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秋風仿佛知人意,帶著些許淒婉哀怨,在城頭嗚嗚作響,角樓上的旌旗幾欲被吹落。城外的密林失去了綠葉的遮蔽,露出了原本猙獰地樣貌,樹枝一根根像是戰戟的鋒刃,在昏弱的太陽下閃著刺目的光。
龐援站在城頭巡視,守城的趙軍精神頭還算足,雖然最近在戰場上接連吃了敗仗,丟了兩三座城池,但並沒有傷及軍隊的根本,除了士氣有些低落,趙軍並未損失太多兵馬。至於損失的幾座城池,算起來幾乎是趙國拱手讓出丟給楚國的。
連日來他在阿城收拾殘軍,組織守軍積極布防,穩定軍心、恢複士氣,在他的一番休整下,趙軍已經能組織出像樣的防線抵禦楚人進攻,但麵對軍中一些中高級軍官對於朝廷是否派出援軍的追問,他還是有些沉默。大王為何不派遣大軍前來援助前線,而僅僅派了他隻身前來,並且要求放棄已經失守的城池,僅做退守的打算?難道齊魯之地不足以吸引大王?還是說大王打算誘敵深入,待楚軍戰線拉長、補給不足時,再發兵痛擊楚軍?這些,龐援想了很久,百思不得其解。
楚人就在三舍外紮營,並沒有立即打算進攻的樣子,先前淩厲地攻勢在持續了月餘、占據了趙國原有的數百裏疆土之後漸漸有衰竭之勢,龐援也能在這綿密戰事的間歇中稍微鬆口氣。他離開邯鄲向大王辭行前,趙義曾親手攙扶起他並鄭重告誡他八個字:堅守不出、避敵鋒芒。龐援想起那一日自己抬頭看趙王時,太陽正耀目,陽光刺得他眼睛幾乎要睜不開,而趙義的麵容因此竟有些看不真切。其實趙軍的實力龐援很清楚,兵強馬壯,即便是被楚軍偷襲得手,也並非沒有一戰的實力,若立刻調兵遣將,很快便可以收複失地。
龐援看著身後的士卒,心知僅靠這些人的力量隻可固守,不能浪戰,於是收起滿腹的不解,仔細思量起退敵之策。
天氣陰沉沉的,隻有西南角掛著一輪太陽,早被風吹得沒了形狀,好似一團光暈。楚軍的主將項燕掀開帳門朝天望了一眼,風中的沙粒撞在他臉上,發出細碎的聲響。項燕是武將世家出身,風裏來雨裏去對他來說早已是家常便飯,他抹了把臉,朝地上吐了口唾沫,轉身回了帳內。
“將軍,敵軍剛被我軍擊潰,正如驚弓之鳥,聞風便喪膽,而我軍士氣正盛,是追擊的大好時機,末將願領五千兵馬,趁夜偷襲阿城,明日定獻趙軍主將首級於軍前!”
“末將也願往!”
帳中楚軍諸將對於連日勝利正躊躇滿誌,戰欲高漲,此時紛紛請戰。項燕環顧左右,這些將士都是公卿貴族出身,年紀也都不大,很多是第一次上戰場,這些家族送他們來的目的就是撈軍功以便獲得封賞。開始時項燕覺得這些人身份尊貴又無戰鬥經驗,都如祖宗一般,帶著累贅不說還得小心伺候著,哪一個背後沒有一個龐大的家族做後盾?一個他都得罪不起。但之後幾場大勝下來,連項燕自己都覺得是不是小心過頭了,畢竟自己帶了二十餘萬人馬,光是麾下歸自己直接統領的兵馬就有八萬之眾,放眼望去,現今在楚趙交界的這片土地上,還有誰有能力與他一較高下?這些王公子弟,便是讓他們領兵打一兩場又如何?現在楚軍士氣高漲、銳不可當,趙軍都已丟盔卸甲,難堪再戰,此時讓他們趁勝追擊,撈點軍功,也好過閑得無聊在後方生事。
請戰的聲音一浪高過一浪,項燕略考慮了會兒,便同意這些人夜襲的請求。他撥了一萬四千餘精銳給三名小將,並分成三個梯隊,三人各領一支,有前哨、主攻和接應,各司其職。項燕將任務分完,那領著接應任務的小將臉上還十分不滿,反之領到主攻任務的小將臉上得意洋洋,很是痛快。項燕還不放心,給三人講了戰術戰法:讓前哨偷襲城池一側,趁敵軍大亂之時主力再攻擊城池另一側。倘若敵人沒有中計,切不可戀戰,必須立即撤出戰鬥,收兵回應,由接應斷後。若按此法,可保萬無一失。三名小將早已按捺不住、躍躍欲試,好不容易聽完,立刻轉身就要去兵營點閱人馬,被項燕喚住,又指派了自己身邊的一名老將,給他們做副將,以便在戰場及時給出建議,應對突發情況。
任務都派出去後,眾將紛紛領命散去,大帳內一下清靜下來,隻留下了項燕和他的兩個心腹門客。“你們說春申君為何不讓公子伯嘉帶兵伐趙,卻派了我來?”且不說這數十萬大軍是楚國最強大也是最後的一股力量,就衝著此番展示之順利,著實可以攢軍功、贏得軍中威望這一條,在朝中頗有勢力的春申君怎麼能不把這好機會讓給他兒子,反倒是派了他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