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1 / 2)

張作霖隻讀了3個月的書,就輟學了,因為他得回家拾柴,幫母親做飯打雜。他粗通文墨,難免會寫錯字、說錯話。然而,有時候,這些差錯,在鬧笑話的同時,卻往往會成為一段流芳千古的佳話。

據說,以前大帥府的傳達室門前,有一塊“傳達室”的木牌,他進進去去的時候,往往隻看衛兵的軍容風紀,不大注意其它地方。有一天不知怎麼的,被他忽然看到這塊標牌了,皺起了眉頭,心裏很不爽。下車後,他語重心長地對秘書說:“就算咱勝利了,東北統一了,也不能驕傲呀,你看這大帥府門上,隻掛了‘治國護民’的牌匾,也沒有掛我張作霖三個字嘛。”接著,他轉過身,再把前麵的傳達室一指,繼續說道:“你再看看我們的弟兄,一個小小的傳達室,都要掛上他傅連寶的大名,成何體統?”秘書定睛一看,差點笑出聲來,原來,首長把傳達室看成了傅連寶,當成了人名。

鬧了笑話,張作霖倒不以為忤。不過他想道若是戰場上官兵們搞出這些名堂來,傳達軍令錯誤,可就是勝負攸關的大事了。所以在張學良等人的教育問題上,一向給予重點對待,不旦讓張學良學習時髦的英文,招聘了許多家庭教師,還安排了奉天大儒金息侯做他的專職老師。

不過他的奉軍將領們大多是和他一起出生入死的山林草寇,打仗容易,讀書卻難。有道是武打天下文治國,手底下沒有幾個得力的文臣,終其一生也不過是個草頭王。張漢卿知道乃父的“大誌”,也不失時機地提出大辦教育,以培養人才。

張作霖也曾為此專門上書當時的大總統袁世凱,指出奉天教育存在的種種弊端,並提出了整頓的措施,建議對學校加強管理。當是時,張作霖僅是奉天城內小小的第27師師長,雖說握有重兵,但無論如何與教育是扯不上邊的。

綜合幾個謀士的意見,張作霖在條陳中首先指出,奉天辦學存在兩大弊端:一在糜費過多,得不償失;二是教授不得其人,僅是坐擁虛名,缺少實際才幹。另外,他還提到,辦學偏重於高等小學,忽視初等小學,使師範畢業者不願到初小就教。初小既缺乏良師,而畢業者亦無從升學。

張作霖的條陳引起教育部、國務院乃至大總統的高度重視,肯定該條陳所指皆為症結所在,大總統命國務院將該條陳轉交教育部查照。

對於第一條,教育部回複“已於本年二月十九日通令各省斟酌地方財力,體察人民生活狀況,竭力撙節,以杜虛糜”。對於第二條,教育部批道:“現在小學之必待整頓,亦誠刻不容緩。整頓之法,當從力節糜費,嚴定教員、管理員資格入手。庶使不能勝任之教員、管理員得以大加淘汰,於教育前途乃有澄清之望。”1915年4月9日,教育部訓令各省民政長遵照辦理。教育界聞之歡欣鼓舞,卻不知此訓令源自於一個遠在東北、並素有“土匪”之名的赳赳武夫所倡導。

為了培養出更多的人才,師範類學生的培養是重中之重。1918年12月1日,奉天國立高等師範學校正式成立。開學典禮上,奉天政務廳長史紀常前往宣讀了張作霖的祝詞。

時至今天,師範類院校學生免收學費,每月還有補助。但卻很少有人知道,早在張作霖時期,奉天的師範學校就已免收學費了,而且還發給夥食費,這些費用全由奉天省政府買單。人們常說,“沒有免費的午餐”,可是奉天的師範學校不僅有免費三餐,而且標準還不低呢。例如奉天省立第一師範學校,學生夥食早餐為大米粥、鹹菜;中午大米飯、四菜一湯,兩葷兩素;晚飯四菜一湯,皆為素菜。星期六午餐改善夥食,有壇肉、木須肉、燒黃花魚,燴海參等。另有其它如奉天高等師範學校,夥食也非常豐盛。

正史上在第一次直奉戰爭後,張作霖在整軍經武的同時,再次狠抓教育。他欣然采納奉天省長王永江、教育廳長謝蔭昌的建議,創辦東北大學,並對王永江說:“我沒讀過書,知道肚子裏沒有墨水的害處,所以可不能讓東北人沒有上大學求深造的機會,岷源(王永江的字),一切事我都交給你了,開學越快越好。用錢告訴我,不管多少,我寧可少養五萬陸軍,但東北大學是非辦不可。”

成立東北大學本是中國自己的事情,可是日方得悉東北當局要自己辦大學之訊,日本駐奉天總領事竟公然向王永江提出“勸告”:“聽說你們要辦大學,那可不容易呀!又費錢,又沒人。你們要讀理工科,我們已有‘旅順工科’;你們想學醫,我們早有‘南滿醫科大學’;你們願學文法科,也可以派留學生到帝國大學去上學,大日本政府將予以優待,給予官費補助。你們何苦自不量力,自尋苦惱,而去自辦大學呢?”王永江當即將此談話報告給張作霖。張作霖聽後,十分氣惱:“他們越是反對咱老張辦大學,咱們就是非辦不可。得快辦,要辦好,快出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