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 一將難求之蔣柏裏(二)(2 / 2)

如此優秀的人才,張漢卿怎能錯過?他一麵指示“奉情局”高紀毅密切監視蔣柏裏在北京的居所,在北京城尚處於混亂之中時親自上門拜訪,以圖將其人拉於帳下。

兩天前,當皖係落敗的當日,蔣柏裏就敏銳地發覺自己已被不明人物所窺測。急忙收拾隨身緊要物品想離開險地時,在胡同口被幾個壯漢攔了回來。不過這些人雖然相貌凶惡,腰裏又別著家夥,但是對自己卻無半點不恭之色,為首之人隻說奉命留住自己雲雲。

此刻蔣柏裏正坐臥不安,他敏感地判斷為自己的舊仇家張作霖又派人索命了。武昌起義時,因張作霖素與自己不睦,自己被迫從東北逃亡。張作霖派人追殺至火車上。蔣氏因內急,火車上的職員打開了洗手間供其使用,在外部替其上鎖(原本火車在發車前不會供人使用洗手間),因而得免。想不到時隔多年,自己仍逃不脫張作霖的魔掌,而張作霖竟記仇如此!

令他倍感驚奇的是這次不是災禍而是福音,名滿天下的少帥親自登門請他加入奉軍。張漢卿以前所未有的溢美之辭稱讚他的能力,並懇求他為國家富強民族複興而施展平生所學。

為平息蔣柏裏心中對於張作霖的畏懼及表達自己招納賢才的誠摯之情,張漢卿甚至以“神來之筆”盜得一首詩來言傳心聲:

“精禽夢覺仍銜石,鬥士誠堅共抗流。度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這首魯迅先生在1933年所作的《題三義塔》也提前得以麵試人間,不過隻用了下半闕。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蔣柏裏有感於張漢卿的知遇之恩,欣然允諾加入奉係,也終於使自己紙上談兵之大計,真正得以化為現實。張漢卿知人善任,直接委以蔣柏裏為自己西北軍總司令部中將總參議。

張漢卿三顧茅廬,固然博得求賢若渴之名,但是奉係各軍政要員並不認為蔣柏裏值得如此敬重。不少奉係元老見少帥如此熱捧其貌不揚、名不見經傳之人,冷嘲熱諷者有之,冷眼旁觀者有之。蔣柏裏不為所動,仍然積極為奉係謀劃戰略。

為使蔣柏裏的戰略構想能夠得到奉軍政高層的認可和落實,張漢卿推薦蔣柏裏麵見張作霖,述之以中日局勢及國防大略。蔣柏裏以德法戰爭、一次大戰為例,詳細計述了他對於國防戰略的獨到見地,他的動員與集中、持久戰、全體戰(即後世的全民戰爭)的理論深與張漢卿暗合。不過張漢卿隻是天馬行空式的構想,蔣柏裏的理論卻可以將這種種戰略的構想變為現實。本來張作霖因乃子與前仇同歸於好,不得不耐著性子傾聽以表達和解之意,哪知道越聽越覺得此人的確有驚人之才能,聽得張作霖如撥雲見日,茅塞頓開。本來計劃短短的會晤,竟變成了徹夜長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