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經子通,讀諸史”到“通古今,若親目”講述的是從三皇至明代的朝代變革,治亂興亡,一部中國史的基本麵貌盡在其中。
正文
經子通,讀諸史,
考世係,知終始。
注釋
經:儒家經典著作。
子:諸子百家的著作。
諸史:各種史書。
世係:帝王家族的世代相承關係。
終始:王朝的興衰始末。
經書和子書讀熟了以後,就可以閱讀史書了。讀史時必須要考究各朝各代的世係,明白朝代興衰交替的始末。
心解
讀 史
這四句話是本章的引子。《三字經》提出讀懂了儒家經典和諸子百家的著作,人們就可以學習曆史了。古人認為,讀史必須在熟讀儒家經典和諸子百家著作的基礎上,因為隻有這樣人們才能形成自己判斷是非、認識事物的標準,不至於在讀史時迷失方向,或者隻記住了具體的史實而未能從中吸取教訓。
我們每個人都渴望了解自己的曆史,總是會問“我們是誰,從哪裏來,到哪裏去”。曆史正可以填補人類這種內心對於時空的渴望以及對於生存環境的恐慌。學習和了解曆史可以讓我們在一個更為寬廣的時空裏獲得對自己和世界的認識。從這個意義上說,學習曆史是出於人們自己的內心需要。
另外,人們學習曆史還有一個比較實用的目的——為了現在。人類的發展在於不再盲目於任何事物,而是有理性地從事某種事情,也就是說,人們要問個為什麼,並且首先思考事情的邏輯性、合理性,並估計事情可能的結果,然後才去行動。意大利哲學家、曆史學家克羅齊的一句“一切曆史都是當代史”,不知道被引用了多少次,而且這句話的含義甚至比得上一本專著。因為曆史囊括了人類發展過程中一切成功的規則與失敗的教訓。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避免失敗的重演。我們學習和認識曆史,無形之中豐富了我們的閱曆,讓我們這些平凡的小人物能站在曆史的高度去接納和改造生活。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看世界,你就能看得更高、更遠。如果用兩句話來概括學習和了解曆史的重要性,那就是:忘記曆史意味著背叛;讓曆史告訴未來。
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都非常重視曆史的教育作用。早在先秦時代,就有“殷鑒不遠,在夏後之世”“前車之鑒”的說法。古時的明君唐太宗也曾說過:“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事實上,唐太宗之所以能開創“貞觀之治”也與他積極吸取曆史教訓,尤其是隋代兩世而亡的教訓是分不開的。河南大學教授王立群曾經說過:人們對曆史感興趣有三種原因:一是獲得曆史知識,二是獲得智慧,三是認識人性。這三點都很重要。古人與今人最大的相通之處就是人性。人性的豐富,人性的弱點,人性的善良,人性的醜陋,都可以從曆史中看得清清楚楚。曆史知識並不能直接讓你致富,但是,它可以完善你的人生,增強你的文化品位。史書中充滿了各種智慧,它成為今人的借鑒,因為曆史常常有驚人的相似。古人成功的智慧可以使我們獲得成功的啟示,古人失敗的教訓可以使我們得到警示。
2001年7月9日,中央電視台第十套(CCTV-10)“百家講壇”欄目開播。欄目以“建構時代常識,享受智慧人生”為宗旨。欄目選材廣泛,曾涉及文化、生物、醫學、經濟等各個方麵,現多以文化題材為主,並較多涉及中國曆史、中國文化,力求做到雅俗共賞。2005年廈門大學教授易中天登上百家講壇講解曆史,因其白話式的幽默分析,受到大眾的熱烈追捧,同時,也帶動人們開始更多地關注曆史。在這種學習曆史的滾滾浪潮裏,一向特立獨行的易中天教授又拋出了“曆史無用論”,以提醒人們學習曆史不要抱有太多功利的想法。在一次訪談中,他這樣說道:“曆史當然有用,以古鑒今,讀史明智。我為什麼反複說沒用呢?因為我們這個民族現在的功利性太強了。功能說得太多,難免庸俗化。我強調曆史、藝術的大用無用:百無一用但又不可或缺,必有大用。”曆史不是試卷上的選擇填空,也不是炫耀自己學識淵博的工具,它對我們的作用不是體現在某一件事情上,而是滲透在人們的觀念中和生活的方方麵麵。對於曆史這麼厚重的東西,我們還是應該保持敬畏和崇尚的態度。
正文
自羲農,至黃帝,
號三皇,居上世。
注釋
羲:伏羲,傳說中的遠古帝王。
農:神農,傳說中農業和醫藥的發明者。
黃帝:傳說中中華民族的共同祖先。
上世:遠古時代。
自伏羲氏、神農氏到黃帝,這三位上古時代的帝王都能勤政愛民,因此後人尊稱他們為“三皇”。
心解
三 皇
我們在談到中國曆史的時候,就會經常提到“三皇五帝”,並將之作為中國曆史的開端。三皇五帝是中國在夏朝以前出現在傳說中的“帝王”。現在看來,他們隻不過是實力較為強大的部落的首領。秦嬴政統一六國後,認為自己“德兼三皇,功過五帝”,便把那三皇五帝的名稱各取一字合成一詞,自稱為“皇帝”,以示其地位的崇高無比。
“三皇”的說法是在戰國晚期才出現的。另外我國傳統對“三皇”的說法並不一致。有的說法認為“三皇”是:燧人、伏羲、神農;有的則認為是:伏羲、神農、黃帝。後一種說法由於《尚書》的影響力而得到推廣,也被《三字經》的作者采用。
伏羲,又叫太昊伏羲,是中華民族傳說中的人文始祖,居三皇之首。他所處時代約為新石器時代早期,相傳為中國醫藥鼻祖之一,也是我國古籍中記載的最早的王。相傳伏羲的母親華胥氏外出,在雷澤中無意中看到一個特大的腳印,好奇的華胥用她的足跡丈量了這個足跡,不知不覺感應受孕,懷胎十二年後,伏羲降生了。他聰慧過人,坐在一座方壇上,聽了八方風的樂音,又根據天地萬物的變化便畫出乾、坤、震、巽、坎、離、艮、兌八種懸卦的符號,叫做“八卦”,以代表天地間的種種事物。八卦也成為中國古文字的發端,結束了“結繩記事”的曆史。他模仿自然界中的蜘蛛結網而製成網罟,用於捕魚打獵。他還發明了瑟,創作了《駕辨》曲子。他的活動,標誌著中華文明的起始。在漢代的畫像磚上,伏羲是人首蛇身的形象,並經常與女媧一起出現。傳說,上古時代曾發生過一場罕見的大洪水,世間隻留下了伏羲和女媧兄妹兩人,於是他們相互婚配,繁衍後代,再度使我們民族繁榮起來。
繼伏羲以後,神農(長期以來,對於神農氏是不是炎帝這個問題,一直懸而難決)是又一個對中華民族有頗多貢獻的傳奇人物。遠古人民過著采集和漁獵的生活,他發明製作木耒、木耜,教會人民農業生產。此外,他還製定了曆法,開創九井相連的水利灌溉技術等。實際上農業生產知識是上古人類實踐經驗的積累,神農並無其人。後來人們推測,神農氏的事跡,大致反映的是母係氏族製繁榮時期的社會情況。傳說神農的樣貌很奇特,身材瘦削,身體除四肢和腦袋外,都是透明的,因此五髒六腑清晰可見。那時候,人們經常因亂吃東西而生病,甚至喪命。於是,神農決定嚐盡百草,隻要藥草是有毒的,服下後他的內髒就會呈現黑色,因此什麼藥草對於人體哪一個部位有影響就可以輕易地知道了。他把能食用的放在身體左邊的袋子裏,介紹給別人吃,作為藥用;不能夠食用的就放在身體的右邊袋子裏,提醒人們加以注意。後來,由於神農氏服了太多種毒藥,積毒太深而身亡。
黃帝,姓公孫,生於軒轅之丘,故稱為軒轅氏。據傳他出生幾十天就會說話,少年時思維敏捷,青年時敦厚能幹,成年後聰明堅毅,其部落最早居住在我國西北方的姬水附近。在涿鹿之戰中擒殺了蚩尤,統一了中原各部落。黃帝在位時間很久,在他的統治下,國勢強盛,政治安定,文化進步,有許多發明和製作,如文字、音樂、數學、宮室、舟車、衣裳和指南車等。相傳堯、舜、禹、湯等都是他的後裔,他們的部落與其他部落共同融合,形成中華民族,黃帝軒轅氏被看成是華夏族的始祖。因此,中國人自稱是“黃帝子孫”。我國自古有“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生軒轅”的說法,因此,每年的三月三和清明節是今人祭祀黃帝的日子。
正文
唐有虞,號二帝,
相揖遜,稱盛世。
注釋
唐:傳說中的遠古帝王堯。
有虞:傳說中的遠古帝王舜。
揖遜:謙讓有禮。
黃帝之後,有唐堯和虞舜二位帝王,堯把帝位禪讓給了才德兼備的舜,在兩位帝王的治理下,天下太平,人人稱頌。
心解
二 帝
除了“三皇”之外,我國古代傳說中還有“五帝”。根據司馬遷在《史記·五帝本紀》中的記載,“五帝”指的是黃帝、顓頊、帝嚳、堯帝、舜帝。《三字經》的這四句話主要介紹“五帝”中的堯帝和舜帝。人們經常用“堯天舜日”來比喻太平盛世,以“堯舜之治”作為後世帝王德政的典範。生活於中唐時期,目睹了唐朝由盛轉衰的大詩人杜甫也將“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作為其一生的政治抱負和追求。可見,堯帝和舜帝是古時人們心中聖賢的典範。
堯帝,姓尹祁,號放勳,據《史記·五帝本紀》記載,堯是黃帝的後代,是帝嚳的兒子,因封於唐地(今河北境內),故後人稱為“唐堯”。唐堯即位後,順應了人類文明的發展,政績卓著。堯為人簡樸,吃粗米飯,喝野菜湯,得到人民的擁戴。唐堯當政初期,天文曆法還很不完善,百姓經常耽誤農時,因此,堯就組織專門人員總結前人的經驗,根據日月星辰運行等天象和自然物候來推定時日,測定了四季,又以月亮一周期為一月,太陽一周期為一年,一年定為三百六十六天。這是有記載的我國最早的曆法,奠定了我國農曆的基礎。他還設立謗木,讓平民可以對部落的管理和他本人發表意見。堯在積累了一定的施政經驗後,開始建立國家政治製度,其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按各種政務任命官員,在我國曆史上第一次建立較為係統的政治製度,為奴隸製國家的產生奠定了基礎。堯晚年的時候,想找一個賢能的接班人,他為此到處尋訪,後來人們一致推舉舜。堯聽說舜很賢德,還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他。經過一番考察後,堯把部落聯盟首領的全部職權讓給了舜。這就是曆史上的“堯舜禪讓”。《史記》評價堯帝為“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雲。”
舜帝,姓姚,傳說目有雙瞳而取名“重華”,號有虞氏,故稱虞舜。相傳舜的家世甚為寒微,雖然他是顓頊帝的後裔,但五世為庶人,處於社會下層。根據《尚書·堯典》的記載,舜的主要事跡有:命後稷按時播植百穀;挖溝開渠以利灌溉;疏通河道,治理洪水;公布五刑,除去四凶族。舜知人善任,他命禹擔任司空,治理水土;命棄擔任後稷,掌管農業;命契擔任司徒,推行教化;命皋陶擔任“士”,執掌刑法;命垂擔任“共工”,掌管百工;命益擔任“虞”,掌管山林;命伯夷擔任“秩宗”,主持禮儀;命夔為樂官,掌管音樂和教育;命龍擔任“納言”,負責發布命令,收集意見。還規定三年考察一次政績,由考察三次的結果決定提升或罷免。傳說中舜的治國方略還有一項是“象以典刑,流宥五刑”,在器物上畫出五種刑罰的形狀,警戒人們;用流放的辦法代替肉刑,以示寬大。但又設鞭刑、撲刑、贖刑,特別是對不肯悔改的罪犯要嚴加懲治,天下人心悅誠服。通過這樣的整頓,開創了上古時期政通人和的局麵,所以舜成為中原最強大的盟主。正如《史記》所雲:“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因為禹在治理洪水方麵成就卓越,因此舜在晚年禪位於禹。
舜與堯一樣,同是先秦時期儒墨兩家推崇的古昔聖王。而舜對於儒家又有特別的意義。儒家的學說重視孝道,舜的傳說也是以孝著稱,所以他的人格形象正好作為儒家倫理學說的典範。
正文
夏有禹,商有湯,
周文武,稱三王。
注釋
文武:周代的開國君主周文王和周武王。
夏朝的開國君主是禹,商朝的開國君主是湯,周朝的開國君主是文王和武王。這幾位德才兼備的君王被後人稱為“三王”。
心解
三 王
夏、商、周是我國上古時代的三個著名的時代,它們的開國之君大禹、成湯、周文王和周武王都是賢明的君主,後人稱之為“三王”。
禹,通常尊稱為大禹,是與堯、舜並稱的傳說中的古代聖王,是中國第一個王朝——夏朝的建立者。禹又名文命,字高密。相傳生於西羌(今甘肅、寧夏以及內蒙南部一帶),後隨父遷徙於崇(今河南登封附近),父親是鯀(gǔn),堯時被封為夏伯,故又稱夏禹或夏伯。
堯在位的時候,黃河流域發生了很大的水災,堯就讓禹的父親鯀去治水。舜接替堯當部落聯盟首領以後,親自到治水的地方去考察。他發現鯀辦事不力,就把鯀殺了,又讓鯀的兒子禹去治水。禹改變了他父親用堤壩擋水的做法,采用開渠排水、疏通河道,把洪水引到了大海中去。當時禹新婚不久,為了治水,他到處奔波,三次經過自己的家門,都沒有進去。因此留下了“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典故。經過十三年的努力,他終於取得了成功。在治理水患的同時,大禹還積極指導人們恢複和發展農業生產,大興水上運輸,重建家園。史書記載,洪水退去後,一塊塊平原露出水麵,他帶領人們在田間修起條條溝渠,引水灌溉,種植粟、黍、豆、麻等農作物,還讓人們在地勢低窪的地方種植水稻。他為當時農業的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難怪孔子對大禹毫不吝嗇自己的讚美之詞:“禹,吾無間然矣。菲飲食而致孝乎鬼神,惡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宮室而盡力乎溝洫;禹,吾無間然矣。”孔子認為禹王的功德是無可非議的:禹自己飲食菲薄,然而祭祀的祭品卻非常豐富,這是至孝;平常他隻穿粗惡的衣服,然而朝衣則講究華美,這是恭敬群臣;他不注重自己的宮室,所以宮室很簡陋,卻盡力來為農民修建溝渠,以利農田,這是厚愛百姓。孔子說了這些事實以後,再次誇讚“禹,吾無間然矣”。
公元前2070年,舜帝正式把天子位禪讓給禹。禹以安邑(今山西夏縣)為都城,國號夏,改定曆日稱為夏曆。禹把全國分為九州(即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雍州)進行管理,他還到南方巡視,在塗山(今安徽蚌埠市西)約請諸侯相會。禹為紀念這次盛會,把各方諸侯部落酋長們送來的青銅鑄成九個鼎,作為天下共主的象征。禹死後,他的兒子啟即位,打破了禪讓製度,開創了子繼父位的世襲王朝製度。
成湯,名履,又稱武湯、大乙、天乙,是商朝的第一代君王,因此後人也稱他為商湯。商原為夏的屬國之一,生活在黃河下遊。他本是夏朝的方伯,專管征伐之事。夏末,王室內部矛盾日趨尖銳,君王荒淫無道。成湯則在國內布德施惠,輕賦薄斂,使百姓親附,政令通行。湯看到夏桀的無道,決定推翻夏朝。於是開始實行滅夏的計劃。他先滅掉了商附近的一個小國,後經過十一次出征,滅掉了夏王朝的三個重要同盟國,剪其羽翼,之後一舉滅夏,曆史上稱之為“鳴條之戰”。鳴條之戰是我國軍事曆史上一篇輝煌的傑作。它是中國古代通過“伐謀”“伐交”“伐兵”“用間”的全麵運用,最終達到戰爭速勝的最早的成功戰例,對於後世戰爭的發展、軍事理論的構築,都有著相當深遠的影響。公元前1600年,湯正式建立了我國第二個奴隸製國家——商。商湯開以武力奪得天下的先例,打破了天子是不可變的定律,是中國政治史上的第一次改革,史稱“商湯革命”。
周文王,姬姓,名昌,商紂時為西伯,即西部諸侯(方國)之長,也稱西伯昌。他繼承先人後稷、公劉開創的事業,仿效先人製定的法度,實行仁政,敬老愛幼,禮賢下士,治理岐山下的周族部落。他對內奉行德治,大力發展農業生產;對外招賢納士,對於許多外部落的人才以及從商紂王朝來投奔的賢士,他都以禮相待,予以任用。岐周在他的治理下,國力日漸強大。這引起商紂王的不安,因崇侯虎向紂王進讒言,周文王被囚於羑裏,在囚禁期間他在獄中寫了《周易》一書,即所謂“文王拘而演《周易》”。被釋放後,他拜薑尚為軍師,問以軍國大計,使“天下三分,其二歸周”。就在這大功即將垂成之際,姬昌不幸逝去。周文王在中國曆史上是一位明君聖人,被後世曆代所稱頌敬仰。周武王,姓姬,名發,是周文王姬昌次子。他即位後繼續文王未盡的事業。他審時度勢,將都城擴至鎬京(今陝西長安縣境內),積極做滅商的準備。公元前1048年,武王在孟津舉行了曆史上有名的“孟津觀兵”,召集八百諸侯會師盟誓。兩年後,武王兵出潼關,聯合各方諸侯,揮師東向,在牧野打敗商朝的軍隊,殺死殷紂王,史稱“武王滅商”,從而建立了中國曆史上曆時最長的一個朝代——周朝,開啟了奴隸製社會最興盛的時代。
夏、商、周所處的時代是我國的奴隸製社會。以現在的眼光來看,夏、商、周在當時隻不過是一個眾多小國中的一個,隻是它們的實力比較強大,受到其他小國的擁護,擔任主持公道的角色。儒家對這三個朝代有著獨特的看法。儒家認為,堯、舜、禹的時代是“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的“大同社會”,而夏、商、周隻能算是“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的“小康社會”。這也是我們現在所提倡的“小康社會”最早的曆史淵源了。
正文
夏傳子,家天下,
四百載,遷夏社。
注釋
家天下:把天下作為一家的私有財產。
夏社:夏王朝。古人把土神和祭祀土神的地方、日子、祭禮稱為“社”,後來“社”與“稷”合稱“社稷”,代表國家。
禹把帝位傳給自己的兒子,從此天下就成為一個家族所有的了。經過四百多年,夏被湯滅掉,從而結束了夏王朝的統治。
心解
夏 朝
夏朝(約公元前2146—前1675年),始於大禹,終於桀,共有十七位統治者,是我國曆史上第一個朝代,也是我國第一個奴隸製朝代。大禹是中國曆史上“相揖遜”禪讓製度的最後一位受益人,史書上記載,與大禹一起治水的皋陶之子伯益功勳卓著,理應是禹的繼承人,但禹死後人們愛屋及烏,擁戴了禹的兒子啟繼承了王位,開始了“家天下”的曆史。
夏王朝建立以後,夏王朝內部的貴族有扈氏反對夏啟即位,啟動用軍隊鎮壓了有扈氏的叛亂,才鞏固了夏王朝的統治。夏啟在位十年後去世,其子太康繼位。太康治國無方,追求奢侈淫樂的生活,由此發生太康兄弟五人爭奪王位的鬥爭,在太康的孫子相統治期間,東夷的後羿趁夏朝內部王權之爭奪取了統治權,史稱“太康失國”,夏朝自此中斷了四十年。相的兒子少康投奔有虞氏,得到有虞氏的幫助,組織夏的舊部,奪回了政權,才恢複了夏王朝的統治。這就是夏代曆史上的“太康失國”、“後羿代夏”和“少康中興”。少康死後,其子予即位。予重視發展武裝和製造兵甲,形成了夏代中興的局麵。夏王朝經過較長一段時間的中興穩定後,到孔甲時,夏王室內政不修,外患不斷,階級矛盾日趨尖銳,逐漸走向崩潰。從孔甲經皋與發,到履癸(即夏桀)內亂不止,隻過了四代便導致了亡國之禍。故而《國語》記載:“孔甲亂夏,四世而隕”。夏桀即位後不思改革,驕奢淫逸,揮霍無度,日夜飲酒作樂,置百姓的困苦於不顧。一些正直的大臣向他進諫,他卻厚顏無恥地將自己比作太陽。百姓得知後,紛紛指著太陽咒罵夏桀。而這時,黃河下遊的商部落在其首領成湯的領導下興盛起來。成湯以討伐暴君夏桀為名,發動了滅夏的戰爭;夏桀兵敗,死於南巢(今安徽壽縣),夏朝宣告滅亡。一個強大的國家經曆了四百餘年曆史,卻被一個小國所滅,不能不引起人們的震驚與思考,所以後來出現了“殷鑒不遠,在夏後之世”的告誡。
夏朝距今大約有四千年的曆史,由於年代久遠,加之至今我們仍未發現任何原始的文獻與文字記載,所以曆史上是否有夏代存在,曾被許多人懷疑。近年來,通過對夏都遺址的考古工作及“夏商周斷代工程”的研究,使我們對夏代的政治、經濟及文化等方麵的發展又有了新的認識。在河南偃師縣二裏頭村發現的二裏頭文化正是夏朝文化的代表。其中,發現了大量青銅器、陶器及大麵積宮殿遺址群。由此看來,夏朝已由石器時代進入了青銅器時代,並且掌握了冶金與鑄造技術。與石器時代相比,生產力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農業文明到了很高的程度,傳說禹的大臣儀狄開始造酒,夏王少康又發明了秫酒的釀造方法。為了適應農業生產的需要,夏朝人們努力探索出農事季節的規律,現代仍舊流行的稱為夏曆的農曆就是那個時代發明的。此外,畜牧業也有了一些發展,馬的飼養受到很大重視。
夏作為上古三代之開始,為華夏文明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甚至可以說,沒有夏朝就沒有此後中華民族的三千多年光輝燦爛的文明曆史。
正文
湯伐夏,國號商,
六百載,至紂亡。
注釋
紂:商朝最後一位統治者紂王。
成湯起兵滅掉夏王朝,建立了商朝。大約六百年之後,到了商紂王統治的時候,商朝滅亡了。
心解
商 朝
商朝(公元前1600—前1046年)是我國曆史上的第二個重要朝代,前後經曆了31位統治者,延續了將近六百年的時間。總的來說,商朝是處於奴隸製的鼎盛時期。
傳說,商人的祖先是帝嚳之子契的後裔,契因輔佐大禹治水有功,被舜封於商地,開始興起。關於契的出生,有“天命玄鳥,降而生商”的傳說。經過五百年的發展,到成湯時,已經成為夏國東方的強大部落。公元前1600年,成湯在賢臣伊尹的輔助下,一舉滅夏,正式建立商朝。商湯立國後,汲取夏代滅亡的深刻教訓,廢除了夏桀時的暴政,采用了“寬以治民”的政策,使商王國內部矛盾比較緩和,政治局麵趨於穩定,國力也日益強盛起來。他對四周的許多國家進行了征伐,取得了一係列勝利。《孟子·滕文公下》記載:湯“十一征而無敵於天下”。因此,商朝的實際統治範圍要比夏朝大。
成湯在位十二年而死,死後由外丙即位。自外丙經仲壬至太甲幾代執政時間都很短,商朝的大權實際掌握於伊尹手中。伊尹努力教太甲如何做一個好君王,但是太甲不遵湯規,橫行無道,被伊尹放之於桐宮(今山西省萬榮縣),令其悔過和重新學習湯的法令。三年後,迎回太甲複位。商的統治又呈現出清明氣象。伊尹為貫徹商湯的治國方略,使商王朝長治久安做出了不懈努力,伊尹因此也獲得了“大仁”、“大義”的美名。太甲死後,傳位於其子沃丁,其後曆經太庚、小甲、雍已、太戊四代,商朝統治曾一度衰落,直至太戊執政期間,商朝才再度興盛起來,出現了繼成湯之後最好的政治局麵,因此商人稱太戊為“中宗”。商朝中期,國力衰敗,諸侯不朝,各種矛盾交錯,危機四伏。盤庚為了挽救王朝的危機,於大約公元前1300年不顧當時權貴的反對,強行將都城遷至殷,並進行改革,推行成湯的政治,革除奢侈惡習,使局勢得以安定,政治、經濟、文化開始迅速發展,史稱“盤庚遷殷”。從此,直到商亡的二百七十三年間再未遷都。所以商朝又稱作殷商或殷朝。武丁即位後,大力選拔人才,任用傅說、甘盤等賢能誌士,征服了周圍各方國,大大地擴充了商朝的疆域。這段時間,商朝的政治、經濟、文化都有了空前的發展,達到商朝後期的鼎盛時期,史稱“武丁中興”。武丁之後的商朝,開始逐漸走向了衰亡。至帝辛(商紂王)時,商王朝終於走到了崩潰的邊緣。帝辛於公元前1075年即位。他天資聰穎,不僅體格魁偉,而且能言善辯,但好酒色、喜淫樂,“以酒為池,懸肉為林”。除此之外,商紂王非常殘暴,製定了很多嚴刑峻法。紂王在危機日益加深時,還大規模地對周邊部族用兵,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加速了商王朝的滅亡。在現在看來,商紂王對曆史的貢獻也不可忽視。他開拓山東、淮河下遊和長江流域,使商朝疆域得以擴展,促進了中原文明的傳播。公元前1046年,西方周族在周武王的領導下,在牧野一舉擊潰商軍,從而結束了商王朝的統治。
商王朝在政治、經濟以及科學等各方麵都比夏代有了長足的進步。從我們考古出土的殷墟遺址來看,商朝已完全脫離了原始部落的生活方式,由遊牧而改為定居。農業和畜牧業都有了一定的發展,開始了人工養殖淡水魚。手工業全部由官府管理,分工細,規模巨,產量大,種類多,工藝水平高,商朝的青銅冶煉和鑄造技術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其中,在安陽發現的“司母戊大方鼎”是我國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大的青銅器。除此之外,商朝人已經發明了原始的瓷器,潔白細膩的白陶頗具水平,造型逼真,刻工精細的玉石器表現了商代玉工的高超技藝。在殷墟中還出土了大量的占卜龜甲,上麵的文字是我國已發現的古代文字中時代最早、體係較為完整的,因此稱為甲骨文。甲骨文繼承了陶文的造字方法,是商朝後期王室用於占卜記事而刻(或寫)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現在還形成了專門研究甲骨文的學科“甲骨學”。
在商朝統治的同時代,古埃及王國的統治已進入鼎盛時期,古希臘的邁錫尼文明正在崛起,兩河流域的古巴比倫帝國也在崛起。它們和商朝東西輝映,對整個人類文明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正文
周武王,始誅紂,
八百載,最長久。
注釋
最長久:周朝是我國曆史上最長久的朝代,前後經曆了三十七位統治者,曆經八百多年。
周武王起兵滅掉商朝,殺死紂王,建立周朝,周朝的曆史最長,前後延續了八百多年。
心解
西 周
周朝分為西周和東周。西周是從公元前1046年到公元前771年;東周自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21年。周朝共延續約800年的時間,是我國曆史上統治時期最長的朝代,因此,《三字經》說:“八百載,最長久。”
周族是西方一個古老的民族,滅商之前,生活於渭河流域,其始祖姬棄就是被稱為神農的“後稷”。後來經過公劉的賢明統治,周族開始興旺起來。《史記·周本記》說:“周之興自此始。”公劉下傳九世,到古公亶父時,又遷到岐山南邊的周原(今陝西岐山縣)定居下來,逐漸發展成一個新興的西部勢力。姬昌(周文王)即位後,“篤仁、敬老、慈少,禮下賢者”(《史記·殷本紀》),為滅商奠定了基礎。其子姬發即位,稱周武王,繼續文王未盡的事業,於公元前1046年殺死商紂王,建立了商周。
武王死後,其子成王年幼,由叔叔周公旦攝政當國,成王的兄弟管叔、蔡叔和霍叔等人不服,勾結商紂子武庚和徐、奄等東方夷族反叛。周公旦奉命出師,三年後平叛,並將勢力擴展至東海。後建成周洛邑,作為東都。相傳,周公還製禮作樂,建立了周朝的各項典章製度和禮樂製度,確立了以宗法製度為中心的政治體製。西周的統治進一步鞏固,形成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局麵。此後周朝向外擴張常年不斷,並對周邊的一些國家分封了諸侯國,疆域覆蓋了長江、黃河流域和今天的東北、華北的大部分地區。
成王死後,即位的康王繼承先王的事業,勤於政事,平易近民,社會更加安定。武王、成王、康王三代,政治清明,是周的黃金時代。但到四代周昭王時,就出現了危機。周昭王作為天子,竟然在南征楚國的回途中沉水而死。其子周穆王即位後,采取了一係列鞏固政權的措施,但是難以改變西周逐漸衰微的大勢。之後,經過周共王、周懿王、周孝王、周夷王四代,加上周圍少數民族的不斷侵擾,王朝陷入長期的戰爭之中,國力消耗很大。在這種情況下即位的周厲王,不僅不采取安撫民眾、發展生產的措施,反而貪財好利,暴虐無道,壓製民言,殘酷地剝削和壓迫奴隸和平民。他任用榮夷公為卿士,實行專製政策,又命令衛巫監謗,禁止國人談論國事,違者殺戮。對大臣提出的“防民之口,甚於防川”的忠告聽而不聞。公元前841年,忍無可忍的國人(平民或庶人)在都城鎬京發動武裝暴動。周厲王倉皇逃跑,死在外地。宗周無主,朝政由周定公、召穆公共同執掌,史稱共和行政。同時這(共和元年)也是我國曆史上有確切紀年的開始。
後來,周厲王的兒子宣王即位,整頓朝政,出現了短暫的“中興”。但到第十二代天子周幽王時,王朝的危機更為嚴重。幽王在位期間,沉湎酒色,不理國事,各種社會矛盾急劇尖銳化,政局不穩。任用貪財好利善於逢迎的虢石父主持朝政,引起國人怨憤。又聽信寵妃褒姒的讒言,廢掉王後申後及太子,立褒姒為後,立褒姒之子伯服為太子。為博取褒姒的一笑,烽火戲諸侯。公元前771年,犬戎兵臨城下,周幽王急忙命令點燃烽火,但是諸侯們之前上當的次數太多,沒有派出一兵一卒,周幽王被殺。後來諸侯們擁立幽王的兒子繼承王位,是為周平王。平王將國都遷至東都,這就是曆史上的“平王東遷”。以此為標誌,西周結束,東周開始。
中國文明在西周時期又有了發展。所以孔子說:“周監於二代,鬱鬱乎文哉”(《論語·八佾》)。周人從其始祖時起便非常重視農業,整個西周時期,農業是最重要的生產部門。這一時期出現了少量的青銅農具,農作物種類較商代有所增加,而且人們已經開始重視對土地肥力的保護,采用了休耕製。手工業、商業以及自然科學的發展也得到了促進。青銅業生產進一步擴大,用途也更廣,幾乎涉及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麵。文字的使用也更廣泛,除了在甲骨上契刻文字外,還有在銅器上鑄刻的銘文,記錄了當時社會生活中發生的許多事件。周朝禮儀製度比較健全,有自己的官製、兵製、刑法、地製以及禮製。由於儒家的推崇,周禮對後世的影響很大。
正文
周轍東,王綱墜,
逞幹戈,尚遊說。
始春秋,終戰國,
五霸強,七雄出。
注釋
周轍東:指平王東遷。
王綱:王朝的統治。
墜:鬆弛、衰落。
幹戈:泛指武器,這裏指代戰爭。
遊說:說客們來往於各諸侯國之間,說服君主接受他們的主張。
五霸:春秋時代的五位霸主。
七雄:戰國時期的七個強國。
自平王東遷後,周朝對諸侯的控製力就越來越弱了。諸侯國之間時常發生戰爭,而希望通過遊說有所作為的人蜂擁而起。東周分為兩個階段:春秋和戰國。春秋時,先後有五位諸侯成為霸主。戰國時,七個強大的諸侯國被稱為“七雄”。
心解
春秋戰國
東周時期分為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與戰國(公元前475—前221年)兩個時期。這一時期是中國社會製度的轉變時期。
春秋時期,得名於孔子修訂的《春秋》,是我國曆史上社會經濟急劇變化,政治局麵錯綜複雜,軍事鬥爭層出不窮,學術文化異彩紛呈的一個變革時期。平王東遷以後,一些諸侯國經過長期休養生息發展了起來,而王室的力量卻逐步衰微,周天子漸漸失去了對諸侯的控製。諸侯國之間經常為了爭奪土地、人口以及對其他諸侯國的支配權,進行兼並戰爭。在這種情況下,一些實力較強的諸侯就出來充當仲裁者的角色,通過會盟的方式發號施令,這就是所謂的“霸主”。曆史上把先後稱霸的五個諸侯叫做“春秋五霸”。春秋五霸是指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和楚莊王。另一種說法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不過以各自的實力來看,宋襄公和吳王闔閭是不能入選五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