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攘內安外(上)(1 / 2)

共同打敗皖係後,曹錕、張作霖率領他們的僚屬和衛士分作兩批由天津到北京來。對這兩位大人物,總統徐世昌不敢怠慢,在東車站鋪上黃土,戒備森嚴,以帝王之禮隆重地迎接他們。歡迎人員一律發給入站券,以防意外。從車站到他們的臨時館舍,沿途派兵列隊把守,閑雜人等不得靠近。商店居民均須懸掛國旗以表歡迎。從中不難看出,徐世昌對這兩個大軍閥的恐懼。

曹錕、張作霖到京後,於1920年8月11日組成靳雲鵬內閣。組成如下:外交總長顏惠慶,內務總長張誌潭,財務總長周自齊,海軍總長薩鎮冰,司法總長董康,教育總長範源濂,農商總長王乃斌,交通總長葉恭綽,陸軍總長靳自兼。這個內閣名單是直奉兩係相互妥協的產物。9人中,張為直係,王屬奉係,靳、周、葉均接近奉係。大體上看來靳內閣逐漸倒向張作霖一邊,這使曹錕、吳佩孚十分不滿。

直係在馮國璋時期,在地方上擁有強大的力量,主要由直係的旁係----“長江三督”(即是江蘇督軍李純、江西督軍陳光遠與湖北督軍王占元)加上直隸督軍曹錕構成。在馮國璋死後,直係一如過去的小站係(袁世凱力量,分為直、皖二係,和有重要關係的奉係)產生了分裂,長江係的李純一度想與保定派的曹錕角逐直係的領導人,卻英年早逝,在戰勝皖係的第3個月在江蘇任上離奇自殺,並將督軍之位傳於齊燮元。王占元任督軍,他是馮國璋舊直係人馬,素與吳佩孚關係不好,正史上吳借川湘聯軍攻鄂的機會把王占元逼下台,算得上是“政見不和”的同道中人了。

直係的主力為保定派的曹錕,曹錕的軍事力量主要建基在陸軍第三師上,而第三師師長便是吳佩孚。直係保定派的分裂自第一次直奉戰爭之前,因為和戰問題產生了分裂,一為主戰的洛陽派,而洛陽派的領袖是開府洛陽的吳佩孚;另一為主和的天津派,天津派的領袖是王承斌;最後一派則是以曹錕為首領的保定派,保定派主要持著觀望的態度。

約定戰後劃歸直係勢力的安徽、浙江、山東三省因各種問題,並未如預想的那樣完全倒向直係:

安徽督軍倪嗣衝是段祺瑞的有力支持著,皖係失敗後,倪被解職赴天津意租界隱居作寓公去了。手下張文生、馬聯甲倒向直係,算得上是一點收獲。

山東一直是皖係地盤,督軍為鄭士琦所得,他積極進行“保境安民”之策,努力在直、奉兩種勢力間保持均衡,實際上還傾向於已經下台的皖係。他的後任也是坐觀皖係失敗的“直皖係”山東督軍田中玉,並於戰後再兼省長之職。因為鄭、田二人的謹慎,吳佩孚沒能在戰時戰後找到借口,對山東無法染指。

浙江是皖係的“鐵杆”地盤。然而督軍盧永祥的地方軍事力量實在雄厚,加之他轉變也快,在直皖之戰中並沒有多少小辮子可抓,且戰後民間主和之聲高漲,直係無力也不敢再輕啟戰端,以至於坐視浙江成為皖係最後的一塊根據地。

反觀奉係,眾誌誠城,齊心協心,得利得益。在這次驅段中,奉軍以極低的代價,得到天津(因奉軍關內人數眾多,直係兵馬在戰後複回防駐地,天津漸成奉係一軍獨大之勢)和直隸東部沿京奉線鐵路一帶的地盤,這地盤算起來是他在段祺瑞手中硬搶下來的,除此之外,依之前直、奉雙方所訂協議,直係讓出綏遠特別區。張景惠第16師未出一槍,即拿下富饒的前後河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