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屈原誕生
第4章:屈原誕生
“生啦......已經生啦!”屈伯庸笑得嘴巴都合不攏地蹦出來,激動地搓著巴掌向眾鄉親報喜。
“是公子?”
“是個男孩!”
“這就好了,”丐兒的爺爺指著伏虎山上的筆架峰,滿有把握地道,“是個文曲星......老天降文曲星給幾代沒出過‘大人物’的屈家啦!”
因為有金烏起落,異香撲鼻,鄉親們都相信屈爺爺的話沒錯,紛紛向屈伯庸道賀。屈伯庸更是興奮得像騰雲駕霧,孩子生辰特別,正巧生在夏曆寅年寅月寅日,“生辰逢三寅,黃土也成金”......雖是鄉俗俚語,飽讀詩書的屈伯庸多少還是相信這一吉兆。他給剛出生的孩子取名平,表字為原。名字包涵有“正直公平”的意思,這也是期望和要求孩子今後做人的準則。
那天,山鬼細腰也混在“看喜”的大男細女中。當屈伯庸滿心喜悅抱出那個“寶貝”,向眾人展示時,山神嬌娃擠過去也瞄了一眼,頓時垂頭喪氣。
“鬼姐啷嘀當,這是什麼‘文曲星’,活脫脫一個腦子進了水的肉疙瘩。”她自言自語地朝伏虎山上跑去,“我看過剛生下來的金絲猴崽、老虎豹子崽,都比那屈家小子長得漂亮。還取名屈原,‘正直公平’呢。”
那以後,山鬼細腰又投入大山的懷抱。跟小野獸,天上飛的地上跑的,盡情玩耍。早把她下凡尋找如意郎君的事,忘到九霄雲外去了。
後人有詩曰:“十二峰前落照微,高唐宮暗坐迷歸。朝雲暮雨長相接,猶自君王恨見稀。”
小屈原出生在充滿詩情畫意的巫山十二峰下,出世之後,在父母和屈須姐姐的嗬護下,在香爐坪的青山綠水間無憂無慮地成長。不幸的是,在他14歲那年,父母相繼離開了人世,他與屈須姐相依為命。長江三峽的驚濤駭浪,巫山的重巒疊嶂,懸崖峭壁,潛移默化塑造了他堅強的性格;巴楚先人遺留下的豐富名勝古跡、神話故事,充滿濃鬱巫文化色彩的夔風楚鼓,像母親的乳汁哺育著他,使他熱愛故土,摯愛楚國,“受命不遷”,“深固難移”;而畫山繡水的香溪兩岸的鬆濤篁笛,漱玉流泉,雲蒸霞幻......又凝鑄了他詩人神鬼莫辨的超凡想像力。
就在伏虎山響鼓溪瀑布陡崖下,有一處天然岩洞。洞口的岩壁上懸掛著木蘭、宿莽、申椒、菌桂、芝蘭。洞外一寬廣石坪,長著棵合抱圍的蒼老金桂。桂樹下有大青石墩,石墩上刻有棋盤。洞內像一間大石屋,連著一個小耳洞。這裏冬暖夏涼,靜謐清幽,溪水潺潺,百鳥啁啾。屈原還在鬆柏場上學時,放了學就喜歡獨自跑到這裏來讀書吟詩,複習功課。後來到巫陽讀太學,隻要回到家裏,他還是來這裏用功。所以遠遠近近,都知道屈原有個“洞辟書堂”,也有人叫它“讀書洞”的。屈原遊學歸來,詩興大發。他在洞辟書堂寫下了很多炙燴人口的詩。詩寫好以後,總要來到“讀書洞”一側響鼓崖圓圓的石台上,臨風吟誦他新寫的詩篇。這個石台頗有來曆,相傳楚莊王曾在這裏擂鼓督戰,稱為擂鼓台。“擂鼓台”是屈坪八景之一,有詩為證:
響鼓崖上擂鼓台,
楚王浩氣動地來。
自從屈原在此吟詩誦賦,擂鼓台被稱之為吟詩台。他的詩吸取了楚國民歌的乳汁,一改商周春秋以來雅、頌迂腐的格律,變得貼近現實生活,激情澎湃,自由奔放,如大氣磅礴頓失滔滔的響鼓溪,溶進香溪,流入長江,震撼大江南北。屈原的詩名遠播,夔州城東五裏相公嶺下的宋玉,屈家坪的景差、景柏、昭春等少年學子都仰慕他的詩名,投奔到他門下學習詩辭。
在“洞辟書堂”,或讀書,或寫詩,屈原在那裏度過了他最美好的青春少年的歲月。令他永世難忘的是,有一天他正站在響鼓崖上吟詩,突然看到一個身披薜荔,腰束女蘿的小女孩,像花斑豹,有條紋的狸貓,在對麵山崖樹叢中蹦來跳去。不時含情脈脈地瞅著他,嫣然一笑。那女孩溫柔嬌好的容顏,放縱不羈的個性,便深深地刻在他的記憶裏。他不知道她是誰,住在哪裏。她像一朵流雲,一縷輕霧,來無蹤,去無影。但隻要他來到“洞辟書堂”,她就會準時出現,若即若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