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雖然張光華表麵上已經是軍師,但因為現在並沒有戰事,他被李大安排到後勤管理物資,從李大那裏他知道義軍裏僅有三個讀書人,一個曾在私塾當過先生,另外兩個在縣城當過賬房,他們一起維持著這個龐大隊伍的後勤輜重。
第二天張光華就來到了村尾一處隱蔽的山洞,見到了以後要和他一起工作的三位幕僚。
簡單介紹過之後他知道三人中的那位先生叫呂賢,他和呂光甫一樣是南安縣人士,也是掌管物資的總負責人,另外兩人一個叫李良紅,一個叫王承文,都是安溪縣人。
“賢兄,以後我就是你們中的一員了,以後還請多多關照啊。”
“哪裏哪裏,大家都是因為誌氣相投才走到一起的,讓我們一起為了起義大業努力。”呂賢一襲長衫,頭戴儒冠,說話也頗為客氣,不過看他身邊的李良紅與王承文兩人,卻似乎對自己很有敵意。
在呂賢的帶領下,張光華走進山洞,剛進去就看見洞內搭建了幾間草屋,看來他們三人是徹夜駐守在這裏的,洞兩旁擺放了兩口裝滿水的大缸,應該是防止走水用的。地上鋪滿了草木灰和石灰粉用於防潮防蟲,再往內走光線逐漸變得昏暗,耳旁也傳來陣陣涼風,看來洞內並不密封。出乎張光華意料之外的是這個山洞並不是他想象中有著石鍾乳和石筍的溶洞,而是類似於塌方造成的洞穴,想想也是,既然是存放物資用,一定選擇的是比較幹燥的山洞。
再往內走就要打火把了,借著微弱的火光,張光華看到洞內擺放著一直向內延伸的木架,木架上一層層碼放著糧食、刀槍劍戟和弓弩等物品。再往內走,穿過長長的甬道後頓時豁然開朗,前麵竟然出現一個碩大的空洞,在火把的光線下竟然看不到洞頂,而到這裏山洞也剛好到頭了。這裏麵擺放著雲梯、衝車、撞車、獨輪車和木板這些大件,角落裏還堆放著鐵錠和煤炭這些生產原料。看來李大的準備還蠻充分的,雖然沒細數,但這些物資加起來估計也有五六千件了。
等張光華看得差不多的時候,外麵有人前來稟報,原來是李大過來了,要運一部分煤炭出去,順便又帶來兩車造好的大刀,待一切清點完畢,時間已經到了中午。
草草吃完午飯,張光華又和呂賢一起熟悉賬簿,因為物資較多,光賬冊就有五六本,張光華拿起一本觀看,“初五,入弓三百張;初六,出煤炭三車;初七,入穀一百擔……”
原來是流水賬啊!張光華再繼續翻看其它賬本,發現都是按日期記載的細碎賬目,雖然每個月末會對所有物資進行一次彙總,但收入、支出和統計都混雜在一起,非常混亂。看完他詢問主筆的兩位賬房:“物資眾多,收支頻繁,你們知道現在的物資具體有多少嗎?”
李良紅與王承文頓時傻眼了,聽完也是大倒口水:“這山洞中物資種類眾多,光清點就要大半天,而每天都會有人拉東西出去或者送東西進來,具體的數目我們並不知曉,隻知道個大概。”
聽到他們的回答張光華也頗為無語,作為專業的會計,他們竟然對自己手中物資的詳細數目都不清楚。其實也不怪李良紅他們,他們兩人本來就隻是半吊子的商鋪賬房,而且商鋪倉庫中物品和山洞中的物品相比少了不止一個數量級,而且當時元朝都是用的單式記賬法,在物品數量少、收支也不是很頻繁的情況下的確很管用,但隻要數目巨大就會力不從心。
“看來這裏還是有我的用武之地的啊!”張光華心想。
看到呂賢也湊了過來,張光華決定給他們普及普及超時代的複式記賬法,他翻出一張草紙,想了想又到山洞找了根比較細的炭棒來,在紙上寫了起來。
張光華在紙上寫下了貨清簿、銀清簿、一本記往一本記來的往來簿、用於總清賬的謄清簿和分類賬的總簿,並給他們仔細闡述了這些賬簿之間的相互關係,“有去必有來,來去必相等”。又告訴他們在當前能用到的一是往來簿、二是謄清簿,另外就是用於統計貨物的總簿了,每月謄清簿加上上月的總簿一定等於這月的總簿,不同的人分管不同的賬簿,每月一總一定不會出錯,而且有需要時隨時可以總出當前物品的詳細數目。
(3179字)
一、路:相當於現在的市,元朝的行政規劃是中書行省-行省-路-府或者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