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五卷:長春之夏 第四章:王爺廟(1 / 2)

01

有人說過:“誰控製了現在,誰就控製了過去和未來。”

慢慢翻看文強轉送過來的案情材料,艾峰注意到兩個貌似無關的詞:科爾沁和王爺廟。

縱觀曆史,入主中原的少數民族大多興於苦寒的漠北高原,成長壯大於科爾沁草原和富饒的鬆遼平原。倘若得到機會,他們就會越過燕山,躍馬揚鞭於華北平原,並慢慢走完封建化的曆史進程。

科爾沁是鮮卑語,意思是射雕手。它位於大小興安嶺的西北側,成吉思汗二弟哈薩爾受封於此。在成吉思汗的大帳前,有一支組建於科爾沁的近衛軍。他們跟隨成吉思汗三次長途西征,縱橫幾萬裏,所向披靡。

嘉靖年間,哈薩爾的後人又在嫩江流域逐漸興旺起來。天啟四年春,科爾沁的孛兒隻斤部與努爾哈赤結盟,並擁立皇太極即位,定京於沈陽。孛兒隻斤也譯作孛兒吉德,或者是博爾濟吉特,意思都是蒼狼。滿清的孝莊皇後也出自於這個黃金家族,本名是布木布泰,意為天降貴人。

滿清入主中原後,皇親國戚回東北祭祖,都是從長城的喜峰口或者古北口出關,穿過水草豐美的科爾沁大草原……從沈陽返還京師,才走錦州通向山海關的大道。

02

回樂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

艾峰抬起頭,突然想起了李益寫的這首唐詩。

在黃河北岸有一片廣袤的草原,這就是鮮卑的敕勒川和蒙古人的土默川。

兩千年前,這裏是匈奴與秦漢王朝的分界線。秦始皇修直道,設置九原郡與雲中郡,派蒙恬的長城軍團駐守,抵禦匈奴的騎兵。

徹底擊敗匈奴後,關內侯陳湯向漢元帝上書:“臣聞天下大義當混為一,昔有唐虞,今有強漢……郅支單於慘毒行於民,大惡通於天。宜懸頭以示萬裏:犯我強漢,雖遠必誅!”

三國時期,來自大興安嶺深處的鮮卑人到了這裏,建立起了強盛的北魏王朝,立都於呼和浩特的盛樂城。隋唐之際,鮮卑民族已經融入中原,突厥人又控製了這裏。大唐在黃河北岸修築了三座受降城,國勢大張。

成吉思汗崛起時,這裏又成了土默特部落的遊牧之地。

03

成化十五年,達延汗重新統一蒙古,令次子阿勒坦汗統領興於大青山的三萬戶土默特人。

阿勒坦汗一邊向明朝搖動橄欖枝,一邊又邀請藏傳佛教格魯派的掌門人索南嘉措到蒙古布教,以教定邦。在隆慶五年,明廷封其首領阿勒坦汗為順義王,索南嘉措則敬稱阿勒坦汗為睿賢王。

阿勒坦汗推崇索南嘉措,賜予的尊號是聖識一切的瓦齊爾達賴喇嘛,意思是法海無邊的至上國師。瓦齊爾是梵文,意思是不壞的金剛菩薩。達賴是蒙古詞彙裏的海洋,在這裏是形容包容一切的大見識。

索南嘉措向上追溯兩代導師,自稱達賴三世。圓寂之際,他預言自己的轉世靈童就在大青山一帶。他的侍從索本認定阿勒坦汗之孫雲丹嘉措就是這個轉世靈童,這人便是被後藏王謀害的達賴四世。

當時,土默特的民眾們已經有所漢化。幾十們間,他們大興土木修建了庫庫和屯和數十個小城鎮。明神宗萬曆長期不理朝政,仍然時刻留意著邊塞的情況。他把庫庫和屯改譯為呼和浩特,並重新賜名為歸化城。

呼和浩特的意思是青色之城,還裏還有一座無人問津的昭君墳,名為青塚。

在臨終之際,阿勒坦汗下令修建了規模宏大的大召寺。建成後,萬曆帝又欣然賜名為弘慈寺。幾十位藏地高僧雲集到大召寺內大辦法事,十萬門徒也從藏蒙各地彙聚而來。

寧修一座廟,勝養十萬兵。

從此豪放的蒙古人就紛紛拜倒在佛陀的腳下,逐漸地忘掉了狼奔豕突的舊歲月,也不願再看到烽火四起……

04

兩百年的香煙嫋嫋,兩百年的梵音聲聲。

王爺廟位於科爾沁草原的腹地,它是鄂齊爾王替國師活佛卻爾濟立的喇嘛廟,康熙賜名題匾為普惠寺。

卻爾濟是索南嘉措的高足,全稱是執掌教義的首席高僧。他將很多藏文經典都翻譯成了蒙古文。他還題寫了一段摩崖,追述了成吉思汗及其子孫的傳承與事跡。

那時,康熙剛剛收複台灣,也算是靖定了海內。這位雄視天下的聖王也知道,要想收拾金甌,重整九萬裏的大好山河,首先是要抹掉幾十年戰爭給幾千萬民眾造成的心靈創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