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各地爭先恐後表態後,12月10日,參政院公布由各代表投票決定的國體為主張君主立憲,全數共1993票全票通過。
有了“民意”基礎,袁世凱得意忘形,申令:“既經國民代表大會全數表決,本大總統自無討論之餘地;惟…望另行推戴”。在確定無人被“推戴”後,他宣布,他將於1916年1月1日恢複中國的君主製,建立中華帝國,並改元洪憲,取義為“弘揚憲法”。總統府改為新華宮,接受皇帝的稱號。
不是所有的人都發了昏。
和袁克定熱衷於帝製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袁世凱的二兒子袁克文(字寒雲)卻對此漠不關心。不僅如此,這位“皇二子”甚至還寫了首諷父詩,可算是民國古體詩中難得的佳品:
“乍著微棉強自勝,陰晴向晚未分明;南回寒雁掩孤月,西落驕陽黯九城。
駒隙存身爭一瞬,蛩聲警夜欲三更;絕憐高處多風雨,莫到瓊樓最上層。”
詩的最後兩句是重點,無外乎勸老頭子千萬“莫到瓊樓最上層”,否則站得高,跌得重,老本全賠光光。蘇東坡在《水調歌頭amp;#8226;中秋》中也說,“高處不勝寒”。可惜的是,袁世凱書讀得不夠多,而他頭腦一時發熱,竟已忘卻了。
袁世凱稱帝的野心日益暴露,其帝製活動日益公開,作為一名有十足影響力的軍閥,段祺瑞卻堅決反對稱帝,並堅辭陳情“此事危及國家安危和原價身家性命,萬不可做,萬不可做”。段祺瑞反袁稱帝的態度堅決,但基於當年的知遇之恩,在開始時依然苦口相勸:“總統,祺瑞自小站跟隨總統,鞍前馬後將近20年,總統知遇之恩,祺瑞沒齒難忘。如今,國勢危殆,倘有變動,後果不堪設想。祺瑞無知,赤誠可鑒,望大總統三思。”
走火入魔的袁世凱一心想要當皇帝,對段祺瑞的勸阻根本聽不進去。段祺瑞的苦口婆心與虔誠表現被袁世凱認為是背叛。於是,在1915年5月31日段祺瑞稱病請假,袁世凱正愁沒有借口趕他,他一請假,老袁趕忙答應,同意段祺瑞去西山養病。
在袁世凱稱帝的鬧劇中,段祺瑞進行了消極抵製,沒有參加在中南海居仁堂舉行的百官朝賀。隻是在公館裏對自己的親信徐樹錚慨歎“項城作孽啊!”段祺瑞反帝立場從未動搖,這一點對於倍受袁提拔,受袁照顧的段祺瑞尤為難得。後來,段祺瑞曾兩次要求晉見袁,皆被袁世凱拒絕,直至最後被袁奪回兵權。
事情往往就是這樣,真正忠誠的人,卻常常忠而見疑;而把他往絕路上引的,卻總是受到重用。段祺瑞反對袁世凱稱帝,恰恰是段對袁世凱忠誠和負責的表現。可惜袁世凱不但不領情,反倒想算計他,真是讓人歎氣又可笑。
在一番緊鑼密鼓的準備後,袁世凱揖讓再三,最終接受了國民的“擁戴”,真的要改製當皇帝了。正式登基的黃道吉日定在1916年1月1日,在此之前,袁世凱決定先舉行一次百官朝賀會,日子讓袁克定來挑。袁克定急不可耐,說:“就明天,12月13日就是個好日子!”
次日上午,袁世凱在中南海舉行百官朝賀會。由於時間倉促,事前也沒有做什麼準備,前來朝賀的官員隻包括在京的官員,地方大員們都沒有參加。滑稽的是,這次朝拜既沒有統一服裝,也沒有規定程序,來賀的官員有的穿著長袍馬褂,有的則身著西裝禮服,武官更是戎裝入賀,而有的閑職人員幹脆穿著便服就來了。可以說,這個登基儀式,就是一場古今中外的服裝大聯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