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起義前的準備(1 / 2)

等張光華說完了好久,呂賢三人還睜大著眼盯著張光華留在紙上的筆跡,他們常年接觸的都是單式記賬法,雖然平時隱約覺得有點不方便,但並未察覺出哪裏有不對的地方,今天突然接觸到張光華的複式記賬法,頓時感受到了這種方法帶來的巨大好處,雖然賬本多了,但卻更加簡便了,隨時可以總賬。記賬中不管哪一個環節出錯了都可以查出來,而且也杜絕了某一個人記假賬的問題。

“妙啊!實在是妙!”最先反應過來的呂賢立即拍手叫好,他讀書多,知識麵廣,最先想到的不是這種方法解決了當前物資管理的問題,而是看到了這種方法對整個商業帶來的變革。

聽到呂賢聲音的李良紅與王承文也反應過來,他們眼中對張光華的輕視也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深深的崇拜。

接下來的事情就好辦了,在張光華的指導下他們重新分門別類整理出了總簿,又做出了往來簿和謄清簿的範本,張光華還教他們用自製的炭筆畫表格,他們都讚歎用這種筆來畫直線的確很方便,但寫字的話他們還是選擇用毛筆。張光華也隻能入鄉隨俗,跟著呂賢學起了寫毛筆字,好在他們以為張光華在海外用慣了鵝毛筆,都是耐心的教起他來。

再到後來,呂賢他們發現張光華每次統計都不會出錯,他總是在紙上寫寫畫畫就把數目龐大的物資計算清楚了。在他們好奇的追問下,張光華就開始教他們阿拉伯數字和基本的代數,其實在元朝,蒙古貴族中已經普及了阿拉伯數字,隻是普通民眾接觸的不多。呂賢在發現用公式計算可以驗算後,更加喜歡上了這種方法,而且這種方法在計算大數據時尤其方便。

而張光華也對算盤很感興趣,古代珠算的速度堪比現代的計算器,在呂賢的指導下他也背完了乘法、除法、退商和商九的口訣。

等張光華已經熟練的掌握毛筆和算盤,時間已經過去了一月有餘,轉眼就到了1354年農曆7月。當山洞被最後一架雲梯填滿時,張光華明顯感覺到了大家的情緒都有點激動,看來離起義的日子也不遠了。果然,這天張光華剛起床,李大就派人來叫他們四人一起去村長家議事。

張光華和呂賢等四人來到村長家,推開院門,發現堂屋裏已經坐滿了人,連院子裏也站了不少,這次的人明顯比上次的人多,估摸著有一兩百號人,一打聽,原來各個村的骨幹都到了。

這時李大和呂光甫扶著村長出來了,大家也都停下了交談,院子中瞬間安靜下來。

村長捋了捋胡須,一臉莊重的說道:“各位鄉親,這一天終於到來了!”

“這幾個月大家都幸苦了,擔驚受怕的日子也終於要過去了。我決定,後天,也就是七月初四,我們正式開始行動。”說著,村長又看向身邊的李大等人,開始分配任務:“李大,你帶西邊的鄉親,從安溪縣的最西邊的村子開始,一路召集各個村的義民從西往東過來。呂光甫,你帶領北邊的鄉親從最北邊的村長往南來,最後我們都在李家村集合,在這裏分配武器,等確定好隊伍的編製後我們就一路向東攻打安溪縣城。”

分配好行軍的任務後,村長又叫人抬了一個沙盤出來,上麵簡單的標明了縣城的位置。

“縣城有兩個城門,我們在西門集合。呂光甫,你帶領僅有的幾百騎兵從正麵佯攻,李大,你帶領大部人馬埋伏在西南麵的五峰山後,這座山山勢平緩,一下山就是縣城,待呂光甫吸引了守軍主力後你再行動,確保一鼓作氣奪下縣城。”

安排完攻城的事宜,村長又開始和大家討論旗幟和口號這些細節,這次采納了張光華的建議,用日月旗做旗幟,代表起義的事業能與日月同輝,義軍的口號是“驅除胡虜,恢複中華”。為了得到北方紅巾軍的認可,村長也決定讓每個人都帶上紅頭巾,但鑒於能找到的紅色布料太少,就依張光華而言每人用一條紅布係在脖子上,名曰“紅領巾”。

院子內每個人都領到任務出門後,村長將張光華單獨留了下來。

“軍師,這次起義,我不會隨軍出征,畢竟年歲大了,受不了路上的顛簸。我知道你足智多謀,攻城那日就多多幫襯李大,李大和呂光甫都是隻能舞槍弄棒的莊家漢子,攻池掠地他們還行,但涉及到策略的事情還是隻能靠你,成敗就在此一舉了!”

“村長放心,我張光華一定殫精竭慮,死而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