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今之計,當以優勢兵力扼守要衝,以能守日軍所必攻。各軍之間,須能互相照應且聯絡方便。對日本,當虛於委蛇,以取得長時間的穩定來求得發展。”
蔣柏裏洋洋灑灑,給東北軍新老將領上了一堂很有啟發性的課,也給部分恐日懼日軍官們打了一針強心劑。這是張漢卿早就有心講述的意思,目的即是為了讓麾下的奉軍將領明了中日之間的差距,也有針對性地指出日本的弱點,從而使奉係軍官能把深藏在心底裏多少年的恐日情緒減弱一分。
許多人之前並不看好蔣,對少帥如此大張旗鼓地高調使用蔣柏裏百思不解,現在也非常服氣,也由衷地佩服少帥的“識人之明”。
在蔣柏裏的建議下,張作霖改組了現有軍事部署。關外駐軍,統一改編為東北邊防軍,以張作相為司令,負責應對盤踞在大連的日本關東軍,以及扼守吉林、奉天與朝鮮邊境,轄有東三省及興安河,在戰時以防日軍朝鮮軍增援。司令部建在營口,下轄薑登選27師、於珍30師和李景林第6師,共3個師。
以吳俊升為東北(鐵路)護路軍司令,下轄萬春麟第29師、邢士廉第4師、馬龍潭第10師,共3個師。司令部建在長春。
以孫烈臣為華北軍司令,統一統領關內諸省軍政事務,節製天津及熱河、察哈爾、綏遠3省,並調度湯玉麟第5師、張景惠第16師,以及汲金純第28師,共3個師。
連同蒙古“安蒙軍”特戰旅及4個騎兵旅組成的第26師三萬餘兵馬,至此東北軍已擁有10個師30萬人。張作霖此前所說並不為虛,此外尚不包含由張漢卿掌握的西北人民軍建製中的4個師。
為了避免駐軍的出動給日方造成出兵的借口,張漢卿與蔣柏裏一道,效仿後世在東北試點成立了武裝警察部隊,簡稱武警部隊。以所降皖軍做整編後冗餘部隊一部份作為武警部隊的基礎,另在各省本土招募。武警部隊最高首長為司令,由張作相兼任。在各省成立武警支隊,首長為支隊長,軍銜為少將,約轄萬人。各武警支隊其實是無炮的旅建製,其好處是各地治安不會再依靠軍隊,使名義上部隊的數量減少,使部隊機動成為可能,而且另一方麵也讓批評軍人幹政的民主人士沒有了借口。張漢卿前生最欣賞的紅條格子武警服也在他親自“設計下”出爐,一改民國初警察“白匪軍”形象,使奉軍在民國國民心中比其它軍閥有了較好的印象。
在各地、市成立武警大隊,首長為大隊長,軍銜為中校。縣、旗成立中隊,首長為中隊長,軍銜為上尉。武警部隊列入人民軍序列後,陸續撤銷各省保安司令部。
為加強軍隊各部之間的聯係,張漢卿大力裝配無線電通訊設備,年底將無線電台裝配到師級。在京、津、東北三省各地省部及各司令部之間還架設了電話,以加強聯係。
為使工業經濟能與國防工業充分結合,用最少的錢完成工業積累及軍工進步,張漢卿模仿後世成立“國防科技工業委員會”,簡稱“國防科工委”,以蔣柏裏為主席,開始對軍工產品的扶持及規模生產。