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邊所講的中國工藝美術的價值,恐怕有人還不相信。其實照美術學理上分析起來,是一點也不奇怪的。中國畫重印象,不重寫實,所以透視、光線都不講。看起來是平坦的,是鳥眼的視景(Bird’s eye view),是一幅圖,不是畫。但是印象的精神很足,所以美觀還是存在。這種美觀不是直接的天然的美,是間接的天然的美,因為美術家取天然的美,經他的腦筋製造一過,再表現出來。原形雖然失了,但是美的精神還在。這是中國美術的特點。裝飾美術(Decorative Art)最合這種性質。所以中國從前的工藝很發達,也就是這種美術的結果。
我們近來喜歡講保存國粹畫,可不知道怎樣保存的法子。“保存”兩字不能看死了。凡是一件東西沒有用處,就可以不必存在。假設國粹畫是真好,我們就應當利用它。與其保存國粹不如利用國粹。利用是最妙的保存的方法。中國的美術要借工藝保存。中國的工藝要借美術發達。
中國人的美術知識還有一個大缺點,就是藐視圖案畫。裝飾美術裏邊最要緊的一大部分就是圖案畫。我方才講過了,中國美術最宜於裝飾。中國圖案畫實在是特別的富於美觀。但是圖案畫的一個名詞,在中國畫史上是沒有的。我們所有的這種美術,全是尋常技師自出的心裁,沒有經過學理的研究。我們尋常隻知道六朝三大家同吳裝的人物,南北兩宗的山水,沒骨體勾勒體的花鳥,同蘇趙諸家的墨戲,就是中國的美術。哪裏知道中國最有價值的美術家,還有曆代造陶、瓷器、商嵌、七寶燒、景泰藍的那些技師?更有誰知道什麼製雜花夾纈的柳婕妤妹,製蜀錦的竇師綸,製神絲繡被的繡工上海顧氏,同漆工張成、楊茂?我們中國人既然有天賦的美術技能,再加上學理的研究,將來工藝的前途,誰能料定?可惜我們自暴自棄,隻知道一味的學洋人,學又學不到家,弄得烏七八糟,豈不是笑話嗎?日本人學西洋人,總算比我們學西洋人學得高明。但是他們現在也明白了他們自己的美術的價值,竭力提倡保存他們的國粹。我們中國的美術,比日本是怎麼樣?再不學乖,真是傻了。
(原載1919年11月《清華學報》第5卷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