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歸心(1 / 2)

張漢卿更進一步與孫烈臣行使權力,以調查湯玉麟與馮德麟交往涉嫌泄密為由,命令憲兵逮捕湯玉麟。湯玉麟乃率兩連兵逃去新民村。湯離去之後,張作霖怒不可遏,倒是張漢卿反認為這是使部隊純潔的好事。他對張作霖說:“湯玉麟走了倒是好事,沒他仍成席,有他攪了局。倒是父親對跟隨他的那撥人要及時安慰,不要再出集體倒戈的事。”

於是經過一番琢磨,張作霖麵對全師上下或憤懣,或忐忑的心態,不計前嫌,寫了一封非常懇切的信給湯玉麟,全函如下:

“閣忱仁兄:十七年患難至交,臨別竟未一晤,弟心傷矣!我兄之心能毋傷乎?回憶在桑林子時,我兄、輔忱及弟等共廿四人,屢受洪輔臣、徐翰武等大股欺侮。金壽山勾結俄兵,乘夜襲擊,我等冒死衝出重圍,孫德山背負趙氏出險,投到老達房,家敘五大度優容,推誠相處,稍得喘息。及投誠新民,弟任管帶,兄任左哨哨官。我兄生擒杜立山,首建奇功。弟因升前路巡防統領,兄升馬二營管帶。後開赴洮南,剿辦‘蒙匪’六十三牙簽、陶什叨等,弟兩次被圍蒙古包內,兄均冒險衝到,弟感激涕零,兄勸慰說:‘不願同生,但願同死。’言猶在耳,永矢弗諼。辛亥之秋,奉趙將軍電回省,亂迫眉睫,人心慌恐,我兄率部於一夜之間,擒獲恒六、張榮等首要,脅從逃散,省垣轉危為安。弟因統領中路巡防,旋改編陸軍二十七師,弟任師長,兄升五十三旅旅長。及段將軍離任,弟承乏督軍兼省長。他人見我師團結堅固,前途順利發展,十數年間,得長全省軍政,因羨生忌,因忌成仇,挑撥離間,多方破壞,事實俱在,不待覆案。人生最寶貴者,莫過於生命,昔當患難之時,誓同生死,偶以言語之差,視同陌路。我兄向重義氣,今乃不念前情,不思舊雨,決心離去,此弟深為不解,亦最為痛心者。況且父靈浮厝,大事未完,老母在堂,仍待奉養,兄弟妻妾子孫等,食指日繁,開銷日增,兄不為自謀,也不為全家老小著想乎?共得之富貴,當共享受,耿耿此心,天日可表。今日不辭而行,挽留無術,何時意轉心回,肯來聚首,富貴與共,決不食言,書不盡意,尚希諒察。”

(注):函中人名注釋:一、金鼎臣後為二十七師所屬一團長,違法亂紀,被張斃獄中。二、趙氏為張之元配,參加徐州會議之奉天代表趙錫嘏,即其族人。三、張作相字輔忱,家敘五為張景惠。四、杜立山為綠林著名匪首,騷擾地方,張邀共飲燕,即於席上擒之。五、陶什叨等為蒙古匪首。六、張榮即張榕、革命黨人。七、“他人見我師團堅固……多方破壞”一段,他人指馮德麟。

張作霖不能執筆,可是這封信卻是他口授,緬懷舊日交情和半生曆史,是一封真情流露的信。27師各將領見將軍對一個叛將都能如此仁至義盡,無不從心眼裏敬重張作霖。湯玉麟的離開,正好是27師去蕪存精的好由頭。沒有了湯老虎,張漢卿對軍隊的整肅頓時少了許多阻礙。

湯玉麟走後,護駕有功的張作相接任53旅旅長。對他,張漢卿是放心的:張作相曆史上也是忠心耿耿於張家,沈陽皇姑屯炸車事件發生後,張作霖被炸死,張作相一心輔佐少帥張學良。張學良對張作相也很敬重,稱他為老叔,輔帥,又讓原配夫人於鳳至做了張作相二夫人花福田的幹女兒,關係一向密切。不少人認為張作相是張作霖的兄弟,但穿越而來的張漢卿明白,張作相是錦州義縣人,張作霖是奉天海城縣人。他倆隻是名字上的巧合,並沒有宗族關係。但是,由於他倆兩次結拜為盟兄弟,又都是關東要人,所以不了解底細的人都這樣地猜想和誤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