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進與退(1 / 2)

時間到了民國九年,即公元1920年。在各國政府紛紛緩和對華關係時,日本卻變本加利。新年之初,一邊要求繞過國聯與中國直接討論山東問題,一邊阻止美英法日合組的大銀行團對東北的投資以方便日方全麵控製東北的財政。

此時蘇俄領土上進行著一場激烈的戰爭。蘇俄紅軍繼在年底在伊爾庫茨克打敗盤踞在西伯利亞的白軍首領高爾察克後,揮兵東進,在貝加爾湖大敗外國幹涉軍(即遠征軍)。美、英、法各國因長期與蘇俄處於敵對狀態,曠日持久了無勝跡,均萌生退意。

1月14日,美國通知日本,撤退駐西伯利亞美軍;中、英、法、意亦同時撤退,計劃於4月1日撤完。隻有日本已占有龐大的既得利益,表示反對。為了體現日本在東北的勢力存在,3月10日,日本越界向吉林逮捕華人。3月31日,日本又宣稱俟俄國東部恢複原狀,對於朝鮮與滿洲無危險時,即將西伯利亞日軍撤退(在正史上中華民國因其將滿洲與朝鮮並列,於5月17日提出抗議)

十月革命勝利後,對無產階級革命運動的畏懼及掠奪的欲望,使資本主義世界在對蘇維埃國家及其給資產階級各國工人階級和殖民地、半殖民地被壓迫群眾的巨大革命影響的憎恨中聯合起來,妄圖消滅這個革命的發源地。因此,十月革命後趁蘇維埃立足未穩,各帝國主義國家便聯合起來對蘇俄進行武裝幹涉。日本帝國主義更是走在了各國前麵。

其實,日本早有侵吞蘇俄東部領土的野心。19世紀末日本就製定了擴張的“大日本國”政策,指出其擴張的領土範圍“西方——暹羅、中國沿海、蒙古、滿洲、朝鮮、阿穆爾州及海濱省。北方——薩哈林島、勘察加、白林島及庫特省”,無疑日本要實現這一國策在俄國領土上必須將薩哈林島、海濱省占為己有,日本占有俄國遠東地區最重要的原因是對俄國遠東地區經濟上的掠奪,依照日本軍閥的設想“實現‘大日本國’大陸防衛根據的第一個地點應當首推俄屬東部西伯利亞地區的煤鐵礦、石油泉、魚產等項。隻有占領此種寶藏之地帶,固著於東部西伯利亞之地域內,日本方能登上跳板,再由此處跳到世界之極鋒”,實現“大日本國”政策。日俄戰爭後,俄國將庫頁島北緯50度以南割讓給日本,並同意日民在俄國沿岸的日本海、鄂霍次克海、白令海經營漁業。

在這種國策的推動下,日本伺機加緊對俄屬東部西伯利亞地區的侵略。十月革命的爆發,為日本出兵西伯利亞提供了機會,日本以維護遠東秩序,防止蘇俄革命的蔓延為借口,試圖向蘇俄遠東地區侵入。日本在軍事擴張的同時加緊了經濟上的掠奪。日本資本家在政府的輔助下,趁其對遠東地區武裝幹涉,以賤價貨物充滿西伯利亞地區。軍用列車或紅十字會列車,時常滿載與日本軍隊或紅十字會的需要毫無關係的日貨,從海參崴前來。在《日本》一書中記載:“1918年,一次鐵路發生損害時,發現二十九輛軍用列車中,二十一輛滿載非係軍需品的各種貨物。”可見日本對遠東地區經濟上的依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