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李大、呂光甫寒暄了幾句,張光華感覺自己慢慢融入了這個大集體,其實從穿越到現在的這幾天,他一肚子的委屈不能對別人傾訴,一直滿孤單的。昨天挨了一頓打,今天又和一群誌同道合的朋友談天說地,頭腦中抑鬱的情緒竟然奇跡般的消失了。
“張兄弟,聽聞你剛從海外回來,不知你對當今起義的形勢有什麼看法?”原來是村長走過來了,其他人聽到村長問話也都停下各自的閑談,對張光華如何回答比較好奇。
張光華心想,這一定是村長要考驗自己了,但他卻一點也不擔心,還有誰能比自己更熟悉曆史的走向呢?他沉吟了一下開口說道:“現今各地頻發天災人禍,大元已經明顯有了滅\國之勢,中原大部分範圍內都爆發了起義。據我了解的消息,白蓮教的劉福通已經攻下了河南與安徽,郭子興(郭子興死後朱元璋掌握了他的隊伍)占領了江東和浙東,張士誠占領了蘇州和浙西,徐壽輝占領了湖廣江西。而反觀元軍,因為屢次作戰不利,已經將兵力逐漸向北收縮,隻能被動防守。但這隻是全國的整體趨勢,義軍雖然在華北華中都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在華南的發展卻並不順利,隻觀我們江浙行省,就知道元軍的統治地位還非常穩固,他們的損失並不大,實力依然很強。”
張光華見村長越聽越有興趣,於是又接著說到:“依我的推斷,隨著起義的逐漸擴大,中原的紅巾軍定會向北呈北伐之勢攻占大元的都城,這是大勢所趨。不過,元軍雖然退守,但北方是他們的大本營,紅巾軍越往北越會遇到元軍的優勢騎兵部隊,而且元軍可以踞城而守,反觀紅巾軍多是步卒,勝負實未可知,勝了這天下就還是我漢人的,但隻要一敗……”
張光華抬頭鄭重的看了看大家,說道:“定會一敗塗地。”
看大家一副不可思議的表情,張光華知道自己把形勢說的太過嚴峻,笑了笑,決定給大家一點希望,接著說道:“北伐是一場賭注,我想不會有人看不懂,我猜會有一小部分紅巾軍會自北向南而來。因為元軍對南方的軍事部署較弱,多是立場不堅定的漢軍與新附軍,所以義軍要攻城略地還是比較容易的,但是南方的地勢開闊,無險可依,而且城牆並沒有北方的高大,守城很是困難。”
“剛剛說的是全國的大局勢,其實我們福建的局勢也不容樂觀,不說起義的範圍比較窄,就是起義的規模也較小,為了保證自己的利益,各地鄉紳武裝都和元軍聯合起來打壓起義軍,導致以往的起義基本上都以失敗告終。不過我仔細想了一下,以往起義軍的失敗都有一個共同之處,那就是攻占了幾座縣城後並沒有想著養精蓄銳,而是盲目的攻打各個路府,甚至圍困省城數日之久,但在久攻不下的情況下往往被敵人裏應外合而打敗。”
事實上曆史也的確如此,各路北伐軍皆損失慘重,沿海的起義也是屢敗屢戰,唯有朱元璋固守南方,實行“高築牆,廣納糧,緩稱王”的政策,實力越來越強,最後一舉打敗其他各路紅巾軍,擊退蒙古軍,統一了除內蒙古之外的中國大部分地區。所以說,隻有養精蓄銳,謀定而後動才是成功之道。
“所以,在南方要想做出一番大事業,必須要注意兩點:一是每攻占一座縣城都要好好經營,築牆納糧造兵器,並且要聯合整個縣城周圍的老百姓,形成一個牢不可破的利益團體。二是絕不在實力不足的情況下攻打路府,相反我們還要積極與他們通商以獲取我們必要的物資,通過通商我們還可以派人混進城裏隨時關注他們的動態,防止他們反攻。”張光華說完這些,最後又總結了一句:“總而言之就一句話——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張光華相信,太祖的策略可都是經過實戰檢驗的,絕對是一個真理。
說完最後一句,張光華發現大廳側門上的簾子被誰挑動了一下,露出了一方粉紅的裙擺和一雙白皙的玉足,不過轉眼那人就不見了。
“好一個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村長站起來激動的拍了拍手,接著又看向李大說道:“張兄弟果然大才,字字珠璣,我們不是缺個軍師嗎,你覺得張兄弟如何?”
雖然村長是向李大詢問意見,但依他的威望來看,看來這事就這麼定了。果然,大家都沒有異議。
張光華聽完也十分高興,沒想到自己才加入一天,就已經是管理人員了,他以前想如果能讓自己扛著刀槍做一個士兵就不錯了。
再向大家了解了物資的準備情況之後,村長重新拿起了自己的拐棍,向眾人安排了各自的事宜後便進屋休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