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嫡係(1 / 2)

兩人相見,大生惺惺相惜之慨。

郭鬆齡言猶未盡,見圍攏的學員越來越多,有些深藏於心內多年的話不吐不快。他盛情邀請張漢卿到他的寒舍坐坐,張漢卿愉快地接受了邀請。

張漢卿的學業是最好的,又是少帥的身份,且又是教官的安排,因此不妨在中午時分自由離開講武堂。

郭鬆齡的家在大東關水簸箕胡同的一個西廂房裏,看起來生活極為儉樸,用家徒四壁來形容一點也不為過,聽說還是租的房子,這與他們夫妻兩人的身份極不相稱,也讓張漢卿觸動不小。

提起郭鬆齡,就不能不提到他的夫人韓淑秀。韓畢業於奉天女子師範學堂,任附小教員,學生時代加入奉天基督教青年會,積極參加進步活動,她的家裏就是活動的一個據點。一向把國家和民族的興亡視為己任的韓淑秀,始終在為國民教育潛心操勞。她曾在講武堂為學員輔導操行道理;愛國人士閻寶航創辦貧兒學校,她又成為校董並親自執教。為了籌集貧兒學校的開辦經費,韓淑秀在社會上奔走呼籲,募得資金2萬元,同時她還捐出了自己的積蓄。窮孩子們為了表達謝忱,在校長的率領下將一塊“興學育才”的匾送到她的家裏。這塊匾,就掛在正屋的對門位置。

辛亥革命爆發後,奉天的有識之士紛紛起來響應武昌起義,郭鬆齡就是組織者之一。他們兩人在韓淑秀的家裏相識,韓淑秀非常佩服郭鬆齡的為人和才幹。郭鬆齡在白色恐怖中被捕,當局貼出布告判處郭死刑,韓淑秀四處進行營救活動。1912年12月25日,正當郭鬆齡等被帶到大西門外荒草地殺人場行刑時,韓淑秀拿著一份當日的《盛京日報》,高呼著:“刀下留人!”十萬火急地闖進法場。原來這份報紙上剛注銷“清帝退位詔書”,韓淑秀在千鈞一發之際,以政局驟變的快訊,挽救了郭鬆齡等的生命。兩人在生與死之中建立了感情,結為恩愛夫妻。

患難見真情,共同的理想讓這對夫妻婚後感情曆多年而彌新。在獲知丈夫帶來的客人竟是督軍府的少帥時,韓淑秀訝然----丈夫不是趨炎附勢的人啊。待看到丈夫的熱情中不乏尊敬與鄭重後,她更訝然。

但當張漢卿與郭鬆齡稍作閑談後,她就知道,該對這位少帥肅然起敬了。

穿越後第一次與別人有共同語言,巧得是郭鬆齡也是一位有大智慧大思想的高手,張漢卿充分發揮。他把前世的心得知識稍有係統地聯貫起來,詳細分析了日本與歐美在對待中國的態度與未來10年國際局勢的走向,並提出了自己的應對計劃。坦率地說,紙上談兵是二十一世紀憤青的專長:既不用深入地處理瑣碎的具體事務,又可以從容地用過來人的高度看待當時人看不透的現象,再加上把旁邊一個也算得上是未來一代名將的高手級人物唬得一愣一愣的,爽莫大焉。

郭鬆齡相見恨晚。他自負學識過人,是戰場上運籌帷幄的人才,卻屈尊在奉天講武堂做這成日誇誇其談的“教書匠”,難得遇到少帥這麼有理想、有文化、有眼光、有氣度的“四有”新人,頓生知遇之慨、報效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