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中衛改編(2 / 2)

張漢卿待他一氣說完,微笑著說:“好讓貴使知道的是,涼州鎮守使馬廷勷已率全軍接受‘安西軍’改編,現在我軍右路已長驅直下,剛才報稱已占領永登,側翼前鋒已抵達皋蘭,蘭州城已指日可下。”他望著馬福壽,悠悠說:“還有一支騎兵沿黃河上溯,不久即可抵達中衛城下。何去何從,請轉告護軍使決斷。”

馬福壽一驚:中衛為寧夏後路,如果中衛有失,寧夏軍那是在劫難逃了。他不敢再停留,急匆匆返回銀川。張漢卿與韓麟春相視一笑,長籲說:“寧夏大勢已定,全軍可以在銀川過年了。”

次日清晨,寒風呼嘯,銀川城中飄出一麵白旗。按照馬福祥與“安西軍”的交涉,銀川守軍耷拉著腦袋,排著鬆散的隊列,列隊出城繳械投降。馬鴻賓也在接到命令後放下武器,一時間平羅守軍馬鴻逵部也和平解決。寧夏東北部諸城紛紛不戰而下。12月7日,“安西軍”左右路軍會兵於黃河北重要城市寧夏中衛。

時值隆冬,“安西軍”後勤補充實為不易,張漢卿與郭鬆齡、韓麟春分派各部防守要地,並派人與蘭州諸勢力派別談判以求和平解決甘肅。在此之際,張漢卿進行了後世聞名的中衛改編:

一、安西軍司令部軍隊統一改名為西北人民軍,隸屬於人民黨西北軍事委員會。強調軍隊是黨的軍隊,堅持人民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軍旗同黨旗一樣設計為一麵鮮紅的五星紅旗,喻意為四方環繞中央,黨與軍隊息息相關。以張漢卿為人民黨西北軍事委員會主席兼西北人民軍總司令,韓麟春為副主席兼副司令,郭鬆齡為總參謀長,原奉軍第一師副師長裴春生、獨立旅旅長齊恩銘、宋九齡、“安蒙軍”騎兵旅旅長張誠德等四人均為委員。

二、軍隊的宗旨是“保衛國家,保衛人民”,有別於當初東北新政時主要強調奉軍是東北人民的軍隊,因為張漢卿的目光已指向更遼闊的天地,而護國安民是中外一切軍隊的最崇高目標和戰鬥力源泉。

三、支部建到連上,逐級擴充人民黨黨員在軍隊中的比重。在各部長官下設立政治部,負責政治、軍事、外交政策之宣傳,戰事動員及思想教育之職責。

四、各師、旅、團實行黨委領導下的民主集中製,重大決策需由所部正副官長、參謀長、政治部長、後勤部長、裝備部長過半數通過,如遇票數相同,則正官長有最終決定權。

五、官兵一致,在連部建立“士兵管理委員會”,禁止體罰士兵。

六、提高官兵識字率,沿襲“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建立新式人民軍隊。

“中衛改編”奠定了人民黨在軍隊中的地位,提高了中、下層特別是士兵的戰鬥土氣,增強了在百姓心中的地位。他的影響是深遠的,即使在當時,也深深地震動了關內外。

以張景惠、湯玉麟等為代表的舊派非常反感張漢卿的作法----這些舊式軍人,習慣於一言九鼎,他們當初並未意識到人民黨的巨大潛力和作用,軍隊實行民主集中製不但分了他們的兵權,還限製了他們的種種特權。這是他們無論如何都很難答應的。他們以軍隊不可以搞所謂民主,到時候令出多頭或意見不統一反而影響軍隊的可靠性為借口反對。

以孫烈臣、張作相、於珍為首的士官派因忠於張作霖,對此雖有不解,卻不置可否。以薑登選為首的大學派(受過高等軍事教育)卻十分讚賞張漢卿的改編,他們大聲疾呼,要在全東北推廣此作法。

張作霖毫不擔心張漢卿會有異誌----父業子繼,他也一直把張漢卿作為未來的繼承人來培養的,如果中衛改編真能增加張漢卿對軍隊的控製力,他絕對會全力支持----他是靠陰謀和匪氣得到眾人的支持,張漢卿一身文氣,走他的老路恐慌難成功。但是他又怕影響了自己支配性地位,到時候萬一軍隊動蕩、張漢卿控製不住軍隊,他的多年努力化為一旦。有心征求老搭檔吳俊升的意見,吳俊升卻甚悠閑:“大帥,一切由你決定,我吳大舌頭永遠唯你馬首是瞻。”

權衡再三,張作霖電令“中衛改編”限在西北,東北諸省軍事編製維持原樣。

對張漢卿的“中衛改編”,各方反應不一。直、皖係等主要實力派認為軍隊應該國家化,政黨隻應該是參政組織,如果允許各黨擁有忠於自己的軍隊,即使按合法程序選出大總統,卻仍是新一輪的分裂。他們發動京、津不明真相之大眾及學生,群起而斥之,鼓噪張漢卿是新式軍閥。

而孫中山則痛感自己手中無兵權,身為國民黨總理卻無法實現政令,深刻體會到黨派必有武備為輔的道理,也與他通過軍政、訓政以過渡到憲政的治國理念相符,因此報以支持和理解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