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和平談判(1 / 2)

孫烈臣和吉林督軍部的30師先頭部隊第60旅旅長劉翼飛少將在午前在臨時搭建的指揮部內會見了巴羅德洛夫。俄國代表向奉軍政府表達了蘇俄政府的憤怒之情,他說:“根據中俄《呼倫條約》,中國政府任何單方麵對呼倫貝爾的行動必須事先征得我方的同意。現在,奉軍悍然發動了這場戰爭,是對蘇俄政府的嚴重挑釁。我們將采用一切必要手段,來捍衛國家的榮譽!”

孫烈臣不為所動。他說:“呼倫貝爾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奉軍根據政府的命令行事,可不是要看貴國的臉色。我是軍人,以守土保家為職責。呼要自治、要獨立,我接到命令,就是要用武力製止這種行為。”

巴羅德洛夫一臉鐵青,沉聲說:“我剛從你們北京政府得來的聲明,中國保證《呼倫條約》的神聖不可侵犯。孫將軍是根據哪個政府的命令?”

孫烈臣未及答言,門外忽然傳來一聲清朗的聲音說:“民國北京政府放棄對呼倫貝爾的擁有權,這樣的賣國政府我們怎麼可能還會遵從呢?收複呼倫,是東北聯省自治政府應全民所請,依照國家主權神聖不可侵犯的原則進行的正義之戰。”話音未落,一個高大英俊的麵孔出現在眾人的視線中。

孫烈臣嗬嗬一笑,說:“少帥到了,怎麼也不通知一聲?”

張漢卿微笑著向孫烈臣問了好。在奉係將領中,他最尊重的便是孫烈臣了。

這位父親的老部下、老戰友,時刻以奉軍的利益為已任。在史上,他對張作霖忠心耿耿,至死不渝。第一次直奉戰爭中,孫烈臣任鎮威軍副司令。奉軍戰敗,直係軍閥吳佩孚揮師北上,大有搗毀奉垣之勢,張作霖處境千鈞一發,十分火急。孫烈臣乃孤軍奪出錦州,獨擋榆關之衝,扼守九門口,臨陣督戰,凡數十晝夜,抵住直軍進攻,穩定了東北三省之局勢,乃有直奉兩係講和之舉。孫烈臣代表奉係,與直係代表王承斌會談於天津英國軍艦上,達成停火協議。孫烈臣身兼數職,疾病纏身,長期滯留奉天省城,不能脫身料理吉林軍政兩務,他唯恐貽誤戎機,遂向張作霖提出辭呈,並保張作相為吉林督軍,王樹翰為省長。但張作霖未予允準,隻允歸故裏靜養。1924年4月25日,孫烈臣病逝,終年52歲,一生無子女。張作霖聞訊躬往吊唁,至則竟抱孫烈臣之屍體痛哭有半小時之久!

當此之時,孫烈臣正當壯年。他一生未婚,待張漢卿如臣如父,他以自己在東北係中的強大影響力,對張漢卿的各項舉措報以強烈支持。他的這一舉動,確實給張漢卿的東北新政減少許多阻力。張漢卿也投桃報李,對待孫烈臣也與眾不同,素以“孫叔”稱之,在重大問題上常先與他溝通,像此次出兵,孫烈臣與他的意見是一致的。

巴羅德洛夫雖人在呼城,對東北的形勢還是非常了解。張漢卿之名,他也算如雷貫耳了。他用俄國人的禮儀向張漢卿打了招呼,說:“少帥閣下,我代表俄國政府向貴方破壞兩國條約之事提出抗議!”

張漢卿暗笑,心說:“老毛子也會抗議,真好笑。”嘴上卻說:“不知道巴羅德洛夫伯爵閣下聲聲所要遵守的條約是誰簽屬的?”

巴羅德洛夫頓時啞口無言。1915年簽署條約的當事人雙方,是當時的民國政府和沙皇俄國。而如今時過境遷,沙俄已被蘇俄推翻,中華民國政府與蘇俄政府就呼城地位的談判尚未開始,在此種情況之下,再用舊條約來說事是不是有點不合時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