難,已使重慶政府空前孤立。祁牮已經得到蔣的授權,合談底線是全麵恢複支那事變之前的政治與軍事態勢,並由重慶方麵重組南京政府,包括除掉在日本就醫的汪精衛及其死黨。”
在柴山的眼裏,擴大支那事變極端地錯誤,卻一直得不到校正的機會。
中日友善是日本與西方列強爭雄的大前提,中日全麵對抗完全是自亂陣營。
從盧溝橋到金山衛,從南京城到武漢三鎮,再到昆侖關大戰……七年戰事得不償失,徒招仇恨。
現在,小磯內閣與中國派遣軍司令部已經達成一條共識:“苟能製侵陵,豈在多殺傷。”
畑俊六與岡村寧次也在私下說:“七年之戰,實屬荒唐可笑。”
04
在日本民眾的眼裏,七年之戰起源於通州事件。
一九三七年七月二十九日零時,冀東保安隊張慶餘率眾舉事,淩辱屠殺日僑,並控製了通縣。
當時,在通縣的細木繁機關長與三百多駐軍也遭到圍殲,遺體遭到肢解。消息傳回國內之後,日本舉國嘩然,群情激憤,一致要求:“增兵華北,懲罰暴支。”
經天皇批準,日本近衛內閣和軍部大本營以懲罰暴支的口號,決定從住機會徹底打敗支那人,要讓他們在十們之內都站不起來。
隻有一個石原莞爾嗤之以鼻,說是:“白日做夢!”
柴山也深知中國的情形,日本能步步得寸進尺,完全是基於當局的腐敗無能,而絕非是民眾可欺。可以痛痛快快地割其滿洲,因為那裏是華夏文明的治外之地,而絕不能動其平津之地。支那是一個以血緣為紐帶的半自治社會,一旦與全體支那人為敵,絕無勝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