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釋

囊螢:把螢火蟲裝在紗袋裏。

映雪:積雪的反光。

輟:停止。

晉朝人車胤,把螢火蟲放在紗袋裏當照明讀書。孫康則利用積雪的反光來讀書。他們兩人雖然條件艱苦,卻從來沒有停止學習。

心解

家貧勤學

這四句說的是在艱苦的條件下依然勤奮學習的故事。唐朝李渤在《喜弟淑再至為長歌》中有詩說:“次兄一生能苦節,夏聚流螢冬映雪。”這說的就是晉人車胤和孫康的典故。

東晉人車胤,年幼時好學不倦,勤奮刻苦。他白天幫大人幹活,夜晚便捧書苦讀。可是由於家境貧寒,沒有多餘的錢來買油燈,晚上就不能讀書了。他為此十分苦惱。一個夏夜的晚上,車胤坐在院子裏默默回憶著書上的內容,忽然發現院子裏有許多螢火蟲一閃一閃地在空中飛舞。他忽然心中一動,要是把這些螢火蟲聚集在一起,借它們的光不就可以讀書嗎?於是,他開始捉螢火蟲,捉了十幾隻,把它們裝在白紗布縫製的口袋裏,掛在案頭。從此,他每天借著螢光苦苦地讀書。車胤終於成了一個很有學問的人,一生中做過吳興太守、輔國將軍、戶部尚書等官職,被朝廷封為關內侯與臨湘侯,屢建功勳,頗極一時之盛。現在湖北省公安縣還有車胤“囊螢台”遺址,並在原遺址附近建起了公安縣車胤高級中學,以此來激勵更多的學子。

孫康,晉代京兆(今河南洛陽)人,官至禦史大夫。孫康幼時酷愛學習,常常感到時間不夠用。他想夜以繼日攻讀,可家中貧窮,沒錢購買燈油。一到天黑,便沒有辦法讀書。特別到了冬天,長夜漫漫,他有時輾轉很久,難以入睡。實在沒有辦法,隻好白天多看書,晚上睡在床上默誦。一天半夜,孫康從睡夢中醒來,把頭側向窗戶時,發現從窗外透進幾絲白光。開門一看,原來下了一場大雪。窗戶被白雪的反光映得亮亮的。他忽然心中一動:映著雪光,可否讀書呢?他急急忙忙跑回到屋裏,拿出書來對著雪地的反光一看,果然字跡清楚。於是他困意全消,立即穿好衣服,取出書籍,在雪地上看書。功夫不負有心人,孫康砥礪求進,終於學有大成。元朝初年,孫氏族人從河南龍門遷到浙江湘湖,以“映雪堂”命名孫氏祠堂,以紀念祖先孫康“映雪讀書”的精神。

家境貧寒仍然努力學習的例子還有很多,例如孔子、歐陽修、宋濂、王冕,等等。有詩句說:“不經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沒有刻苦的努力,不會有日後的成就,而且越是艱苦的環境對個人意誌的考驗也更加嚴峻。因此,他們不僅知識淵博,更是意誌堅強、品格高尚的人。現在社會,物質生活非常豐富,父母幾乎是把一切都獻給了下一代,極力滿足他們物質方麵的需求。這時,強調保持艱苦樸素的生活作風就顯得更為必要。讓溫室中的花朵經受更多暴風雨的洗禮。可是現在有些人隻記住了“言傳”卻忽視了“身教”。自己遊山玩水、揮霍浪費、嫖賭逍遙,卻要求下一代好好學習、艱苦樸素、勤儉節約,其效果可想而知。與此不同,曾國藩為我們樹立了很好的榜樣。

曾國藩出身低微,然而他學識淵博、見識闊宏、文武兼備;得到當時朝廷的信賴以及滿朝文武官員的欽佩。死後被諡為“文正”、被譽為“中興第一名臣”。曾國藩的一生,謙虛誠實,教子有方。他的兒子曾紀澤詩文書畫俱佳,又自修英文,成為清末著名外交家;曾紀鴻研究古算學也取得了相當高的成就;他的孫輩也出了曾廣鈞這樣的詩人;曾孫輩又出了曾昭掄、曾約農這樣的學者和教育家。曾國藩在京城時見到不少高幹子弟奢侈腐化,揮霍無度,胸無點墨,且目中無人。因此他教育子孫要艱苦樸素,並告誡他(她)們:飯菜不能過分豐盛;衣服不能過分華麗;門外不準掛“相府”、“侯府”的匾;出門要輕車簡從;考試前後不能拜訪考官,不能給考官寫信,等等。因此,他的子女因為自己的父親是曾國藩反而更擔心自己的言行不夠檢點、學識不夠淵博而損害父親的聲譽。所以他們磨礪自己,迎難而上,奮發圖強。同時,他很重視自己的一言一行對自己孩子的影響,自己能夠以身作則。傳說他在吃飯遇到飯裏有穀時,從來不把它一口吐在地上,而是用牙齒把穀剝開,把穀裏的米吃了再把穀殼吐掉。他靠自己的行為贏得了孩子們的尊敬和愛戴。

正文

如負薪,如掛角,

身雖勞,猶苦卓。

注釋

負薪:擔柴火。

掛角:把書本掛在牛角上。

苦卓:刻苦自立。

古人讀書,把書掛在擔柴的扁擔上,掛在牛角上,身體雖然十分困乏,但是依然沒有停止讀書。

心解

身勞勤學

這一節講的是不顧身體的辛勞刻苦讀書的故事。

“如負薪”說的是漢代朱買臣的故事。朱買臣,字翁子。他家境貧寒,靠賣柴來維持生計,但是他沒有因此而放棄學業。每天上山砍柴,他都會帶上書本,以便在休息的時候閱讀。在回家的路上,他就把書掛在扁擔上,一邊擔著柴,一邊讀書。家人對他的做法很不理解,但是朱買臣並不理會他人的嘲笑和指責。後來,他終於因為出色的學識而得到漢武帝的賞識,官拜會稽郡太守,而且在文學史上有一定的地位。

現在用來形容事情已成定局、無法挽回的成語“覆水難收”也來自朱買臣的事跡。在朱買臣還沒有得到皇帝賞識之前,他科舉考試屢屢受挫,隻是一個窮酸潦倒的書生。多年來,妻子崔氏跟著他過著清苦的生活,漸漸地有些不耐煩了,脾氣越來越壞,她從心裏看不起丈夫那副窮酸的樣子,說話尖酸刻薄。朱買臣有口難言,隻得默默忍耐。一天,大雪紛飛,朱買臣饑腸轆轆,被崔氏逼到山上去砍柴。他以為多砍些柴草賣掉,買回米麵,妻子就會高興起來。誰知朱買臣一進家門,崔氏就提出要他寫下休書,她已經決定另嫁他人了。朱買臣痛苦地請求妻子再忍耐一時,說:五十歲一定富貴,現在已經四十多歲了。你辛苦的日子很久了,等我富貴之後再報答你。而崔氏去意已定,並表示即使朱買臣將來做了高官,自己淪為乞丐,也不會去求他。朱買臣見她全然不顧多年的夫妻之情,隻好寫下了休書。不久,朱買臣考中進士,做了太守。崔氏得知後心慌意亂,決定去找朱買臣,不要現任的丈夫了。崔氏蓬頭垢麵,赤著雙足,跑到朱買臣麵前,苦苦哀求他允許自己回到朱家。騎在高頭大馬上的朱買臣若有所思,讓人端來一盆清水潑在馬前,告訴崔氏,若能將潑在地上的水收回盆中,他就答應她回來。崔氏聞言,知道緣分已盡。這就是“覆水難收”的典故。

“如掛角”的典故,說的是隋末農民起義軍的著名領袖李密的故事。李密,字法主,祖上是北周和隋朝的貴族。李密少年時代,曾在隋煬帝的宮廷裏當侍衛。他生性靈活,在值班的時候左顧右盼,被隋煬帝發現了,認為這孩子不大老實就免了他的職。李密並不懊喪,回家後發憤讀書,因以放牛為生,故此常坐在牛背上讀書。一天,李密騎牛去看一位朋友。在路上,他把《漢書》掛在牛角上讀,被越國公楊素看到,便在車上打招呼:“哪裏的書生如此用功?”李密一見是宰相,忙下牛報名。楊素又問:“你看的是什麼?”李密答道:“我在讀項羽的傳記。”為此《新唐書·李密傳》記載:“聞包愷在緱山,往從之。以蒲韉乘牛,掛《漢書》一帙角上,行且讀。”後來,李密參與楊玄感起兵反隋,楊玄感兵敗被殺,李密逃亡,後加入瓦崗軍,人稱魏王。李密發布討伐隋煬帝的檄文,數說楊廣的十大罪狀,其中有“罄南山之竹,書罪未窮;決東海之波,流惡難盡”的話。為後世留下了“罄竹難書”的成語。

對於有的人來說,讀書是一件苦差事,自身的惰性就是最大的阻力,但是對於有理想、有抱負的人來說,就樂此不疲。其中的滋味,就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了。在這裏,還是用孟子的那段經典語錄“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來激勵大家多讀書、讀好書。

正文

蘇老泉,二十七,

始發憤,讀書籍。

彼既老,猶悔遲,

爾小生,宜早思。

注釋

蘇老泉:宋代著名文學家蘇洵。

爾:你們。

蘇洵二十七歲才開始發奮讀書,後來終於有所成就。而我們年紀輕輕,更應該把握大好時光,發奮讀書,才不至於將來後悔。

心解

積極進取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的人,他們抱怨時光流逝,好機會永遠不會降臨到自己身上。其實,這是一種非常消極的人生態度。北宋時期的大文學家蘇洵就在這方麵給我們樹立了一個很好的榜樣。

蘇洵,字明允,自號老泉,北宋著名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根據歐陽修《蘇明允墓誌銘》的記載,蘇洵在青年時代是在勞動、遊曆和結交朋友中度過的,“獨不喜學,年已壯猶不知書”。蘇洵的妻子程氏是個知書達理的女子,他在蘇洵二十七歲那年,勸導蘇洵發奮讀書,並獨立承擔家庭重任。蘇洵在妻子的支持下,經過十多年的閉門苦讀,終於學業大進,後得到當時文壇前輩歐陽修的賞識,後與其子蘇軾、蘇轍合稱為“三蘇”。他認為作文的主要目的是“言當世之要”,是為了“施之於今”。由於蘇洵比較了解社會實際,又善於總結曆史的經驗教訓,以古為鑒,因此,他的政論文中不少觀點切中時弊。蘇洵的文章見解精辟,語言鋒利,縱橫捭闔,很有戰國縱橫家的風度。

蘇洵不僅自己有所成就,而且還特別注重教育後代。蘇軾和蘇轍自小十分頑皮,在多次說服教育不見成效的情況下,蘇洵決定改變教育方法。從此,每當他們玩耍時,蘇洵就有意躲在角落裏讀書,看到他們走過來,就故意將書“藏”起來。蘇軾和蘇轍好生奇怪,以為父親一定瞞著他們看什麼好書。兩人出於強烈的好奇心,趁父親不在家時,把書“偷”出並認真閱讀,逐漸養成了讀書的習慣,二人也終成一代名家。

後人在總結蘇洵之所以成功時,大都歸結為他的不放棄。在前麵我們提到過,人生中學習的最佳時間是十三歲之前。在這段時間裏讀的東西,一輩子都不會忘記。如果錯過了人生的前十三年,就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曾國藩曾經說過:“古今億萬年無有窮期,人生其間數十寒暑僅須臾耳。大地數萬裏不可能極,人於其中寢處遊息,晝僅一室耳,夜僅一榻耳。古人書籍近人著述,浩如煙海,人生目光之所能及者不過九牛之一毛耳。事變萬端,美名百途,人生才力所能辦者,不過太侖之一粒耳。”知識是無限的,生命是有限的,這就要求我們抓緊時間去學習。民族英雄嶽飛在他的名作《滿江紅》中曾寫道:“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裏路雲和月。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他以自己短暫而光輝的一生,給予後人以有力的鼓舞和鞭策。我們在小學的課本上都學過“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的詩句。這句格言來自古詩漢樂府《長歌行》:“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常恐秋節至,焜黃華葉衰。百川東到海,何時複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作者借園中葵春天茂盛秋天衰敗的形象,來比喻人生少壯時的美好和老大時的淒慘;並用河水東流不返來比喻時間的流逝,不會為一個人而停留,以此來提醒人們要珍惜時間。我們不知道,遠在兩千多年前的作者,是不是在追悔自己的一生?但能夠肯定的是,古往今來,有許許多多的人,當他們到了白發蒼蒼的年紀,讀到這首詩的時候,都會為之深深震撼。這也是這首詩之所以流傳到今天的原因,可惜當時年幼的我們未能深刻地體會出這句話的內涵。“少壯”所概括的是一個人從十幾歲到三四十歲的時段。這是每個人一生中最寶貴的時期。在這個時期的人,思想活躍,熱情澎湃,體力充沛,想象力豐富,充滿勇氣和進取精神,正可謂“敢想、敢說、敢幹”。這段時間是我們實現自己“雄心壯誌”的最佳時期。親愛的朋友們,不要再停留在自己的空想中,是要行動的時候了!

正文

若梁灝,八十二,

對大廷,魁多士。

彼既成,眾稱異,

爾小生,宜立誌。

注釋

梁灝:五代末年人,八十二歲才考取進士。

對大廷:在朝堂上回答皇帝提出的問題。

稱異:感到驚奇。

梁灝在八十二歲時才考中狀元,在金殿上對皇帝提出的問題對答如流,獨占魁首。他這麼大年紀,尚能獲得成功,大家感到非常驚異。而我們也應該趁著年輕的時候,立定誌向,至老不倦。

心解

誌 向

這一節講的是梁灝八十多歲中狀元的故事,以此激勵青年人要早立誌向。

梁灝是五代末年人,曆經後漢、後周和北宋三朝,他少年時曾立下誓言,不考中狀元誓不罷休。結果屢試不中,受盡別人譏笑。但梁灝並不在意,他總是自我解嘲地說,失敗一次就離成功更近一步。直到八十二歲的時候,他才考中狀元。為此,他曾寫過一首自嘲詩:天福三年來應試,雍熙二年始成名。饒他白發頭中滿,且喜青雲足下生。觀榜更無朋儕輩,到家惟有子孫迎。也知少年登科好,怎奈龍頭屬老成。

曆史上的著名的長壽老狀元還有唐代書法家柳公權(八十八歲高中狀元)和北宋詞人黃裳(八十七歲高中狀元)。通過科舉考試進入仕途是古人實現自己“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理想的重要途徑,因此,在這裏我們不是讚同他們對科舉考試的虛榮心理,而是激勵大家要樹立正確的誌向,並為之不懈奮鬥。

人生在世如果沒有明確的奮鬥目標,很容易迷失方向,停留在原地,任憑機會溜走,青春不再。隻有依靠自己的理想和目標,在被生活重擔壓迫的時候才能有繼續前進的動力。古人對“誌”的解釋是“心之所指曰誌”,也就是指人的思想發展趨向。當代漢語對“誌向”一詞是這樣解釋的:“未來的理想以及實現這一理想的決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古人的誌向。宋代思想家張載將其解釋為:“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四句話已成為宋代以後中國傳統知識分子共同的目標。曾國藩在教育後代的時候曾提出三點要求:“蓋世人讀書,第一要有誌,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恒。有誌則斷不甘為下流。有識則知學問無盡,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觀海,如井蛙之窺天,皆無識者也。有恒則斷無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由此可見,立誌的重要性。

國學大師王國維先生曾在《人間詞話》中引用先人的詞句概括出人生的三種境界:“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此等語皆非大詞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釋諸詞,恐為晏歐諸公所不許也。”後人對這段話有著各種解釋,在這裏就說一下我的“一家之言”,希望能夠對大家有所啟發。

第一種境界是“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傍晚時分,猛烈的西風刮來,碧綠的大樹上,一片一片樹葉凋落,樹猶如此,人何以堪!如何擺脫這種失意呢?隻有登上高樓,憑高眺望更為廣遠的天地。我們的立誌也要如此,隻有誌向高遠,才能擺脫世間名利的束縛,到達更高的境界。王國維先生在青年時代就用西方的學術與中國的學術相化合的路徑,開創了學術的新境界,為他以後成就的取得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第二種境界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這兩句是北宋著名詞人柳永的名句。“終不悔”三個字表達了作者的堅定和果斷,直抒胸臆地透露出對遠方親人的深切懷念。在這裏王國維先生將這份堅定和果敢運用到了對理想的追求上。既然確定了誌向,就要為之努力奮鬥。王國維結交了當時許多著名的藏書家、版本目錄學家,閱讀了許多別人無法輕易看到的珍貴書籍。現在保存於北京圖書館的王國維先生手校手批的原件,在每一本的眉端、行間、卷首、卷尾都留下了他的眉批、夾注、校語、跋語等。王國維先生的刻苦和鑽研可見一斑。俞平伯寫《人間詞話序》中說:《人間詞話》“雖隻薄薄的三十頁,而此中所蓄幾全是深辨甘苦愜心貴當之言,固非是胸羅萬卷者不能道。”

第三種境界:“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高遠的誌向加上自己堅持不懈的奮鬥,終於豁然開朗,有所成就。作為中國近代著名學者,王國維從事文史哲學研究數十載,生平著述六十二種,批校的古籍有兩百多種,是近代中國最早運用西方哲學、美學、文學觀點和方法剖析評論中國古典文學的開風氣者,是集史學家、文學家、美學家、考古學家、詞學家、金石學家和翻譯理論家於一身的學者。他被譽為“中國近三百年來學術的結束人,最近八十年來學術的開創者。”郭沫若先生則評價他“留給我們的是他知識的產物,那好像一座崔嵬的樓閣,在幾千年的舊學城壘上,燦然放出了一段異樣的光輝。”

正文

瑩八歲,能詠詩;

泌七歲,能賦棋。

彼穎悟,人稱奇,

爾幼學,當效之。

注釋

瑩:北魏人祖瑩。

泌:唐代人李泌。

賦棋:對棋賦詩。

穎悟:聰明慧悟。

效:效仿、學習。

祖瑩八歲就能吟詩,李泌七歲就能觀棋賦詩。他們這樣聰慧,人們都感到很驚奇,我們應該向這些小孩子學習。

心解

少年有成

這一節講的是少有所成的故事。

祖瑩是北魏時代人,字元珍,他從小就喜歡讀書,八歲的時候就能夠背誦《詩經》、《尚書》。他經常日以繼夜地學習,以至於他的父母害怕他會生病,對他下了“禁書令”。可是這樣依然不能減弱他的學習熱情。他經常偷偷地藏著蠟燭,趕走童仆,等到父母睡著之後,點燃蠟燭讀書,用他的衣服遮蓋窗戶,害怕漏光,被家裏人發覺。周圍的人都稱他為聖小兒。祖瑩十二歲時就被送到當時的高等學府深造。有一次,當時中書博士的張天龍在講解《尚書》,祖瑩被選為主講。祖瑩因為晚上看書到深夜,早上起身去上課,匆忙間誤將同學的一本《曲禮》當做《尚書》拿到了學堂,登上講台才發現拿錯了書。老師很嚴厲,因此他不敢回去拿書,隻能將錯就錯把《曲禮》放在麵前,誦讀《尚書》三篇,不漏一字。之前我們說過《尚書》的文字“詰屈聱牙”,很難閱讀,祖瑩竟能背誦,可見他的刻苦程度。事情傳開後,人們都對小祖瑩非常欽佩。

李泌,字長源,出身於官宦之家,書香門第,他曆經唐玄宗、肅宗、代宗、德宗四朝,為平定安史之亂、討伐李懷光、李希烈叛亂,以及聯合回紇、雲南、天竺等國抗擊吐蕃入侵,在經濟、政治、外交等諸多方麵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他在治理國家上也頗多建樹。後人將他看作是一位類似諸葛亮、劉伯溫的傳奇人物。李泌家世代重視讀書教育,據《鄴侯家傳》說,李泌的父親李承休聚書兩萬餘卷,並告誡子孫不得讓這些圖書出門,如有求讀者,可在別院閱讀、供饌。在這種家庭環境中長大的李泌自然受益匪淺。

隻有七歲的李泌就能作文賦詩。一次,玄宗召他入宮。當時,玄宗正在和宰相張說下棋,就叫張說隨便出一個題目考一考李泌。張說就以下棋為題,當即賦詩一首:“方若棋局,圓若棋子,動若棋生,靜若棋死。”(方像棋盤,圓像棋子,行動起來激烈鏖戰,安靜下來就一動不動地在那裏。)李泌應聲答道:“方若行義,圓若用智,動若騁材,靜若得意。”(方如同行俠仗義,圓如同運用智慧,行動起來處處能表現出非凡的才能,安靜下來就像得勝了在那裏休息。)張說以人比棋,李泌以棋比人。張說是當時一位才華橫溢的名詩人,被時人稱為“燕許大手筆”,他與李泌的這兩首小詩都是即興之作,相比之下,七歲李泌的作品在立意方麵遠遠超過已經五十多歲的張說的作品。一旁的玄宗大吃一驚,立即賜給李泌一件紫袍。當時隻有三品以上的官員才有資格身穿紫袍,可見玄宗對李泌的讚賞。此外,張九齡、嚴挺之等也非常器重李泌。七歲兒童即受到朝廷君臣的一致重視,這在中國曆史上是極為罕見的。盡管李泌在七歲時就已經如此了不起,他並沒有因此而驕傲自滿,而是更加努力,在曆史上留下了光輝燦爛的一筆。

祖瑩和李泌並沒有過人的天賦,他們靠著年少時的勤奮和努力,終於有所成就,實現了自我的人生價值。從微觀方麵看,少年和青年時代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人的一生。從宏觀方麵看,少年和青年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希望,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他們的素質決定著整個國家民族的興衰。梁啟超先生在《少年中國說》中有過這樣的話:“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於歐洲則國勝於歐洲,少年雄於地球則國雄於地球。”

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