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稱霸的是齊桓公。齊是太公呂尚的封國,其曆代君主致力於整頓政治,發揮濱海魚鹽的優勢,提倡家庭紡織業,發展商業和手工業,使其國力逐漸發展起來。齊桓公,於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在位期間,他任用管仲改革,選賢任能,加強武備,發展生產,迅速成為當時最富強的國家。然後,就提出了“尊王攘夷”的口號。他助燕敗北戎,援救邢、衛,阻止狄族進攻中原;聯合中原各國攻楚的盟國蔡,與楚在召陵(今河南郾城東北)會盟;又安定周朝王室內亂,多次會盟諸侯。公元前651年的葵丘會盟是齊桓公稱霸的標誌。在齊桓公稱霸的過程中,管仲至關重要,正如孔子所說:“齊桓公以霸,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謀也。”
在齊桓公去世晉文公崛起之前,宋襄公(公元前650—前637年在位)以抵製楚人北侵為號召,企圖充當中原的霸主。但無論從國力還是從業績來看,宋襄公都不能夠稱霸。
齊桓公死後,齊國出現爭奪君權的內亂,力量削弱,晉國發展了起來。晉文公重耳,因其父立幼子為嗣,曾流亡國外19年,在秦援助下於公元前636年回國即位。他在賢臣的輔佐下,實行“通商寬農”“明賢良”“賞功勞”等政策,整頓內政,發展農業、手工業,增強軍隊戰鬥力,國力大增。因平定周室內亂,接襄王複位,獲“尊王”美名。公元前633年,楚軍包圍宋國都城商丘。次年初,晉文公率兵救宋,在城濮大敗楚軍。此後,晉文公請來周襄王,在踐土(今河南廣武)和諸侯會盟。周天子策封晉文公為“侯伯”(諸侯之長),並賞賜他黑紅兩色弓箭,表示允許他有權自由征伐。由此,晉文公成為中原霸主。
晉文公死後,西方的秦國和南方的楚國相繼強盛起來。秦國原是地處西隅的小國,因為在周平王東遷的過程中護衛有功,獲得了王室的賞賜才逐漸強大起來,在秦穆公(公元前659—前621年在位)時期達到鼎盛。秦穆公非常重視人才,獲得了百裏奚、蹇叔、由餘、丕豹、公孫支等賢臣的輔佐,擊敗晉國,俘晉惠公,又曾協助晉文公回到晉國奪取王位。秦穆公謀求向東方發展,被晉所阻。崤地(今河南三門峽東南)一戰,秦全軍覆沒,轉而向西發展,周襄王時出兵攻打蜀國和其他位於函穀關以西的國家,獲得大片土地。因而,周襄王任命他為西方“侯伯”,於是稱霸西戎。
楚國原是南方的諸侯小國,春秋初期由於兼並了漢水流域的一些小國而逐漸強盛起來,開始雄心勃勃地爭霸中原。楚國在城濮之戰後,向東發展,滅了許多小國,勢力南達今天的雲南,北達黃河,同時,經濟文化也有了極大的發展。楚國到了楚莊王(公元前613—前591年在位)時期具備了爭霸的實力。楚莊王在即位初期,終日郊遊圍獵,沉湎聲色,並下命:“有敢諫者,死無赦!”大夫伍參冒死進諫,逢莊王左抱鄭姬,右抱越女,坐鍾鼓之間。伍參請猜謎語:“有鳥止於阜,三年不飛不鳴,是何鳥也?”莊王答:“三年不飛,飛將衝天;三年不鳴,鳴將驚人!”之後,莊王親理朝政,先後得到伍參、蘇從、孫叔敖、子重等卓有才能的文臣武將的輔佐,在內政方麵作了一些改革,賞罰分明,群臣和睦,百姓安居樂業,國力日益強盛,為取得霸業奠定了基礎。齊國衰落後,楚國便向北擴張與晉國爭霸。公元前598年,楚莊王率軍在邲(今河南鄭州)與晉軍大戰,打敗晉軍。中原各國背晉向楚,楚莊王成為中原霸主。
連續不斷的戰爭給人民帶來巨大的災難,也引起中小國家的厭倦,加以晉楚兩大國勢均力敵,誰都無法吃掉對方。於是由宋發起,於公元前579年和公元前546年,舉行了兩次弭兵會盟,從此,戰爭大大減少。
當中原諸侯爭霸接近尾聲時,地處江浙的吳、越開始發展。公元前506年,吳王闔閭以伍子胥為大將,統兵伐楚,攻進楚都郢。公元前496年,又揮師南進伐越。越王勾踐率兵迎戰,闔閭戰敗,因傷逝世。其子夫差立誌報仇,於次年打敗越兵。為了保存力量,勾踐退兵至會稽山(今浙江紹興南),用範蠡的計策,向吳稱臣乞和。勾踐歸國後,臥薪嚐膽,時時不忘滅吳雪恥。他任用範蠡、文種等人,改革內政,休養生息。後來勾踐利用夫差北上爭霸、國內空虛之機,一舉攻入吳國並殺死了吳太子。夫差返國後隻得言和。勾踐不斷舉兵伐吳。吳亡後,勾踐又乘船進軍北方,宋、鄭、魯、衛等國歸附,並遷都琅玡(今山東膠南),與齊、晉諸侯會盟,後經周元王正式承認,成為春秋時期最後一位霸主。此後不久,曆史進入戰國時期。
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是中國的戰國時期,經過春秋長期激烈的爭霸戰爭,到戰國開始,主要的諸侯國有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國,曆史上稱之為“戰國七雄”。
戰國早期,比較強大的是晉、齊、楚、越四國。其中晉國經過六卿之間的兼並,公元前453年,形成趙、魏、韓“三家分晉”的局麵,號稱“三晉”。三晉在戰國初期最強大,常常聯合兵力進攻其他國家。公元前403年,周天子正式策命三晉為諸侯。齊國自公元前481年,形成“田氏代齊”的局麵。但戰國初期,齊的實力暫時弱於三晉。楚國雖向東方掠地擴展,但其北上與三晉爭奪鄭卻遭受失敗。越國滅吳後曾強盛一時,進入戰國後因長期內亂,於公元前306年,被楚國滅亡。戰國中期,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國爭雄的格局逐漸形成。
曆經254年的戰國時期,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從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356年,是魏國最先強盛的時期。在這期間,魏國任用李悝實行變法,從而使其強大起來。但是,魏國的強大,引起了周圍趙、韓等國的不安。他們邀集秦國和齊國介入鬥爭。公元前362年,魏國大敗於秦國,丟失了戰略要地西河,而且不得不遷都。雖然魏惠王在公元前344年稱王,但在桂陵之戰(公元前353年)和馬陵之戰(公元前341年)中兩次敗於齊國,從此一蹶不振。
從公元前365年至公元前241年,是齊國和秦國東西對峙的時期。這時,東方的齊國與秦國旗鼓相當,雙方在不斷兼並周圍弱國、擴大勢力範圍的同時,又進行著所謂“合縱”、“連橫”的外交鬥爭。以蘇秦、張儀為代表的縱橫家人物在外交鬥爭中十分活躍。“合縱”就是指弱國聯合起來,阻止強國進行兼並。“連橫”就是強國迫使弱國幫助它進行兼並。實際上“合縱”和“連橫”都是爭取暫時同盟者的外交手腕,其目的是進一步兼並土地,擴張領土。秦在這一期間基本占居上風,先後製服韓、魏,重創楚國,攻滅巴蜀。齊因未與秦直接交鋒,仍保持東方霸主地位。公元前284年,燕昭王使樂毅為將,合燕、秦、韓、趙、魏五國攻齊,占領齊國長達五年。公元前279年,齊將田單組織反攻,收複失地。齊雖複國,但元氣大傷,從此無力與秦抗衡。公元前241年,最後一次合縱攻秦戰爭以失敗而告終,從此,東方六國聯盟不複存在。
從公元前241年開始,秦國以絕對優勢向東方六國開展了大規模的兼並戰爭。秦國采用“遠交近攻”的戰略,自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完成了“掃六合”的統一大業,形成“海內為郡縣,法令由一統”的統一國家。七國爭雄的局麵結束。
春秋時期,鐵農具較多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廣,極大地提高了農業生產力。許多荒地被開墾為良田,耕作技術由粗放轉向精耕細作,農業產量大增。私田增加,井田製崩潰,土地關係向私有化發展。春秋時期,青銅器上的雕鏤紋飾趨向細致工整,造型輕巧靈便,出現了錯金銘文。此外,煮鹽、冶鐵、漆器等部門也發展起來。戰國時期,商業和交通的發展互相促進,出現了一些著名城市。都江堰、鄭國渠、鴻溝等著名的水利工程不僅促進了當時農業的發展,而且造福後世。在文化和思想學術的發展上,戰國時期百家爭鳴,辯家鵲起,創造了輝煌的先秦文化,對後世有極大的影響。可以說,春秋戰國時期是中華文明發展的黃金時期。
正文
嬴秦氏,始兼並,
傳二世,楚漢爭。
注釋
嬴:秦國君的姓氏。
楚:西楚霸王項羽。
漢:漢王劉邦。
戰國末年,秦國的勢力日漸強大,兼並了其他六國,建立了統一的秦朝。秦傳到二世胡亥,天下又開始大亂,最後,形成楚漢相爭的局麵。
心解
秦 朝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起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秦朝,定都鹹陽。秦的統一,結束了長期以來諸侯割據稱雄的局麵,有利於人民生活的安定和社會生產的發展。秦朝的疆域,東到大海,西到隴西,北到長城一帶,南到南海,大大超過了前代。
秦最初的領地在今天陝西省西部,在當時屬於邊緣部分。在春秋時代早期它是一個不顯眼的國家,直到秦穆公時才參與中原爭霸,成為僅次於晉國、楚國、齊國的二等強國。就科學技術、文化等方麵而言,秦在戰國初期也比較落後。直到公元前361年,秦孝公任用商鞅進行變法,才開始改變這種情況。從此秦國開始不斷強大。公元前325年秦惠文王稱王。經過從秦孝公到秦始皇先後六代人的努力,秦國擁有了當時最雄厚的經濟實力和最強大的軍隊。公元前246年,年幼的秦王嬴政登基。公元前238年,二十二歲的嬴政親理朝政。八年之後,開始實施籌劃已久的統一事業。公元前221年,秦國完成了統一大業。
為了鞏固政權,秦始皇在統一之後將國家的最高統治者稱為皇帝,集政治、經濟、軍事一切大權於一身;在中央實行“三公九卿”製;在地方推行郡縣製,將全國劃分為三十六郡;采取“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的措施;修建起西起臨洮東至遼東的萬裏長城,以抵禦北方匈奴的進攻。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有利於調整長期生活在戰亂和分裂狀態下百姓的思想,但是未能從根本上解決秦與原來六國的尖銳矛盾。而當時極為繁重的賦役和文化專製(“焚書坑儒”就是最為突出的表現)政策,更激化了這些矛盾。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巡遊途中去世,他的兒子胡亥即位,是為秦二世。胡亥采用極為血腥的手段來鞏固權位。終於,矛盾像火山一樣爆發了。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揭竿而起,率先敲響了秦朝的喪鍾。此後,“天下雲集響應”。
由前楚國貴族後裔項羽率領的楚軍和由平民出身的劉邦率領的漢軍,是眾多起義隊伍中實力最強的兩支。從公元前206年到公元前202年,劉邦和項羽為了爭做皇帝而展開了將近四年的戰爭,史稱“楚漢相爭”。公元前206年10月,劉邦滅秦後在關中稱王。12月,項羽揮軍破函穀關,想消滅劉邦軍隊。劉邦自知不敵,親赴鴻門謝罪。不久,項羽入鹹陽,燒阿房宮、殺秦王嬴子嬰,並自立為西楚霸王,定都彭城(今江蘇徐州),同時分封諸侯,封劉邦為漢王,領巴蜀及漢中地,並故意封秦降將領關中地,以扼製劉邦。劉邦隻好忍氣吞聲接受封號,於公元前205年4月領兵入漢中並燒毀棧道,表示再也無意出兵,以麻痹項羽。5月,齊國貴族後裔田榮不滿分封,自立為齊王。劉邦乘亂重返關中,擊敗秦朝降將,並用計欺騙項羽,使其相信自己取得關中後就心滿意足,不會東進。項羽放心東去,對西邊沒有加強防範。同年10月,劉邦揮軍東出,拜韓信為大將,名為義帝發喪,暗中派人聯絡諸侯,公開聲討項羽,拉開了楚漢戰爭的序幕。經過彭城、成皋之戰後,項羽屯兵於今河南滎陽與劉邦形成對峙。不久,韓信在濰水之戰中殲滅齊楚聯軍,完成對楚側翼的戰略迂回,又派灌嬰率軍一部直奔彭城。項羽腹背受敵,兵疲糧盡,遂與漢訂盟,以鴻溝為界,中分天下,東歸楚,西歸漢。公元前203年9月,項羽引兵東歸。楚、漢訂盟後,劉邦本想退兵,在張良、陳平提醒下,下令全力追擊楚軍。同年11月兩軍戰於固陵(今淮陽西北),項羽小勝。劉邦以封賞籠絡韓信、彭越、黥布等,垓下一戰重創楚軍,項羽自刎於烏江(今安徽省和縣),終於結束了為期四年的楚漢戰爭。
秦國以十年的時間橫掃六合,結束了長達數百年的諸侯割據的混戰局麵,建立了全麵的郡縣製中央集權,為隨後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製統治提供了典範。但是這個被梁啟超定義為“亞洲之中國”由此開端的朝代,僅僅經曆了十五年的短暫經營就從中國的版圖上永遠地消失了。西漢初期的政論家、文學家賈誼在《過秦論》中通過對秦國興盛曆史的回顧,指出秦國變法圖強而得天下,“仁義不施”而不能守天下的道理。他認為秦兼並六國,用的是“詐力”;統一以後,仍然迷信法家重賞刑罰的統治方術,不了解“取與攻守不同術”,即不能隨著曆史條件的變化而采取不同的政策,結果“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
正文
高祖興,漢業建,
至孝平,王莽篡。
光武興,為東漢,
四百年,終於獻。
注釋
高祖:西漢高祖劉邦,西漢的開國之君。
業:基業。
孝平:孝平帝,西漢最後一位皇帝。
光武:東漢光武帝劉秀,東漢的開國之君。
獻:漢獻帝,東漢最後一位皇帝。
漢高祖打敗了項羽,建立漢朝。漢朝的帝位傳了二百多年,到了孝平帝時,就被王莽篡奪了。光武帝建立了東漢,漢朝延續了四百年,到漢獻帝的時候滅亡。
心解
兩 漢
漢代是由劉邦建立的中國第二個大一統的王朝,分為西漢(公元前206—公元8年)和東漢(25—220年)。
西漢是我國封建社會初期的第一個強盛、富饒的王朝。在西漢統治的兩百多年的曆史中,通過一係列的政治經濟改革,國力強盛、人民安樂,呈現出一派太平盛世的景象。
劉邦在蕭何、韓信、張良等人的輔助下,取得楚漢相爭的勝利,於公元前202年正式稱帝,定都長安,國號漢,漢朝就此開始。雖然劉邦稱帝的時間是公元前202年,但為了與秦朝滅亡時間相接,史學家們將漢朝的曆史從公元前206年劉邦稱“漢王”算起。劉邦登基後,先分封功臣韓信、陳豨、彭越、英布等為王,等到政權穩固,為了防止反叛和鞏固皇權穩定又以種種罪名取消他們的王爵,或貶或殺,並立下了“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的誓言;采用叔孫通的建議,恢複禮法,設三公和九卿;任用蕭何為丞相,采取與民休息、清靜無為、休養生息的黃老政策;鼓勵生產,輕徭薄賦,為漢朝盛世奠定了基礎。劉邦死後,漢惠帝劉盈即位,但此時政權實際已掌握在漢高皇後呂雉的手中。呂後尊劉邦遺囑用曹參為丞相,蕭規曹隨,沿用劉邦的“無為而治”的政策,達到了“政不出房戶,天下晏然”的效果,為史家所稱道。公元前183年,劉恒即位,為文帝,他與景帝(文帝之子,於公元前156—前143年在位)都繼續執行高祖所製定的“與民休息”的政策方針,減輕人民賦稅,使漢帝國經濟蓬勃發展,人民生活安定,國力大大增強,史家稱為“文景之治”。通過“文景之治”,漢朝國力逐漸強大起來。
景帝死後,其子劉徹即位,是為漢武帝。武帝在位期間(公元前141—前87年),采取了一係列改革措施,銳意進取,使得漢朝的政治、經濟、軍事變得更為強大。在政治上,武帝加強皇權,采納主父偃的建議,施行推恩令,以法製來推動諸侯分封諸子為侯,使諸侯的封地不得不自我縮減;同時他設立刺史,監察地方。在軍隊和經濟上,武帝加強中央集權,將冶鐵、煮鹽、釀酒等民間生意變由中央管理,同時禁止諸侯國鑄錢,將財政權集於中央。在文化上,他采用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為儒學在古中國的特殊地位鋪平了道路。在外交上,武帝派張騫前往西域聯絡大月氏,開通了“絲綢之路”。漢武帝是雄才大略的封建政治家,在他統治期間,以漢民族為主體的統一的多民族封建國家得到了鞏固,中國開始以高度文明和富強的國家聞名於世。但是由於連年的戰爭,漢朝的國力逐漸衰弱。漢武帝在執政後期也意識到這些問題,於是采取了一些積極有效的措施,使得漢朝的經濟繼續發展。武帝之子昭帝繼承其父的方針,繼續實行無為政治,發展經濟,使西漢達到了鼎盛時期。經過昭帝、宣帝兩代三十八年的“無為而治,與民休息”,西漢王朝的國力增強,但與此同時地方勢力也隨之增強,嚴重地影響了皇權的統治。自元帝起,至成帝、哀帝、平帝在位年間,皇帝對政權的統治力量已大不如以前。至劉嬰即位,朝權已盡落於外戚王莽之手。公元8年,王莽篡奪皇位,建立新朝,西漢滅亡。
公元25年,劉秀在綠林軍的協助下,以武力擊敗了篡位的王莽,奪得帝位。劉秀身為西漢皇族,因此仍定國號為漢,但建都洛陽,年號建武,是為漢光武帝,史稱東漢。劉秀在位期間,以文治國,重視教育,興辦學校,他還親自到太學講論經學,對於東漢一朝文化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劉秀在政治上改革的重要一項是加強中央集權,特別是提高皇權。他加強了對地方行政機構和官員的監察,使中央更好地控製和監督地方行政係統。他精簡官僚機構,減少了國家的財政支出,間接地減輕了人民的負擔。這為後世提供了一個好的範例。經過光武帝、明帝、章帝三代的治理,東漢王朝已經逐漸恢複了往日漢朝的強盛,這一時期被後人稱之為“光武中興”。在章帝後期,外戚竇氏日益跋扈,為東漢的衰落埋下伏筆。
公元88年,三十一歲的漢章帝突然駕崩。年僅十歲的劉肇即位,是為漢和帝。但是實際上都是竇太後操縱朝政,國家政治日益腐敗。竇氏的跋扈引發和帝的不滿,不久,十四歲的和帝成功抓捕外戚竇憲,外戚勢力開始衰弱。但是之後和帝信用宦官,形成東漢王朝後期宦官與外戚專權的格局。公元189年,靈帝駕崩,何太後臨朝。當時皇宮內宦官專權,涼州董卓率兵侵入洛陽,廢皇子劉辯,殺何太後,立劉協為帝,是為漢獻帝。董卓獨攬大權,殘暴專橫,使得各地官吏紛紛舉兵反抗,逐步形成了諸強割據的局麵,統一的王朝名存實亡。後來,獻帝又為曹操控製;公元220年,曹操次子曹丕逼迫獻帝讓位,東漢王朝宣布滅亡,繼之而來的是中國曆史上又一個長期分裂的時期——三國時期。
由於政治經濟的穩定,東漢的手工業、商業、人文藝術以及自然科學都得到了長足的發展。隨著科學技術的提高,以冶金、紡織為主的西漢手工業的生產效率大大提高。手工業的發展促使商業繁榮起來,以長安為中心形成了許多商業城市,並通過絲綢之路開啟了與西亞諸國的外交、商貿等方麵的交流。東漢在經濟、文化、科學技術等方麵都超過了西漢的水平。蔡倫在前人的基礎上改造了紙張的製造技術,使我國的文字記錄方式脫離了使用竹簡的時代,同時造紙術也作為我們熟悉的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而流傳至今。東漢對後世的另外一項貢獻是製陶業的發展,它使人們徹底脫離了青銅時代的材料束縛,把一些以前為豪門貴族專有的用品帶入尋常百姓家。同時,東漢在醫學、自然科學等方麵也取得了讓世人矚目的成就。
漢高祖至漢文景時期,國家經濟實力直線上升,成為東方第一帝國,是當時與西羅馬並稱的兩大帝國。中亞和西域各大國也都聞而懼之。而到了漢武帝時期,漢帝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張騫出使西域首次開辟了著名的“絲綢之路”,開通了東西方貿易的通道,使我國在此後一千多年都是世界貿易體係的中心。此外,漢代還是中華民族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中華民族的核心——漢族就是在這一時期出現的。自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原戰國時各國的文化便相互滲透融合,到西漢時中華地區在典章製度、語言文字、文化教育、風俗習慣多方麵都逐漸趨於統一,構成了共同的漢文化。從此中華地區的各族就出現了統一的漢族。正是因為漢朝的聲威遠播,外族開始稱呼中國人為“漢人”。“漢”從此成為華夏民族永遠的名字。
正文
魏蜀吳,爭漢鼎,
號三國,迄兩晉。
宋齊繼,梁陳承,
為南朝,都金陵。
北元魏,分東西,
宇文周,與高齊。
注釋
魏:公元220年,曹丕在洛陽取代漢獻帝稱帝,國號魏,又稱曹魏。
蜀: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又稱蜀漢。
吳:公元222年,孫權在建業(今南京)稱帝,國號吳,又稱東吳或孫吳。
迄:至、到。
宋:公元420年,劉裕以禪讓方式取代東晉稱帝,國號宋,史稱劉宋,建都建康(今南京)。
齊:公元479年,蕭道成以禪讓方式取代劉宋稱帝,國號齊,史稱蕭齊,建都建康。
梁:公元502年,蕭衍以禪讓方式取代蕭齊稱帝,國號梁,史稱蕭梁,建都建康。
陳:公元557年,陳霸先以禪讓方式取代蕭梁稱帝,國號陳,建都建康。
金陵:南京的古稱。
北:北朝。
元魏:鮮卑拓跋氏建立的北魏,因拓跋氏後來仿效漢族改姓元而得名。
東西:公元534年,北魏分裂為東魏和西魏。
宇文周:宇文氏後來取代西魏稱帝,國號周,史稱北周,又稱宇文周。
高齊:高氏後來取代東魏稱帝,國號齊,史稱北齊,又稱高齊。
東漢末年,魏國、蜀國、吳國爭奪天下,形成三國相爭的局麵。後來魏國滅了蜀國和吳國,但被司馬懿篡奪了帝位,建立了晉朝,晉又分為東晉和西晉兩個時期。晉朝王室南遷以後,不久就衰亡了,繼之而起的是南北朝時代。南朝包括宋、齊、梁、陳,國都均建在今天的南京。北朝則指的是元魏。元魏後來也分裂成東魏和西魏,西魏被宇文氏取代,建立了北周;東魏被高氏取代,建立了北齊。
心解
魏晉南北朝
魏晉南北朝(公元220—589年),嚴格應稱三國兩晉南北朝,是中國曆史上政權更迭最頻繁的時期。這個時期由公元220年曹丕強迫漢獻帝禪位開始,到公元589年楊堅滅南朝陳重新統一而結束,共369年。其間,西晉皇朝曾短暫統一,但八王之亂後出現五胡亂華的局麵,政局再度混亂。公元439年,北魏統一北方,與江南的南朝宋形成南北對峙,中國自此進入南北朝時期。公元581年,楊堅改北周國號為隋,並於公元589年滅南朝的陳政權,魏晉南北朝時期結束。
曹魏的年代始於公元220年,終於公元265年,統治範圍包括整個黃河流域、淮河流域,以及長江中遊的江北及甘肅、陝西、遼寧的大部分地區。蜀漢是劉備建立的政權,統治區域有今四川、雲南、貴州全部和陝西的一部分。公元263年為曹魏所滅。孫吳是孫權建立的政權,統治區域有今長江中下遊、浙江、福建和兩廣地區。公元280年為晉朝所滅。在三國中,曹魏的勢力最強,因此,蜀吳兩國經常采取聯合的政策對抗曹魏,以達到均勢。
晉朝分為西晉與東晉。公元265年司馬炎代魏稱帝(晉武帝),國號為晉,建都洛陽,史稱西晉。公元280年滅吳,統一全國,秦漢以來的分裂,至此再度統一。統治疆域南至南海,西至蔥嶺,西南至雲南、廣西,北至大漠,東至遼東。晉武帝死後不久,爆發“八王之亂”。公元311年,匈奴貴族趁機攻進洛陽,俘虜晉懷帝,並將洛陽洗劫一空。西晉王朝元氣大傷。五年之後,劉淵族子劉曜攻占長安,俘晉湣帝,西晉滅亡。這時,曹魏以來遷居塞內的遊牧民族也乘機起兵稱帝,全國又陷入分裂混戰的局麵。除漢族之外,先後有五個少數民族(匈奴、鮮卑、氐、羌、羯)的十六七個割據者建立了政權,分裂的局麵持續了一百三十多年,史稱“五胡十六國”時代。公元316年,晉朝宗室司馬睿在南方重建晉王朝,占有今長江、珠江及淮河流域,定都建康,史稱東晉。公元420年,劉裕代晉,改國號為宋,東晉滅亡。
南朝分為宋、齊、梁、陳。疆域大致相當於今天的黃河流域以南直到大海的一大片地區。北朝主要為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北魏乃鮮卑族拓跋部所建,其前身在十六國時代為代國,淝水之戰後拓跋珪重建代國,後改國號為魏,史稱北魏,或元魏。公元399年改號稱帝,逐步並吞十六國中的夏、北燕、北涼諸國。公元439年統一北方,統治區域北至蒙古高原,西至新疆東部,東北至遼西,南大致以淮河、秦嶺為界,與南方的劉宋對峙。北魏國力頗為強盛,孝文帝拓跋宏於公元493年遷都洛陽,並進行一係列的漢化改革,但因種種因素,卻造成漢化與反漢化兩大陣營的對抗,公元534年分裂為東魏與西魏,隔黃河而治,東魏後為北齊所代、西魏為北周所代。
東漢末年,北方大規模的戰亂連綿不斷,經濟文化遭受毀滅性打擊,長安、洛陽兩大古都幾經洗劫,黃河中下遊的高度文明一再遭到破壞,人民流離失所,出現了“白骨露於野,千裏無雞鳴”的慘狀。而生產力水平較低的長江流域此時卻獲得了發展經濟的一些便利條件。
社會相對安定,有利於經濟的發展;大批北方人口遷居南方,為南方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勞動力以及先進的生產工具、生產技術。因此魏晉南北朝時江南的經濟逐漸和北方趨於平衡,為以後經濟重心的南移打下了基礎,為國家實現政治統一提供了必要的經濟前提,也為隋唐時期封建經濟的空前繁榮準備了條件。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政治黑暗而混亂的時代,但同時也是自我意識覺醒、人們思想活躍的時代。生活在這樣動蕩的社會中,人們經常感到生死無常,生命如海中孤舟,隨時有覆滅的危險,因此,人的個體生存價值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個體生命呈現為多姿多彩的美。魏晉南北朝時期,科學技術有了顯著進步。這一時期科學技術,繼承了前代的成就,在數學、農學、地理學、天文曆法、機械製造、冶煉技術、醫學等許多方麵又多有創新。
正文
迨至隋,一土宇,
不再傳,失統緒。
注釋
土宇:天下。
再傳:第三代。
統緒:皇位的傳承。
楊堅重新統一了南北,建立了隋朝,是為隋文帝。他的兒子隋煬帝楊廣即位後,荒淫無道,隋朝很快就滅亡了。
心解
隋 朝
這一節介紹的是隋朝(公元581—618年)的曆史。因為楊堅原為隨州刺史,但“隨”字的“辶”有忽走忽停不穩定之意,於是他便棄了“辶”,創了“隋”這個新字作為王朝的名稱。
北周宣帝時期政治腐敗,民不聊生,社會矛盾激化,統治集團內部的分裂,給楊堅為首的漢人將領奪取政權提供了良機。公元580年,周宣帝病死,即位的周靜帝隻有八歲,以大丞相身份輔政的楊堅,控製了北周的軍政大權。公元581年,楊堅在消滅北周殘餘勢力後,以“受禪”為名,廢周靜帝自立為帝,是為隋文帝,國號為隋,改元開皇,定都大興(今陝西西安)。隋朝的曆史就從這一年開始。公元588年,隋文帝以其次子楊廣和大臣楊素為統帥,率兵50餘萬,大舉伐陳。次年,隋兵攻入建康,陳亡。於是從東晉十六國以來長達三百年的分裂割據局麵至此結束。隋文帝實現了自秦漢以來的又一次長時間的統一,使北方民族進一步融合、南方經濟發展,使隋代獲得了“國計之富者莫如隋”的讚譽,為我國封建社會大唐盛世的出現奠定了基礎。隋文帝完成統一大業後,一麵躬行儉樸,一麵采取了許多有利於鞏固政權的措施。鑒於東漢至隋南北分裂達四百多年之久、民生困苦、國庫空虛的局麵,楊堅以富國為首要目標,輕徭薄賦以解民困,在確保國家賦稅收入的同時,穩定民生。在中央實行三省六部製,將地方的州、郡、縣三級製改為州、縣兩級製,地方官吏一概由中央任免,由此鞏固了中央集權。經過隋文帝二十多年的刻苦經營,社會安定、人民富足,史稱“開皇之治”。
隋文帝死後,其子楊廣即位,年號大業,是為隋煬帝,他是中國曆史上有名的暴君。在位期間,政績和暴政都很突出,他主持修建大運河、長城和東都洛陽城,開拓疆土暢通絲綢之路,三征高句麗,開創科舉。但是,他對人民奴役征斂十分苛重,濫用民力,使生產遭到嚴重破壞。巨大的工程和連年的戰爭使民生不堪重負,由此引發大規模的叛亂。在農民軍的打擊下,隋朝統治搖搖欲墜,公元618年隋煬帝在江都(今江蘇揚州)被部將縊殺,隋朝滅亡。
隋是承前啟後的一個朝代,在這一時期,我國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麵均有所鞏固和發展。首先在政治方麵,隋朝調整了中央與地方的統治機構,確立了三省六部新製,增強了中央集權統治。通過製定《隋律》穩定了社會秩序。另外,開設了科舉製度,為以後封建社會人才的選拔方式提供了一個藍本。在經濟方麵,文帝下令整頓戶籍,清查人口,繼而推行均田製,調整賦役。與此同時,為了恢複農業生產和加強漕運力量,開通了“廣通渠”引渭水直達潼關。後煬帝又開“永濟渠”引沁水南通黃河,自輝縣至涿郡,長達兩千餘裏,這就是現在的京杭大運河。另外,隋朝統一發行合乎規格的“五銖錢”,嚴懲私鑄錢幣。同時,還規定了標準的銅鬥鐵尺,頒行全國。這樣,為經濟的持續穩定增長創造了良好條件。社會的穩定也帶來了自然科學與人文藝術的長足進步,如隋文帝下令修建西京大興城(即後來長安城所仿照原形)和東京洛陽城(大興城的設計和布局思想,對後世都市建設及日本、朝鮮都市建設都有深刻的影響)、著名工匠李春主持設計的趙州橋等,這都為我們後人留下了豐富的物質和文化遺產。
隋朝和秦朝都是二世而亡的朝代,因此人們經常對兩者進行比較。首先,隋與秦都是憑借強大的武力結束了分裂多年的局麵,而緊接著完成一係列改革,使經濟得以發展。與此同時,又對人民大施徭役,致使民不聊生,終於使政權毀於一旦。然而,也正是憑借此時國家對物資財富豐盈的積累,為後世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物質條件。從而帶來了秦、隋之後中華民族引以為豪的漢唐文化。
正文
唐高祖,起義師,
除隋亂,創國基。
二十傳,三百載,
梁滅之,國乃改。
注釋
國基:統治的基業。
唐高祖李淵起兵反隋,戰勝了各路的反隋義軍,取得了天下,建立起唐朝。唐朝統治了近三百年,總共傳了二十位皇帝,到唐哀帝時期,朱全忠篡位,建立了梁朝,唐朝從此滅亡。
心解
唐 朝
唐朝是世界公認的中國最強盛的時代之一。唐王朝二百九十年(《三字經》說“三百載”是為了取整數)的統治以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為界,分為前後兩個時期。
隋代末年,農民起義遍及各地,使隋朝的統治力量大為削弱,一些貴族和地方官吏也乘機起兵割據。駐守在軍事重鎮太原的李淵家族就是其中的一支重要力量。胸懷大誌的李淵深知自己無力鎮壓風起雲湧的農民起義,又恐遭到隋煬帝的猜忌,在其子李世民的建議下,於公元617年起兵反隋。他手下有很多能征善戰、賢能多才的將領,加之部隊紀律嚴明,因此很快壯大起來。半年之後,李淵起義軍占領當時的都城長安,又進據關中為基地,於公元618年正式稱帝,是為唐高祖,定國號為唐。之後立長子李建成為太子,次子李世民為秦王。唐朝建立後,李淵派李世民征討四方,剿滅各方群雄,統一全國。李淵在位時期,依據隋文帝舊製,重新建立中央及地方行政製度,又修定律令,頒布均田製及租庸調製,重建府兵製,為唐代的職官、刑律、兵製、土地及課役等製度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