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論道(1 / 2)

這話問得有些意思了。

眾所周知,現在中央政府分為直、皖兩大派係,另有一個廣州政府在事實上獨立,但是名義上,中華民國仍然是一個國家,大家都沒有異議。教官的話,有些考校國家大局的意味。

張漢卿胸有成竹:“所謂現代國家,無例外地對外表現在獨立外交、司法、海關,這一點中國遠遠不及;對內則政令及軍令統一,這一點中國的表現更是有目共睹。從民國成立起,各省便是事實上獨立的軍政體係,現在的民國體製既不是聯邦,亦不是邦聯,亦不是共和,而是由各路軍閥湊合起來的集合。單以東北而論,為中央政府所力所不及,但三省亦各有其統屬。即以奉省來說,同樣還有馮幫辦的另一股勢力,儼然分庭抗禮之勢。所以我說,中國當前遠不是統一國家,離統一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但是中國有‘全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傳統,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真正統一的這一天一定會到來,我堅信。”

中年教官欣賞之色又濃了一層,但是他接著問:“有見地。那你看來,是誰,最終會完成統一中國的大任?段總理、徐總統?還是孫先生的力量?”

張漢卿心內暗暗吐了口唾沫,這在上時空可是連小學生都懂的常識。他充滿自信地說:“直皖係難成大業,孫中山先生目前之政策仍處在模糊階段,尚未能團結中國絕大部分的民眾,現階段都不可能擔當起統一的大任。”

中年教官追問說:“所謂孫政策之模糊是指什麼?”

張漢卿微笑說:“孫中山先生是一個富有遠見的領袖,但是孤掌難鳴。他為了達成個人的政治目的與意圖,不惜在國民黨之外另立新灶,重新組建中華革命黨。但是中華革命黨卻要求黨員向孫中山個人絕對效忠,要按手模宣誓,並且將國民按入黨時間分成等級,享有不同待遇。部分同時流亡日本的國民黨員對此反對,原同盟會中重要人物如黃興、李烈鈞、柏文蔚、譚人鳳等俱未有加入。這使得他的力量大弱,削減了國民黨的執政基礎----不是說這樣做不對,而是現在的國民黨魚龍混雜,已經形成尾大不掉之勢。槍杆子裏麵出政權,沒有一點軍事力量的孫先生若想統一中國,還遠得很呢。”

這是實情。

孫中山當初擁有的實力確實有限:辛亥革命後大部分的省份主要的軍事憑借卻是各地的團練與新軍,或是混入部分華僑以及洪門與旗下哥老會的成員,無論在裝備與士兵素質上,皆無法與曾經的清朝主力北洋軍抗衡。此外由於孫並未實際投入革命戰事,故各省的革命勢力紛紛推出自己的領導,使革命勢力呈現多頭馬車的情形。至於1911年的武昌起義是共進會與湖北新軍革命團體文學社共同策劃的,甚至隻是一次偶然的擦槍走火事件。當時孫中山人還在美國科羅拉多州的丹佛的朋友的餐廳打工度日,對革命事並不知情,所以孫中山說:“武昌之功,乃成於意外”。這使他在國民黨內的威望,甚至一度不如黃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