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論道(2 / 2)

而現在的孫中山尚在上海,前不久還發表了一篇空洞無力的討伐袁世凱的文章《討袁宣言》,正不知路在何方。曆史上後來的變化是一回事,前提是沒有他張漢卿在。

中年教官明顯黯淡的神情讓張漢卿感覺這個人或許與孫中山有些淵源,或者至少是同情者或向往者。在派係壁壘明顯的時代,這種明顯的傾向性是為大多數政權所不見容的。不過以張漢卿的眼界,卻已經超越了這個階段,他有些對這個人感興趣起來。

明顯的,這個人一身正氣,遠不像典型的一些老兵痞慣有的邋遢與狡黠。軍服在肩上部分有一塊補丁,且整件衣服顯得已有些發白,明顯是長期漿洗過的舊製服,不過卻仍顯得甚是威武。一般地說,在中上層軍官中能夠仍然保持這麼樸素的,立身一定非常嚴謹。於是張漢卿的好感頓增。

兩人的對話吸引了許多旁觀的學員,張漢卿也渾身是勁。他把這群人當作他的表演舞台,繼續侃侃而談:“不過,也不是說統一中國就遙遙無期,至少,在奉天,我們27師是有資格完成統一東北的大任的。隻要充分發動民眾,力量逐步壯大起來,視形勢則進可問鼎關內,退足可自保。當前的主要任務,是在尚算和平的大局麵下,更多地儲備人才、發展工業與經濟、改善民生,為將來的奉軍大發展提供充分的保障。”

中年教官的眉頭舒展開來,他大手一伸,向張漢卿說:“說得好,少帥。我郭鬆齡願意幫助少帥達成理想,哪怕前麵是萬丈深淵也在所不惜。”

原來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戰術教官郭鬆齡,張漢卿非常欣慰。

史上郭鬆齡在奉天講武堂任教官期間,剛好張學良在這裏學習,他親身感受著郭教官遠離聲色,自持清廉,治軍嚴謹,對部下賞罰分明的一身正氣。張學良對他湛深的學養和高潔脫俗的人品極為欽佩。郭鬆齡在奉軍將領中,是別具特色的一個人。他受過北京陸軍大學的係統教育,曾加入同盟會,在廣州和天津兩次謁見過孫中山,深受其革命思想的影響。雖比張學良年長19歲,兩人卻成了莫逆之交。後來因對張作霖擴軍備戰、搶奪地盤的行為不滿,他在妻子的支持下,決心積蓄勢力,推倒軍閥,整頓奉軍,準備將政權交還給有民主思想的張學良。

張漢卿極清楚這個人在史上的能力,雖然他最後因不滿張作霖進攻國民軍而背叛奉係並造反,後因寡不敵眾兵敗被俘後被處死。但是以七萬人之力,打得張作霖要“布置關於下野和議和一事並準備逃往大連,且運來十餘汽車的汽油及引火木柴,布滿樓前屋後,隨時準備將大帥府付之一炬”,可見其用兵能力之強。不過在日本人、張作霖、吳俊升等合力進攻下最終失敗,夫妻雙雙被槍決。

以他這樣一個忠心為國為此不惜以命抗擊之人,在張漢卿誌在統一全國之理想下,絕不應該在此時空裏有叛反之意,郭鬆齡可是帶兵與搞政工的通用人才、能文能武的一把好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