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庫倫之戰(上)(2 / 2)

可惡的“安蒙軍”炮彈似是無窮無盡,一波又一波地向蒙軍陣地飛來。而蒙軍隻有滿清留下的十來門小炮,火力不及不說,射程還不到“安蒙軍”大炮的一半,隻有看著炮彈從步兵頭頂飛過卻無可奈何。博克多格一早即在前線指揮,見“安蒙軍”火力猛烈,情知東線是突擊主力,急忙調其它兩處部隊加入戰場。郭鬆齡正要他如此做,反正一發炮彈也是炸一堆,兩堆人合在一起仍是一堆。

炮兵團起初還擔心炮彈傾泄過多,要不了多久,整個炮兵團都將彈絕。可是張漢卿、郭鬆齡認為隻要戰勝這一仗,蒙古將無惡仗可打,因此主張嚴厲打擊,以將蒙軍的士氣打散,將蒙人的心回收。

半個小時的炮擊後,已消耗所帶炮彈的大半了。俟對麵的蒙軍援軍到達後,傳令打起信號彈。

正在城南隱蔽待命的張誠德騎兵旅聽得城東炮聲隆隆,手下士兵心正癢癢,被張誠德強行按捺。他這一股力量是此次戰役的決定力量,要在城南敵兵被抽調之後,以騎兵的快速優勢搶先攻進,然後迂回至城東守軍背後,形成兩麵夾擊之勢。他焦急地等待郭鬆齡的進攻命令,在東北講武堂他對郭多有認識,郭是個令行禁止的新派軍官,重視紀律的嚴明。

“呯!”地一聲巨響,如煙花在半空裏綻放,這是進攻的號令,參謀長終於讓他的部隊有所作為了。張誠德精神一振,大喝一聲說:“上馬!”

他抽出馬刀,在半空中挽出一個刀花,大聲說:“各團以前所部署,全速進攻。一路上不得遲疑,不得收俘,不得下馬,不給敵人喘息的機會!”四個騎兵團,如四條洪流烏壓壓地向前湧去。留守的蒙軍被沉悶的馬蹄聲所驚聳,齊聲大叫:“敵襲!”

此時雖然告別了冷兵器作戰,但是中國以步槍為主力的熱兵器尚不能對騎兵作出有效的殺傷,致使在非正麵戰場,騎兵作為古老兵種,仍在中國戰場持續了二十多年。

從民國元年末組織第一騎兵旅,旅長陳文運(日本士官生)參考國外騎兵編製的變化,建議在騎兵團下取消營級,團直轄連,騎兵連改為轄四個排的大連,得到采納。改製後的師屬騎兵團轄三至四個騎兵連,五六百人;騎兵旅下的騎兵團轄五個騎兵連和一個機槍連,九百餘人。編製的約化提高了作戰效率,同時數目的減少也與當時國內外騎兵作用的減小有密切關係。

奉軍在張漢卿改編後對騎兵的編製作了稍許變化:騎兵連轄4個排,師屬騎兵團轄4個騎兵連及1個機槍連,約1130人;騎兵旅為騎兵最大編製,下轄4個編製為5個騎兵連的騎兵團及1個後勤營,共約6100人。這是因為在東北地理廣闊、軍隊尚談不上機械化的條件下,騎兵可作為“奇兵”起到突擊及突襲的作用。

在與沒有重機槍、缺少大炮的蒙軍作戰時,快速的騎兵確實是步兵的天敵。這也是張漢卿與郭鬆齡要讓張誠德騎兵旅作為致勝的主力的原因。

想一想數千匹戰馬狂奔的場麵是何等驚人,一部分蒙軍已識趣地丟下槍:駐守城南的一個旅剛被調走半數,剩下的2500殘兵是無論如何抗不住這雷霆一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