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漢卿是個在政治上大事情“拿主意”的人,但對於細瑣的工作則不是其強項,一切都有賴於以王永江為首的東北發展委員會副主任(簡稱發改委,張漢卿掛名主任)實際執行,他的主要工作在於“用驚人的預見性給東北新政以奇思妙想”(參見《中華民國史----張漢卿傳》)。
東北新政之初,財政緊迫的狀況非常明顯。東北雖有大量的土地,但是卻缺乏必要的人口來開墾。此時農業耕作還處在近乎原始的肩挑手扛(這種狀況在正史上60年後改革開放好久時仍然在中國遍地出現),短期內個人也沒有能力開墾如此之多的土地。生產力的低下束縛著農業的發展,而農業正是張漢卿賴以為工業輸送營養的基本要素。
搞工業,需要錢,錢開始隻能從作為第一產業的農業中來;農業要想大發展,生產效率要提升,需要機器等工業的成果,仿佛陷入一個死循環。張漢卿不是搞經濟的專家,但是經濟學的理論他明白,這一點要比東北許多財經界的高手們還懂得多。
中國是一個典型的農業國,錢最終還是得從農業中來。
其實東北在全國來講並不算窮,這裏有“捏把黑土冒油花,插雙筷子也發芽”的黑土地,有豐富的水利資源,地表江河縱橫,地下水量可觀,大氣降水充盈,極為適宜農業發展。工業上,因為日、俄先後侵入,並將這裏作為其原料的采集地,帶動了采礦業、煉鐵業及相關產業的出現,相比較而言,在工業方麵,除得賴於沿海的地理優勢的天津、上海、廣州、青島等城市外,當時全國還沒有比東北工業更“出色”的----雖然東北也隻有算是原始的手工作坊式的工業。
東北的人民窮,東北的地主、商人們可不窮。本來齊齊哈爾是黑龍江的省會,但是在俄國建成北滿鐵路後,哈爾濱的區位優勢不久就顯現出來,最終替代齊齊哈爾成為黑省的新省會。夜幕下的哈爾濱燈火輝煌,這裏陸續建成遠東最大的大豆交易市場、東北糧食集散基地,中國北方重要的貿易中心,本是一個小水港的哈爾濱一躍成為遠東最大城市。在俄國發生革命後,許多不滿於蘇維埃政權的舊俄貴族攜家帶口移居中國。因著這個因素,張漢卿決定首先發揮哈爾濱的獨特作用,吸納外資。他於新政開始後的一個月內一口氣頒布了幾個法案,極大地改善了資金不足的問題。
《東北移民法案》規定了外國非農業人口(主要是指白俄移居者)需向東北自治政府繳納數額不等的移民費用,以成為中國的公民。此移民費用還可以用投資的辦法代替(數額在一定程度的投資則免交費用)。這其中,有專業特長的人員可免交費用並在政府安排的各個機構任職,如數學、物理、化學、機械、電子、模具、航海、造船、機車等等行業,為東北工業發展提供了免費的人才。
根據為解決地多人少的狀況而製定的《東北移民法案》,政府為從關內和朝鮮邊民的進入大開綠燈。由於關內連年內戰,以及聽聞東北有地可種的吸引,赤貧的中國人口從華北大量湧向關外,1919年1月,全東北人口(僅關外三省) 2622萬,到年底猛增到2783萬人,1920年底更達到3097萬人,此一趨勢明顯加快。
感謝上帝!張漢卿雖然不是忠誠的基督教徒,卻忍不住對風調雨順的氣候大加感激,因為1918年又是個豐收年。隨著又一個豐收年,東北聯省自治政府所據的東北三省年產大豆200萬噸,小麥160萬噸,稻子56萬噸,小米80萬噸,高粱640萬噸,玉米400萬噸,雜糧豆類(大豆除外)48萬噸,棉花24萬噸,煙草13萬噸。存欄牲畜包括馬320萬匹,牛240萬頭,羊2400萬頭,豬3200萬頭。全地區年產糧食約1600萬噸左右。政府統計局的信息顯示,截止12月底,全地區可耕地麵積為4000萬頃(40億畝),其中已耕地1250萬傾。森林麵積為1億7000萬頃。東北已是不亞於江南的“北方糧倉”(曆史以來本就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