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贏家(1 / 2)

這一事件讓徐樹錚遭到多方質疑,名望大損。也挑開了皖係特別是徐樹錚與直係外圍馮玉祥之間的仇恨,給直皖兩係帶來新的不和的種子;奉係雖然未能如願分化直皖,但是通過徐樹錚之手,敲掉了吉林孟恩遠的強援陸建章,對張作霖有百利而無一弊。因暗殺事件造成的後遺症已經把段祺瑞架在火上,現在他已經沒心思再去追究奉軍兩奪軍火的事了!

張作霖為了削除內外對陸建章死於奉軍駐地的質疑,以楊宇霆事陷“暗殺門”、對關外奉軍控製不力為由,命令撤消其奉軍關外總參謀長職務,改由張漢卿順勢接掌。並任命張作相擔任“暗殺門”調查組組長,同時建議北洋政府免除徐樹錚的關外參戰軍直奉聯軍副總司令職務,成功地轉移了這個火藥筒。

一計不成,張漢卿再施一計。

皖係對曹錕也不能無所顧慮。事實上曹錕也感覺到徐樹錚的手段過於毒辣,而且自己也不能不懷有戒心。但是皖係很快地治好了他這個心病,徐樹錚信誓旦旦地保證副總統問題一定照原約辦理,決無變更。徐樹錚又說:今後並不要求他再到漢口主持軍事,隻要不反對第五期作戰計劃,讓別人去打,副總統就可穩穩到手。曹錕吃了這道“迷魂湯”,又搖擺不定了。

31日督軍團又在天津舉行會議。這次天津會議有一個特色,是張作霖親自參加了督軍團會議,其它參加的是:曹錕、張懷芝、徐樹錚、倪嗣衝、田中玉、龍濟光等。長江三督仍未派代表出席。倪嗣衝是接到徐樹錚密電於當天趕到的。

這次天津會議仍是討論總統問題和南征問題。張作霖讚成推舉徐世昌為下屆總統,並且建議推段祺瑞為副總統。這是當初與張漢卿父子兩人商量好的對策。因為他此刻雖貴為奉天督軍,擁有4個師又5旅的龐大兵馬,卻無法正當地介入吉林局勢。張漢卿建議張作霖的目標以北京政權的副總統為幌子,張作霖也知道憑自己目前的實力,要想實現這個目標很難,他真正的目的是“退而求其次”,先在東北稱王。

倪嗣衝怕會議造成僵局,所以建議副總統人選暫時不作決定,留待給對南作戰有殊功的人。這個建議是徐樹錚借倪嗣衝口提出來的,因為徐樹錚原已答應過曹錕,自不便食言,可是如今張作霖親身入關,他又想把這位子籠絡張作霖,借以鼓勵張作霖把奉軍全部調赴南方作戰,另一方麵卻又以副總統為餌,引誘曹錕和他的直軍繼續對南作戰。以挽回南方的僵局。

曹錕本以為自己是唯一的副總統候選人,而且當時徐樹錚的表示是隻要他不反對對南作戰就夠了,並不需要他積極南征,怎知湖南前線發生了變化,自己的大將吳佩孚卻拒絕作戰,且和南軍成立了停戰協議,而這次的天津會議卻把副總統留給征南有功者,張作霖在旁虎視耽耽。天津會議一致決議勸告曹錕南下立功。曹錕一方麵舍不得放棄副總統位子,另一方麵又接到吳佩孚密電,阻止他南下,使他真是進退兩難。

此時曹錕深深覺得自己是被騙了,因為他如果真的南下,則張作霖一定乘機深入北京政權,張作霖是他最大的威脅,有取副總統的野心,同時也是除他以外唯一的人選。段祺瑞派花車接曹錕赴京詳談,曹竟予以拒絕。

直係大佬反目後,段祺瑞北京政府實力大損。為了撫慰張作霖,防備後院起火,於是任命張作霖為東三省巡閱使。此職等於是前清時代東三省總督一職的複版,可以總攬三省兵馬大權,而就實際勢力來講,張作霖擔當的東三省巡閱使權力遠在東三省總督之上。這一職務的任命,使張作霖擁有了對東三省合理合法的控製權。當然張作霖劫軍火之事段係人馬更不會也不敢提。

在這次天津會議中討論對南作戰時,誰在先誰在後也各有歧見,張作霖既然以“打手”姿態出現,各省軍閥就主張以奉軍為前方主力,以代替在前線按兵不動的直軍。但是張作霖當然不肯這麼做,他建議把奉軍當做各路戰線的總預備部隊,隨時應援前方,這當然遭到其它軍閥的反對,這等於消耗了別係的力量,再由奉軍前往接收,大家都不是傻子,誰肯這樣幹?因此這個問題大家便牽延不決,你推我賴。各省軍閥在此期間,唯一一致的是向北京政府索取軍餉,他們開出來的數目是1500萬元。

沒有錢當然不能打仗,於是段內閣便忙於在“錢”上麵動腦筋。於是,這次的天津會議雖有張作霖親自參加,卻仍無結果----但這是張氏父子所想要的結果。雖然張作霖把支持南下的聲音叫得震天響,在明麵上也沒有人懷疑這位老兄的誠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